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19年1月1日,共有兩名嬰兒昨日(1日)凌晨在澳門出世,成為「元旦寶寶」,兩位BB都是女嬰,全部順產出生。 最先出生的女嬰於凌晨零時5分在山頂醫院順產出世,重3.19公斤,這是胡先生胡太第一胎,他們稱,女兒預產期本為1月8日,沒想到自己女兒會「搶閘」出世,認為是一種緣分、奇蹟,期望她日後能夠健健康康,快高長大。另一名女嬰則於凌晨零時43分在鏡湖醫院出世,重3.18公斤,這是梁先生梁太的第二胎,對於女兒在元旦順產出世,梁先生梁太感到很驚喜,因為較預產期遲了數天出世,沒想到會成為「元旦寶寶」。 昨日早上11時30分,衛生局副局長、山頂醫院院長郭昌宇,醫務主任彭向強、護士總監范黃有霞等一行先到山頂醫院探望胡先生一家,其後聯同鏡湖醫院院長馬學章等醫護人員,到鏡湖醫院探望梁先生一家,送上祝福及禮物,場面溫馨感人。
行政長官崔世安以《穩中求進迎回歸20周年》為題,發表2019年元旦獻辭,代表澳門特區政府並以其個人名義,衷心向全體居民致以節日問候和新年祝願,祝願廣大居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事業進步,家庭幸福。
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主任傅自應亦於新年前夕發表2019年元旦賀辭。傅自應表示,40年的改革開放,讓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澳門特區充分發揮實行「一國兩制」的優勢,走上了與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經歷了與祖國人民同心協力、一起打拼的難忘歲月。今天的澳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 傅自應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澳門繁榮穩定發展,關鍵是要深刻認識澳門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中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握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相信澳門同胞將一如既往支持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以令人矚目的發展業績,向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20 周年獻禮。
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沈蓓莉,則在元旦賀辭中強調將繼續推動涉澳外交工作,堅持「外交惠澳」理念。 沈蓓莉表示,2018年是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之年,外交公署堅持「外交惠澳」理念,根據中央政府指示精神,與特區政府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配合,協助特區對外交流合作,推進涉澳條法和多邊外交工作,提高領事保護和服務水平,創新公共外交和新聞宣傳工作,推動涉澳外交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 沈蓓莉表示,展望2019年,外交公署將繼續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國家和特區重大議程,與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維護澳門繁榮穩定,開創「一國兩制」事業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去年政府立法計劃所列12 項法律提案中,只是通過七項,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昨(1)日出席活動被問及如何看待立法進展時表示,過去一年立法工作中,五個範疇政府部門已經盡全力去做,送交約40 個不同立法範疇法案至立法會,數量相當多,對比以前,可能一屆立法會未必能做完如此多的法案。
現有粵澳私家車由昨(1)日起可以加簽通行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據廣東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公布,經粵澳雙方商定,有關車主須先向廣東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申請加簽大橋口岸,或者在辦理日常業務時加簽大橋口岸,並到海關、邊檢部門辦理完結車輛和駕駛人備案手續後,方可駕車經大橋口岸往來粵澳兩地。 對於原獲准免加簽通行大橋口岸的粵澳小汽車,在批文有效期內仍可繼續免加簽通行,如批文已過期,須先辦理批文延期和加簽大橋口岸手續,方可通行大橋口岸。 另外,持粵澳兩地牌之澳門私家車和粵澳公務車駕駛者必須注意,除非持有往香港的跨境車配額及香港牌證,否則上述獲加簽的粵澳兩地牌車輛不得行駛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
送走2018,迎來2019,新的一年開始,祝願所有《力報》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2018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澳門面對不少困難,無論外圍形勢還是內部環境,都考驗特區政府治理與應變能力,在行政長官崔世安領導下的特區政府,強力應對挑戰,一一化解困難,繼前年「天鴿」風災後,去年再遭「山竹」超強颱風正面襲擊,在特區政府宣導下各界團結協作,成功應對「山竹」襲擊,展示澳門上下一心團結精神。 雖然過去一年周邊市況不穩定,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下,澳門經濟持續向好, 失業率維持低水平, 公共財政穩健,整體社會保持穩中求進,政府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金融政策。 截至 2018 年9月底,特區財政儲備中的基本儲備為1,475 億元,超額儲 備為 3,670 億元。2017 年財政年度的預算結餘為 404 億元, 待完成有關結算程序後,超額儲備總額將達 4,074 億元,即財政儲備總額 5,549 億元,外匯儲備 1,548 億元。 展望2019年,澳門挑戰與機遇並存,最受市民關注的交通及住屋兩大問題仍有待解決,雖然輕軌氹仔段有望今年通車,但可能要到今年底才有望正式通行,加上今年掘路工程近300項,交通壓力依然嚴峻。雖然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上表示,今年重開經屋申請, 提供約4,000個單位。然而,有關經屋單位仍未落成,上樓依然無期,解決居民住屋問題仍需加倍努力。 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重申「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澳門提供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和重要門戶,是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上往來距離最近的經濟發達區域。澳門與佔總人口2.6億多的葡語系國家有著緊密關係,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引入葡語系國家路徑。 經濟多元發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已初見成效,但仍受到企業規模細小、土地和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短缺制約。因此,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有必要通過區域合作拓展產業發展空間,解決土地、人力資源短缺「瓶頸」,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提供新機遇。 另一方面,澳門需要提升自身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增強整體競爭力,尤其人才培養方面,人才是創新根基, 是增強城市綜合實力重要保證,政府需優化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完善人才政策和相關配套制度, 整合本澳緊缺人才需求資料, 配合大灣區各城市定期發布和分享的相關資料,促進大灣區人才資訊交流,制訂有利於人才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