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過去先後發生數宗「黃狗射尿」導致路邊燈柱、路牌鐵柱等鏽蝕甚至斷裂等情況,但在本周日(25日)晚於崗頂前地,疑發生「黑狗射尿,老狗遭殃」事件。 事緣當時一頭史立莎靠近一根古典式燈柱柱腳時,疑柱腳長期被狗隻尿液鏽蝕加上其時停雨不久,據負責遛狗的家傭稱,史立莎突然痛苦掙扎悲咽,「然後好似磁石咁,吸咗去燈柱到!」事後證實燈柱漏電,史立莎是觸電致死。 然而,倘若當時是旅客手扶燈柱拍照,情況又如何呢?雖然有工程師稱,漏電燈柱沒有「跳掣」,故相信洩漏的電壓不高,人類觸及會感到麻痺而已。但受害者倘若是年老心臟病患者,情況並不樂觀。 電力公司計劃在本澳安裝智慧型燈柱,不過,若不能解決「黃狗射尿」問題,價值十多萬元的一根智慧型燈柱,無論有多智慧,恐亦難敵黃狗腐蝕性極高的尿液!
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舉辦「一國兩制」高端論壇,早上舉行開幕儀式。中聯辦研究室主任徐竞及高教辦主任蘇朝暉等嘉賓出席,論壇並邀請到內地與本澳學者發言,共同探討「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
澳電董事長傅建國在昨日出席「路環發電廠40周年誌慶暨擴建啟動儀式」時表示,澳電將推行多個重要的項目,其中包括負責建設「澳門智慧街燈」試點項目。 同場出席的能源辦主任許志樑表示,預計明年初將有四個地區安裝智慧街燈,分別是澳門大學、友誼大馬路、高圓街等,大約每區安裝兩至三支,以收集通訊和收集測試資料之用,智慧街燈外內藏無線發射設備、空氣監測儀、測溫度和城市交通等資訊,視乎不同廠商提供不同選擇。他又指,智慧街燈外形較一般街燈大,耗電量會相對較多。 許志樑稱,智慧街燈先導計劃已進行招標,如評標和判標程序順利,預計明年初可順利進行安裝工作。他補充,參考世界各地做法,也是推行試驗計劃,很少會有城市全數安裝智慧街燈,會視乎效果再決定未來需安裝數量。而在規劃時,亦有與旅遊局、交通局、郵電局等部門商討需求。 香港早前已安裝200多支智慧燈柱,除具上述功能外,還備有閉路電視、小型氣象站、WiFi等,未來更可安裝5G發射基站,每支造價約15萬元港幣。
治安警再偵破一宗「假結婚」案,一名50 多歲的士司機,涉嫌收取一名50 多歲內地女子13萬8,000澳門元報酬後「假結婚」, 婚姻「有名無實」,結婚三年半只曾一次共同出入境,亦鮮有電話聯絡。身份證明局最近發現兩人婚姻可疑,將案件轉交警方跟進。治安警登門調查揭發案中案,在涉案的士司機住所發現七粒子彈,警方將的士司機拘捕,以偽造文件及禁用武器罪移送檢察院,並正在追尋其同樣涉案的「妻子」下落。
治安警察局昨(28)日公布修訂《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公眾諮詢《總結報告》,在30天公開諮詢期內,共收集到120份意見。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把「假結婚」等欺詐性法律行為刑事化,佔意見總數13.3%,其中,絕大部分明確贊同把「假結婚」單獨成罪。《報告》認為,把「假結婚」獨立成罪,訂明罪狀要素,有助順利歸責相關人士;考慮到與刑事制度協調,以及與類似性質罪行的處罰相協調,《報告》 建議對「假結婚」罪判處二至八年刑期。但《報告》認為,「假結婚」中介人可按刑法典所規定的共犯論處,毋須專門規範。 修訂《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於今年5月8日至6月6日進行為期30日公開諮詢。《總結報告》稱,諮詢文本指出,「便利婚姻」,即俗稱的「假結婚」實際上是夫婦雙方訂立的虛僞合同,其目的是為對方或本人取得澳門特區居留許可或逗留許可,而不是真正組建家庭,這種行為應明確、單獨訂定為犯罪,使得在這個問題上不存在爭議。其他欺詐性法律行為,如虛假/虛構的事實婚、收養及工作合同,也往往被用作取得居留許可或逗留許可目的,因此同樣應予以刑事處罰。 《總結報告》稱,所收集的意見絕大部分明確表示贊同將「假結婚」單獨訂定為犯罪,並認為需要加大處罰力度,包括提高刑幅(當局考慮將刑幅訂為二至八年)、不可緩刑、取消因此所獲得的澳門永久性居民資格、訂定專門罪名追究中介。不少意見關注點集中於以夫妻團聚為目的的居留審批和「假結婚」偵查工作,建議收緊居留政策、訂定更為嚴格的審批條件,宣傳「假結婚」的危害,以及加強跨部門、跨區域的「假結婚」偵查合作,以達到預防和打擊的目的。但也有少部分意見明確反對將「假結婚」刑事化,認為「假結婚」在世界各地普遍發生,卻沒有國家將之訂定為刑事犯罪,真假婚姻難以釐定,質疑刑事化後的檢控效益。 《總結報告》指出,目前當局以偽造文件罪對涉嫌「假結婚」人士進行檢控,司法界對此存有爭議,意見並不統一。將「假結婚」獨立成罪,訂明罪狀要素,有助於減少爭議,順利歸責相關人士。
修訂《 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公眾諮詢另一個受社會關注議題,是「未成年人的出入境管控」,諮詢文本指出,現行法律未明確解決未成年人出入境管控問題,新法需要對此確定立場。現時做法是一般情況下不阻止未成年人出境,但倘收到父母親一方反對通知書時,或者當未成年人本人或陪同者表現可疑,出入境當局將拒絕其出境。 公眾諮詢《總結報告》稱,所收集意見中,部分認同當局提出的做法,亦有意見認為應加強對未成年人出入境管控,包括所有未成年人必須在父母/監護人陪同或有書面同意情況下方可出境;特定年齡(比如12歲)以下未成年人必須在父母或監護人陪同或有書面同意的情況下方可出境,12歲以上未成年人可自由出入境,除非父母或監護人事先提出限制出境書面申請;對存有不良紀錄未成年人,當局應主動管控。意見還認為在加強管控的同時,應當盡量減少對跨境學童及學校或社團組織的外地交流活動、比賽等所產生的影響,可使用電子化方式方便父母/監護人提出限制未成年人出境的申請,以及保障未成年人在父母爭奪親權期間出境的權利。另外,有意見認為當局亦應考慮對失智人士採取出入境管控。 《總結報告》稱,澳門與鄰近地區間人流往來頻密,未成年人在無成年人陪同下出行亦十分普遍,現行法律對未成年人出境沒有特別管控。據統計,2017年僅澳門居民中的未成年人出入境人次就超過400萬,其中包括2,000名每天往返澳門和內地的跨境學童。要求所有陪同未成年人出入境者證明父母親身份,或者出示父母親同意書並不切合澳門實際情況。因此,應父母親要求對未成年子女做出境管控,是在管控未成年人出境和應對龐大的出入境人流間取得平衡的一個可行性方案。
