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新口岸開通啟用並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便利通關模式,北區社諮會委員何敬豐昨(8)日在平常會議議程前發言時指出,不少居民在國慶假期間嘗試橫琴口岸的通關流程,紛紛反映便利快捷,希望其他口岸也能採用同樣的通關模式。
再有居民懷疑墮網上投資騙局,一名本澳無業女子中招,「投資」比特幣起初賺錢並且可提現,但最終仍「損手爛腳」收場,損失124,000元人民幣。司警接手調查案件,暫時未有人被捕。 司警表示,女事主30多歲,今年6月在社交平台FACEBOOK認識一名男網友,雙方其後保持聯繫。男網友取得信任後開始行騙,今年8月向事主介紹一個名為「BJSBJS」的虛擬貨幣比特幣投資平台,並訛稱投資短時且容易賺錢。事主起初開戶注資100元人民幣,結果如願迅速賺錢,於是加碼至20,000元人民幣,同樣賺錢兼可提現。 事主其後不斷被遊說加碼,但最後贏錢卻被投資平台客服用各種藉口拒絕其提現,又訛稱必須加碼至一定金額,甚至要繳交「個人利得稅」等才可提現。最終事主付出愈來愈多之下,仍未能如願提款,合共損失124,000元人民幣。
受疫情影響,特區政府節省開支,公共資本企業的監管受到社會關注。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主任陳海帆昨(7)日出席活動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正檢視對公共資本企業監管的制度,會盡快做好專門為公共資本企業而設的法律制度,立法進度方面現時正進行第一步工作,預計明年會有草案以及做好諮詢,但未必能趕在立法會換屆前完成。陳海帆亦透露,今屆政府已與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又指沒有必要保留的企業政府會撤股。 陳海帆指出,政府會關注公共資本企業的設立目的,有一些公共資本企業設立並非為了盈利,是為社會利益,這些企業則會保留,但一些沒有必要保留的,政府會全面退股。她透露,這屆政府已經自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另一間正進行撤股工作,目前暫未有其他公共資本企業政府有意向撤股。她亦稱,有一些公司,即使政府是全資,沒有存在意義的企業都會考慮短期內關閉。 而現時制度方面,她指出根據《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布資料指引(下稱:指引)》的要求,政府持股超過50%的公資企業需要公開企業的基本資料、組織架構、財務報表等,供市民可在網上查閱,而且相關企業要更新他們的資料。至於政府持股不超過50%的公資企業,則可選擇是否公開,早前澳門電訊及澳門電力公司即表明不參與《指引》。 陳海帆指出,兩間公司並非完全不公布資料,他們亦是公共資本企業之一,亦受制度監管,但他們在另一個層面公開,正如世界各地其他政府一樣,政府獨資、控股及參股的企業有不同對待。現時本澳共有22間公資企業,其中14間政府持股超過50%。 持股創科中心15% 去年全部轉讓 澳門創新科技中心是澳門特區政府和企業支持的一所科技孵化中心,於2001年9月11日成立,致力協助有志創業人士在最短時間內,將其商業和產品概念,發展成實際可行的產品及業務,亦與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資訊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澳門分會、澳門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澳門電腦學會、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等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澳門科技產業。 根據資料,特區政府持有澳門創新科技中心15%股權,但已全部轉讓。 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主任陳海帆表示,今屆政府已與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陳嘉俊攝)
「2020年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典禮」於昨(7)日下午在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姚堅、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政策研究室主任冉波、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等人出席了儀式,並為澳門科學技術獎勵獲獎者頒獎。活動有近300名代表出席,共頒發46個獎勵。 李偉農在致辭時表示,澳門科技一步一腳印取得了進步,已經具備條件對產業和經濟做出更大的支撑,政府將會持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機制,加快形成「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發展模式,讓科技在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拉動經濟增長,革新企業營銷和管理模式,以及提質發展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政府於2011年3月份頒佈了《科學技術獎勵規章》,獎勵在澳門科學技術活動中做出貢獻的人。經同行專家評審,獎勵評審委員會初評,會議評審三個階段的嚴格評審,16個項目脫穎而出獲得科學技術獎;研究生科技研發獎方面,經澳門高等院校的推薦以及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嚴格評審,30名研究生獲得研究生科技研發獎。
