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創新分享會昨(26)日舉行最後一場分享會,經濟局局長戴建業及著名藝人曾志偉應邀出席。 戴建業表示,經濟局為有意進駐大灣區創業的中小企業推出「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專業顧問服務互換計劃」,透過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推進與大灣區相關青創孵化機構共同合作,相互向在地的進駐創業團隊提供法律、會計及稅務等方面的專業顧問服務,讓澳門初創人士在大灣區創業發展和開拓業務時,得到專業和可靠的創業支援服務。 藝人曾志偉則以過往幾年到內地參加有關青年創業的電視節目為經驗,指出青年人創業是「力不到不為財」,創業成功關鍵在於全身專注於一個領域,不能朝三暮四。他又指出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上一輩不能抱著「以前係咁」的守舊心態,應該向年輕人學習新事物,勉勵年輕人「要敢於去創」。 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何嘉倫表示,由3月15日舉行第一場分享會至現在第六場分享會,參加現場分享會及觀看線上分享嘉賓採訪已超過6,200人次。
為慶祝司法警察局紀念日而舉辦的「2019 傳媒眼中的司法警察」攝影比賽,昨(26)日在司警局總部進行評選,比賽主要目的是透過記者採訪的鏡頭,把司法警察局人員在偵查、取證和促進警民合作等各項工作之正面形象呈現出來,並進一步增進與傳媒的友好合作。
昨天6月26日是「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簡稱「國際禁毒日」), 根據澳門藥物濫用者中央登記系統資料顯示,2018 年整體呈報的吸毒人數共424 人,較2017 年減少了8.2%。其中,青少年有24人,佔總人數5.7%,與前年相約。然而,近期香港人來澳販毒個案有明顯增加,反映澳門吸毒者對毒品的需求仍然持續,加上本澳涉及毒品犯罪的刑罰明顯比內地及鄰近地區輕,促使販毒集團繼續滲入本澳,港澳兩地執法部門不能忽視。 司警公布去年來澳販毒案件中, 港人參與率較2017 年增逾一倍, 而被捕香港人更上升逾40%。與此同時,香港海關於今年3月中至5月初的一個半月內,破獲11宗往來港澳的販毒案,檢獲約 1.5 公斤各類懷疑毒品,黑市價約 134 萬港元,事件中共12人被捕。司警前日(25日)又再揭發有港青來澳販毒,兩名分別13及17歲的男青年為「搵快錢」,收取香港毒品集團1,500 港元日薪,來澳散貨給本地夜場人士。統計媒體的報道數量中可見,今年至今涉及港人來澳販毒至少有23宗。 相較內地、台灣可判處販毒者死刑,香港亦可判處終身監禁,目前澳門《禁毒法》中販毒的刑罰只是有期徒刑五年至15年,毒品犯罪成本較鄰近地區低; 加上澳門毒品黑市價比香港高逾兩倍,種種誘因都吸引販毒集團在澳門散貨,同時看中了青年人急於「搵快錢」的心態,聘用青年將毒品偷運來澳。 隨著本澳與鄰近地區往來更便利,加上暑期將至,港人在澳涉毒案件相信陸續有來,特區政府短期而言應同時借助情報、電腦系統、高科技設備及緝毒犬,提高甄選及檢查能力; 並盡快檢討《禁毒法》,把跨境販毒列為加重情節、加重處罰,並依照販毒者的販毒量,按量判刑,以提高阻嚇力度。 此外,由於暑期將至,家長在暑假期間應多關心和陪伴子女,有年輕人誤以為吸毒能提升工作表現及度過人生低潮,作為家長必須留意子女的活動情況,及早預防子女發生濫藥或其他危險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於上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11次修訂本,新增一條目「6C51 Gaming disorder 」(電玩失調症),正式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並指出相關症狀包括: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等。 澳門電台視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6)日探討世衛將打機成癮列為精神疾病,但有聽眾來電稱,其家中小孩反駁說:「我成績OK咪得囉!」出席講場的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劉振峰表示,小孩可能誤會家長只關心成績,而沒有了解他們的興趣。