現時澳門有「三正三副」六張賭牌,將在2020年至2022年陸續到期,依據《合約》規定, 最先到期的賭牌將是澳博及美高梅,於2020年3月31日屆滿。美高梅中國聯席董事長及執行董事何超瓊昨(28)日出席活動後接受採訪時表示,期望特區政府可暫時延續率先到期兩個賭牌,認為這有利於六個賭牌於日後發展及良性競爭,同時她亦期望政府可釋出更多資訊供社會大眾得悉。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在澳門旅遊塔舉行「共享偉大榮光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港澳同胞參與改革開放奉獻祖國大型圖片展覽(澳門站)」,昨天(28日)舉行開幕典禮。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外交部駐澳特派員沈蓓莉、信德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行政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何超瓊等嘉賓出席主禮。 香港大公文滙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李大宏表示,藉圖片展銘記國家崛起的曲折與奮進,希望港澳同胞尤其年輕一代從中了解歷史及祖國,從國家大格局、大戰略中思考,珍惜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和紅利,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共擔民族大義,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何超瓊致辭時期望該展覽能啟導年輕新一代主動認識國家,配合國家及港澳地區的發展,在不同領域上發展所長。
由僱員組成的團體「打工仔大聯盟」,昨(28)日與勞工局局長黃志雄會面,要求撤銷「四選三」方案、優先處理延長產假,增設男士有薪侍產假和疊假補假,希望在下月(5 日)社協會議內能通過優先立法。
政府早前公布的明年度施政報告,除了大眾非常關心的惠民福利、交通、房屋等方面之外,亦有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就是環保。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減廢新措施,可見當局對環保的關注與日俱增。 然而,關注度增加,卻未必等同質量的提升。 「環保」是近年澳門一個熱門的詞匯,社會各界不斷向大眾提倡環保意識,而行政長官崔世安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亦主力提倡減廢回收政策,當中包括明年將爭取啟動限制塑膠袋使用立法,並引入膠樽回收機,同時將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撥出15,000 平方米土地,供回收業界競投使用;另外撥出一幅30,000 平方米的土地,興建廚餘集中處理設施等。 儘管政府一直以來提出不少推動環保的政策,但澳門的人均垃圾棄置量多年來不減反增,回收量卻未有明顯增長。根據政府編製的「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目標是在2026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 年的每日2.11 公斤減少至每日1.48 公斤。但去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上升至每日2.16 公斤。環保局日前也承認,澳門垃圾分類回收情況不理想,目前約九成回收物料是與機構合作,只有一成是透過分類回收設施得來。 垃圾量持續處於高位,相信其中一個阻力是由於居民環保意識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致力推動源頭減廢,訂立環保「辣招」,例如加快建設中央廚餘處理設施,研究應否立法強制回收廚餘;又或監管大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促請連鎖食肆停止使用即棄塑膠,改用可重用餐具;以及盡快推動膠袋徵費等。 很多國家在推行環保方面有不俗的成績, 例如台灣每年的資源回收率就高達55%, 而為何澳門這個經濟發達的城市依然落後?國外很多地方的街邊均不會設置太多垃圾桶, 藉以推動居民減少製造垃圾, 反觀本澳, 相信居民聽到減少垃圾桶就會覺得麻煩, 甚至街上可能因此出現更多垃圾。其實環保可以很簡單,只須大家願意行多一步,由源頭開始減廢,讓澳門的環保政策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