《集會權及示威權法律》不保障非居民

治安警闡釋只保障「澳門居民」

在澳非澳門居民是否受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保障問題,近日在坊間熱議,仍有個別人士對法律概念發表不同意見或看法,治安警察局昨(1)日作出聲明,闡釋《集會權及示威權》的法律概念。 治安警察局指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必須通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律予以實施。根據澳門《基本法》第四十條規定:「《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和國際勞工公約適用於澳門的有關規定繼續有效,通過澳門特區的法律予以實施。澳門居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除依法規定外不得限制,此種限制不得與本條第一款規定抵觸。」也就是說,《基本法》明確規定了上述國際公約是通過澳門特區法律予以實施,當中所指澳門特區的法律是指根據第號法律(俗稱《立法法》)相關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所以,有關國際公約並不能自動直接適用於澳門,而必須通過本澳立法間接適用於澳門。 立法原意是取得澳門居民身份證人群 治安警稱,根據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討論過程中的會議記錄,有關第一條(一般規則)中有關「澳門居民」的立法原意,當時有一位葡籍議員認為當時的葡萄牙憲法第45條保障葡萄牙「公民」集會及示威權,所以建議澳門集會及示威權的適用對象應該是「澳門居民」,該建議最後得到採納及獲得大會通過,因此,可以看到,該法的立法原意是上述權利的適用對象應是取得澳門居民身份的人群,並非身處澳門的所有人群。 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分別於1996年被7月22日第號法律、2008年被第16/2008號法律及於2018年被第11/2018號法律經過三次修改,仍然沒有對「澳門居民」享有示威權作出修改,由此可見,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僅為「澳門居民」在行使集會示威權時提供保障,而對非居民的權利保障並沒有規範。 近日有個別人士提出外僱也是澳門居民,認為「當時立法目的只是想找一個字替代公民(cidadão),因為澳門不是一個國家(Estado),所以用了居民一詞而非公民,是為了切合澳門的環境」。 沒有澳門身份證不屬「澳門居民」 治安警表示,正如「公民」在葡萄牙憲法中屬於確定的法律概念一樣,「澳門居民」也有明確的法律意涵。「公民」指具有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公民權利和承擔公民義務的人。關於「澳門居民」的界定,回歸前,依據第6/92/M號法令(回歸後已被第19/99/M號法令廢止),居民身份證證明有關人士具備澳門居民資格。顯然,外地僱員、旅客等沒有澳門居民身份證,不屬澳門居民。回歸後,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基本法》,「澳門居民」是具有澳門特區居民身份,享有居民權利和承擔居民義務的人。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雖經歷次修改(包括回歸後的兩次修改),但未將權利主體修改延伸於「澳門居民」之外。因此,從立法原意和法律概念上分析,不管澳門回歸前還是回歸後,「澳門居民」都不包括非居民。 治安警察局表示充分尊重社會人士對法律概念發表不同意見或看法,也完全尊重任何人循法律途徑維護各自認為合法權益,但必須強調警方一直根據合法性原則,嚴格依照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及其立法原意進行相關執法工作,從該法生效至今,從未改變。 治安警察局強調警方一直根據合法性原則,嚴格依照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及其立法原意進行相關執法工作。(資料圖片)