澳門正進入加速老齡化社會,長者政策和長者服務是政府施政重點,亦是民眾建澳聯盟重要服務方向。特區政府於2016年推出《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這些年來做了大量富有成效工作,為支持及配合政府施政,民建聯積極開展各項敬老助老服務。 在政策層面上,民建聯致力推動政府加強關注長者在醫療、住屋、退休保障及晚年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與服務,並發揮橋樑作用,將長者心聲積極向政府傳遞,所提出的一系列施政意見中,不少建議亦得到政府積極回應。同時,透過定期上門探訪,向長者表達關心慰問,除了提供健康諮詢及家居維修服務,亦可了解「老友記」的實際需要及生活訴求。 離島人口大增長者設施不足 在過去長期的社區服務工作中,民建聯發現離島區近年人口不斷增加,但為長者提供社交、康樂、教育活動和其他社會服務的設施相對較少,預料未來相關服務需求將隨之緊張,故此,有需要在離島區開設提供多元化服務長者中心,以滿足長者各項服務需要。經向政府申請及籌備,最終選定於氹仔松樹尾開設民眾頤菁中心,以「凝聚長者力量,共建和諧社區」理念,為55歲或以上澳門居民提供多元、優質的活動及服務,創設條件讓長者繼續參與社會,致力為他們締造豐富的晚年生活,展開人生新一頁,共同建構和諧共融的社區環境。 礙於今年初開始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為配合特區政府防疫工作,民眾頤菁中心於7月才正式開放,截至目前會員數目超過200人,服務人次接近2,500次,現時主要圍繞一對一跟進個案、持續學習、長者義工、健康促進這四大板塊設置各類服務內容;並將建立溝通機制,搭建長者交流平台,全方位關懷長者身心健康。為鼓勵長者體驗不同的義工服務及豐富個人社交生活,中心為義工舉辦不同培訓課程,鼓勵長者退休後透過義工活動參與社會貢獻力量。 積極扶助行動不便長者 成立民眾頤菁中心是民建聯拓展長者服務的第一步,隨著本澳步入老齡化社會,少子化趨勢加速本澳人口老化,為長者的社會服務工作帶來挑戰;未來為協助行動不便、難以外出的獨居長者獲取每日所需營養,中心將擬定送餐服務列入服務範疇,並計劃為有需要外出但行動不便人士提供更適切支援服務,包括上門協助長者解決落樓困難;同時,將不斷提升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包括吸納更多專業社工人才、培訓導師等,將民眾頤菁中心建設為長者們喜愛的學習、交流和意見反饋的溝通平台。
政府現正就《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開展公開諮詢,多位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昨(7)日就草案內容踴躍提出建議,其中有委員認為政府在進行內港一帶治水工作時,可利用碼頭建築特色及文化底蘊,將歷史、文化等元素融合,打造內港獨特商圈,盤活舊區經濟。也有委員建議,政府可考慮增加空中公共綠色空間的建設,優化居民生活環境。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多位委員在議程前發言期間就《城市總規草案》發表意見。委員李仲言表示,草案提出內港治水與活化的整體方案,期望有關方案能夠盡早實行,當局亦可將治水與活化並進,利用內港碼頭的建築特色及文化底蘊,以及優越的地理優勢,將旅遊、歷史、文化等元素融合一起,做好區內特色老店及景點的路線串連規劃宣傳及旅遊指引,打造內港獨特商圈,盤活舊區經濟。 融入藝術元素活化沿海舊區 委員陳偉斌稱,草案對南灣湖和西灣湖的規劃介紹不算仔細,但贊同該區不宜興建高層樓宇以免影響整個城市天際線,他並認為,當局應設法活化和優化外港-2有關區域,如結合歷史、文化和藝術等人文元素,參照如上海的徐匯濱江,在規劃時對沿海舊區的活化和融入新藝術元素的好例子,南灣湖及西灣湖片區亦可參考,提升對遊客的吸引力。 本澳土地資源緊張,委員李嘉俊建議,市政署應與規劃部門加強交流和溝通,主動爭取區內有足夠的市政設施用地和規劃,推出更多如林茂塘臨時休憩區等方案,並制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空間標準,以更好地推進日後的公共設施建設工作。 委員羅頌輝則建議,政府可在確保世遺景觀的前提下,研究把限高為P級或M級的政府建築物頂層,打造成為綠色天台或公共休閒區域。他認為,若政府能考慮增加空中公共綠色空間的建設,對於澳門半島的綠化及城市景觀,以及居民生活環境,均有正面的提升。 促科學論證確保《總規》可行 另外,委員何桂誠表示,政府應列出《總規》中每項節點工作的時間表,讓公眾知悉,當中最為重要是何時才能出台詳細規劃部分,令一般市民能就自身相關內容發表具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他認為,政府不僅要尊重廣大市民的意願,亦需要進行必要的科學論證,確保總體規劃落實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中區社諮會昨(7)日召開平常會議,委員麥興業於議程前發言時關注《電子政務法》出台問題,他認為政府推行電子政務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聯繫做法不錯,亦可讓市民及企業得益。 