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馬拉松報名

傳因協調會上未達共識

「港珠澳大橋馬拉松」報名參賽一事,近日在港珠澳三地炒得熱哄哄,有消息指昨(15)日會正式公開接受跑手報名;然而,截至昨晚,盛傳的報名連結依然處於無法登入狀態,網上有傳聞更指,今次賽事因未能成功協調及達成共識而「難產」,但未得到任何方面確認。 早前內地傳媒廣泛報道,「港珠澳大橋馬拉松」會在3月18日舉行,賽事分為42.19公里的「全馬」及五公里的「迷你馬」,兩項賽事合共接受共10,000名跑手參與,報名費用為300及200人民幣,更貼出一條可供1月15日報名的鏈接http://p1015.event.zhongsai360.com/ ,讓各界跑手作準備。 然而,昨正值「報名日」,盛傳的報名鏈接卻「未有開通」,令不少期待報名的跑手摸不著頭腦;而主辦單位的中國田徑協會、珠海市人民政府皆沒有任何正式公布,作為營運單位的華發體育也一樣沒有發聲。 「澳門馬拉松推廣會」會長陸偉堅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由早上開始已有不少「跑友」詢問他有關今次賽事的報名事宜,但由於官方未有任何公布,他實際掌握的資料亦不多,只有靠網上的馬拉松群組知道最新狀況。 報名連結一直未能開通,網上傳聞不間斷,陸偉堅向本報展示了一張傳聞賽事「難產」的網上截圖。據一個馬拉松跑友的微博所講,因珠海市政府未能在協調會上達成共識,決定賽事「不搞了」,惟他沒透露消息來源,令人質疑消息真假。

16/01/2018
41988

「居住」是基本權利

公屋興建不能放鬆

「居住」在現今社會被視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之一, 氹仔聚龍街日暉大廈經屋昨日起陸續安排小業主辦理上樓手續,首日安排了31戶領取鎖匙。日暉大廈共有 288個兩房廳單位,即意味著至少有288個家庭能上樓或改善生活環境,但本澳土地不足,仍有不少人為一磚一瓦惆悵中。 公共房屋最早誕生在歐洲,早在1889年,法國朱古力商人Emile Menier便於巴黎東郊興建工人住宅,其主要目的是安撫勞動者及其家人因居無定所而產生的躁動不安,以及從而增加生產成本。現今巿民對高樓價的無奈,已經產生了不少怨言,除了透過樓巿調控,特區政府可以做的,就是透過興建更多的公共房屋,並把守好各層面。 縱觀其他有提供公共房屋,但卻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國家和地區,其問題主要在於政策定位失當、監控機制失靈、分配機制錯位、財政壓力、居住整體質素差而導致公共房屋社區標籤化等。鄰埠香港公屋計劃之所以能夠持續大規模發展,正是在不斷克服這些難題的基礎上取得的,故特區政府須在上述多重範疇多加給力執行。 其實,特區政府已明白到設立土地儲備是澳門公共房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條件,故2018年施政報告中,設有專門章節闡述如何「強化居住保障,建設宜居城市」,並明確表示「宜居離不開土地資源,離不開政府對土地的管理」;亦闡述了收回閒置土地的工作進度,表明截至去年9月,已作出宣告土地批給失效的批示57個,涉及土地面積超過47萬平方米。政府亦重申已明確收回的土地,會優先考慮用於公共房屋及公共設施建設。 除了設立土地儲備的基礎上,公共房屋的持續供應也很重要。特區政府的公屋興建規劃中,2026年會有49,873個公屋單位潛在供應,甚至2022年至2026年間要達成45,137個公屋單位興建量,然而透過政府過往興建公共房屋的經驗來看,例如過往的萬九公屋計劃及2014年提出在七幅地興建4,600個公屋的計劃,政府的公屋興建規劃達標明顯有難度。政府或者可以考慮將相關的公屋規劃及進度明確列舉在下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內,以顯示政府對實現公共房屋持續供應的決心,亦能透過此釋除部分人認為政府在公屋供應上只懂採取「拖字訣」的錯誤評語。

16/01/2018
1381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