02/03/2021
7577

三常會續審出入境管控逗留法

關注法案與個資法銜接問題

立法會第三常設委員會昨(1)日繼續細則性審議《澳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法案。委員會主席黃顯輝會後表示,三常會關注法案如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律銜接,抑或法案是優於個人資料保護法。他解釋,例如政府在訂定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時,亦提及有關做法需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規定。 黃顯輝又引述會上有委員關注生物識別資料,例如指模、面容識別等儲存期限,假如被濫用或竊取時有沒有相關法律作出規範,三常會希望政府解釋。此外,三常會又討論到法案第60條建議賦予酒店經營者需要登記非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特別逗留證或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的住客及其16歲以上陪同者入住及離開酒店場所的資料,並將有關資料通知治安警察局;假如有關人士拒絕可以此為合理理由,拒絕提供住宿。委員會希望了解政府的立法原意。 法案第62條則建議如乘客、乘務員、船員或機組人員被拒入境,將相關人員送至澳門的運輸經營人應將他們送返,否則有關人等逗留澳門期間的開支由運輸經營人承擔。黃顯輝指,有關條文在現行法律亦有規定,但關注假如運輸經營人因為遇上不可歸責的因素而無法達成要求時,政府是否要區分情況並作出相應處理。 立法會第三常設委員會主席黃顯輝總結會議情況。(吳泳欣攝)

02/03/2021
8833

不滿公司安排工作量「大細超」

娛樂場前員工涉縱火報復被捕

一名曾在娛樂場防火部門工作的本澳男子,聲稱由於不滿公司安排的工作量較多,去年底離職後涉嫌曾在娛樂場縱火報復,近日再非法進入員工通道時被保安截獲,並交由司警調查。 男子被捕後供稱進入員工通道,是想調查是否有人偷懶,至於早前的縱火則是想增加娛樂場前同事的工作量。 涉案被捕的本澳男子姓梁,28歲,現時無業;因涉嫌縱火現已被司警移交檢察院偵辦。 司警表示,今(2021)年1月20日晚上約9時,新口岸某娛樂場酒店發生火警,娛樂場方面發現有人經員工通道非法進入酒店,在3樓的電梯口附近對著煙霧感應器燃燒紙張,事後逃離現場。娛樂場透過監控系統發現作案人為消防部門的前員工梁某,由於沒有造成損失,因此當時沒有報警。詎料上(2)月26日下午約2時,梁某再次透過員工通道潛入酒店,娛樂場酒店保安部立即派員將其截獲並交由司警處理。 經查問,梁某供稱於去年入職涉事娛樂場酒店消防部門,惟日常工作期間常感到公司「大細超」分工不均,安排他的工作量較多,於是在去年底辭職。事後由於仍感到遭遇不公,因此先後兩次潛入酒店。司警在其身上並未搜出可疑縱火物品,現時已將案件移交檢察院處理。 司警發言人李瀚妮表示,該名離職後涉嫌縱火報復的男子現已被司警移交檢察院偵辦。(劉凱輝攝)

02/03/2021
10792

關注全國兩會如何為「十四五」開局

全國兩會即將於本周四、本周五展開,兩會回歸往年3月初舉行的慣例,象徵著中國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疫情的影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常態。2021年是 「十四五」 時期的開端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年。而在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後,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已達成,接下來如何促進疫後復蘇,進一步提升經濟總量、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脫離貧困這項經歷數代人民奮鬥的目標終於在這一年完成,不僅根本性地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國家的戰略性目標也將由此產生深層的轉變。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制定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個五年規劃(十四五),以及2030年的遠景目標建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為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到2030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相較於十八屆五中全會設定了 「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定量指標,十九屆五中全會並沒有為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設定總體目標,反而在人均GDP上提出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甚麼概念?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發達經濟體的人均GDP平均約在40,000美元以上,假設中等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差不多也等於要中國在15年內翻一番。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中國人均GDP連續兩年超過10,000美元。而從目前的人口增長率趨勢來看,人均GDP增速將與GDP增速高度接近,要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仍是必然要素。 去年受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影響,國家並未設定具體的GDP增速目標,今年疫情總體受控,兩會如期舉行,是否會恢復設定增長目標仍未可知,不過外界 均普遍看好今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投資銀行高盛上月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將實現8%左右的增長。然而,穩定就業、擴大內需或許是比追求GDP目標更切實的工作。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需要恢復疫後經濟的穩定,增長速度不僅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國際疫情;要追求邁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首要仍是提升國內消費,這也與 「六穩」 、 「六保」工作高度相關,今年兩會提出甚麼樣的目標,將決定 「十四五」如何開局。

01/03/2021
34800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