麥興業指出,《電子政務法》及相關行政法規正式生效後,當局推出一系列改革創新的便民措施,包括電子證明、數碼證照、數碼化接待、電子通知四大快捷服務,有序建立一體化政府在線服務平台,構建澳門智慧城市。 冀深化「一戶通」宣傳 但他認為,雖然市民可在手機下載「澳門公共服務一戶通」APP便可使用電子化服務,惟政府推廣宣傳「一戶通」的服務內容方面欠奉,普遍市民及企業未能清晰細節,他建議當局應深化宣傳及推廣,並透過社交網路平台、舉辦社區講座與各大社團合作等方式深入社區推廣。 此外,他指出,發現有市民憂慮「一戶通」的個人資料安全性問題,由於「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需填寫申請者的身份資料,並透過面容識別方式核實當事人的身份,即使當局強調歐洲國家亦有採用面容識別作為電子政務的工具,但資料安全性應加強關注,因此建議當局加強政府人員網絡安全意識,保障市民的個人資料。 中區社諮會委員麥興業建議,政府應加強關注電子平台個人資料安全問題。(林嘉欣攝)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7)日召開平常會議,邀請消防局及市政署介紹對家居及飲食場所的燃起爐具規管以及燃料安全管理的情況。 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張淑玲會後表示,近年本澳不時發生食肆石油氣爆炸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她指出,截至上(9)月底,本澳共有間飲食場所,當中使用燃料煮食呈下降趨勢,相反使用電力煮食的場所呈上升趨勢,由2017年佔比52%上升至現時68%。 張淑玲稱,市政署會不定期對飲食場所和食肆進行巡查工作,如發現違規行為將作出檢控和處罰。在今年1月至8月總共有271宗違規個案,當中涉及非法安裝爐具和存放過量燃料等。此外,市政署亦與消防局設聯合巡查機制,對飲食場所進行抽查工作,由2011年至今總共巡查2,930次,當中發現758宗違規情況。對於違規行為市政署和相關部門會有處分機制,包括作出警告、罰款和臨時、永久封閉場所等。 張淑玲表示,在會議上有委員關注現時有多少間食肆已安裝氣體洩漏探測器。她引述當局表示,於2018年已發函予能源辦、經濟局、旅遊局以及市政署等部門,希望相關部門在修法上能要求食肆強制安裝氣體洩漏探測器。 當局已向經營了一段時間的食肆發出約次配置氣體洩漏探測器的建議,其中只有103間進行安裝,加上2018年至今新領牌營運的108間食肆已安裝氣體洩漏探測器,目前本澳約有200多間飲食場所已安裝探測器。 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張淑玲(右)和委員朱愛莉(左)會後會見傳媒。(林嘉欣攝)
斥資近400億元的「上葡京」已於去年年底竣工,原定今年年底開幕,或受疫情影響有所阻滯。澳博常務董事梁安琪昨(7)日出席活動後受訪時表示,距離12月還有兩個月,但市面受疫情影響,仍未見太多人流,12月開幕或難見前景,董事局正不斷開會討論,或因應市場情況改變開幕日期,具體時間未能確定。 被問及中場與VIP比例,梁安琪表示,主要視乎明年1月情況,澳博會根據市場發展需要調整策略,現時計劃均以明年首季為主。她更反問何謂VIP?現時每位客人來澳都以VIP服務接待。 至於「葡京人」的項目進度,梁安琪透露,基本上已完成,相關牌照已獲政府批准,但由於疫情影響,或會延遲至明年才開幕。她又稱,疫情下商舖品牌難以順利進駐,商舖招聘、設計、貨物等均有阻滯,需要一段時間,如遊樂場「開唔到無意思」。被問及有否為「葡京人」申請賭枱?她未有作回應。 黃金周情況較預期遜色 至於黃金周情況如何?梁安琪認為人流仍然較少,但黃金周中後期旅客逐步增長,認為初期或因簽註、交通等因素,未必一下子有明顯增加。她又坦言,黃金周整體情況較預期遜色,不太理想。 另外,《博彩法》擬明年修訂,被問及是否有足夠時間討論文本修改等?梁安琪認為,時間足夠與否須視乎法律文本何時出台,現時未開始探討相關問題,當開始探討時,會站在博彩業發展角度給予政府意見,相信議員亦會努力做好法案。 澳博常務董事梁安琪昨日受訪表示,董事局正不斷開會討論「上葡京」開幕日期,未有具體時間。(陳嘉俊攝)
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日前在民眾建澳聯盟舉辦「 2020年迎中秋敬老座談會」,執行會長陳明金、理事長黃天松、監事長關榮豐,副會長許文曲、施家倫、名譽會長黃淑霞及副理事長蔡奕意等負責人,與一眾長者共聚一堂、互致祝福。 理事長黃天松表示,敬老尊賢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做好長者事務,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澳門福建同鄉總會長期以來把長者事務作為會務工作重中之重,總會歷屆負責人和理監事始終重視長者工作,從行動中關心長者生活,透過多形式、多渠道活動,積極維護長者權益,大力弘揚孝道文化,全心營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社會氛圍。 澳門福建同鄉總會表示,今後將繼續關注長者需求和困難,結合新時代社團工作特色,創新會務,努力推進長者事業邁上新台階。 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日前舉辦「 2020年迎中秋敬老座談會 」。(福總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