兒童價值觀教育計劃是新濠博亞娛樂(新濠)促進小孩參與義務工作的特別倡議關注的議題,亦是對社會履行負責任企業公民的承諾之一。新濠一向支持並鼓勵員工及其家庭成員參與義務工作,回饋社會。透過該計劃,孩子有機會與父母一同參與義務工作並從中學習重要的正面人生價值觀,建立良好品格,親身投入社區服務,得到饒富意義的經驗。
現時普遍被醫學界使用的兩款矯視手術:微笑矯視( S M I L E )和激光矯視(LASIK),對於近視人士來說,佩戴眼鏡會造成生活上很多不便,長期佩戴隱形眼鏡卻可能引致眼乾或紅筋等多種問題;但很多人對於進行矯視手術,當中還是有不少迷思,眼科專科醫生阮燕芬可以解答大家在這方面的疑問。
澳門發展特色金融再邁進一步,國家財政部將首次在澳門發行20億元人民幣國債,除機構投資者外,並會分配部分予澳門居民認購。市場初步預計,債券息率約3厘,年期分別為2-3年。
販毒集團僱用香港青年來澳販毒事件無日無之,司警早前調查一宗毒品案時再揭發有港青在本澳販毒,其中一名被捕港青是年僅13 歲學生,另一名被捕港青是17 歲無業青年。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時稱,被捕兩名香港男青年分別姓彭(17歲),無業;另一人是一名13歲學生。17歲彭男昨(25)日被控以販毒罪已被移送檢察院處理,至於13歲男學生由於未到本澳16 歲刑事歸責年齡,已被遣返香港,同時知會香港警方。 案情指,司警跟進調查今年5月下旬一宗毒品案期間,發現有其他人士涉案,經分析調查後鎖定目標,得悉涉案的17歲彭男於上周六(22 日)入境,隨即部署及監視。至前天(24日)傍晚,彭男與另一名早在香港已認識的13歲港青生在中區一酒店會合,司警立即上前截查,在兩人租住的酒店房內起出9.47克毒品可卡因、毒品分拆工具及近10,000 元犯罪所得的毒資。 調查發現,兩人承認朋友關係,供稱為「搵快錢」收取香港販毒集團每人每日1,500港元的報酬,來澳「散貨」給本澳夜場人士。司警相信,該兩名港青按集團指示交貨給客人,至於是否親自帶貨來澳仍有待進一步調查。涉案彭男相信今年4月已開始來澳販毒,司警現正追緝販毒集團主腦下落。
兩名治安警察局警員於2016至2017年駐守路氹邊境站工作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分別17次及十次基於私人關係或為收取財產利益而運用職權或工作上的影響力,親自或共同合作,協助被禁止入境澳門的人士出入境。終審法院分別判處兩被告19年及15年徒刑。 案情指,兩名被告在出入境車道櫃位當值時,要求及安排兩地牌的車輛接載偷渡人士前往他們工作的櫃位辦理入境及出境手續,且不檢查偷渡人士證件;亦會在自助通關通道當值時,預先將自己的澳門身份證交給偷渡人士,當偷渡人士利用該等證件自助通關而須驗證指紋時,兩被告便會假裝上前提供協助並取回自己的澳門身份證;以及利用在人工出入境通道櫃位當值時,通知偷渡人士到其櫃位透過手動操作協助偷渡人士進入及離開澳門。 終審法院合議庭指出,第二被告幫助非法入境者非法離開澳門的行為符合「收留」罪中規定;而第二被告利用其在邊境站擔任職務的便利而計劃和安排實施相關罪行,且其實施的無論是協助罪還是「收留」罪,都不存在過錯上的減輕,因此其行為不符合連續犯罪的概念。 另外,由於「協助」罪、「收留」罪及「受賄」罪的條文所保護的價值不同,「協助」罪和「收留」罪的處罰旨在保障對進入澳門特區和在澳門特區逗留進行實際控制的內在需求以及澳門的治安,而「受賄」罪所保護的法益則是國家的意願自主性以及國家的威望與尊嚴,也可認為「受賄」罪所保護的法益是公務人員行使公共職能的廉潔性,因此,三罪之間應為「真正競合」的關係,應予各自處罰。 最後,關於兩被告均提出的量刑問題,考慮到兩被告的行為動搖了市民對於一個中立、客觀及高效地為一般公共利益服務的公共行政部門的信心和期望,嚴重損害了澳門特區出入境管理制度的良好運行和澳門特區保安部隊的威望與形象,其罪行存在高度嚴重性,且兩人存在犯罪傾向而不僅僅屬多次偶發事件等因素,合議庭認為對第一被告科處的單一刑罰19年徒刑並無過重之嫌;另外,考慮到第二被告罪行較少及其參與程度不同,因此將其單一刑罰由16 年減低為15年徒刑。
日前驚傳前工務局局長賈利安及其家人名下財產遭檢察院扣押,一時間關於賈利安被調查的傳聞傳得沸沸揚揚。廉政公署昨(25)日會見傳媒,統一回應公眾對近期公布的調查報告,以及有關調查工作的關注。對於賈利安是否涉案被調查,面對現場傳媒多次詢問,廉署專員張永春始終採用同一回應,即是「現階段仍然沒有任何消息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