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捐助意識

慈善跑發展空間大

熱心慈善、樂善好施是澳門精神之一,亦體現澳門人的傳統美德。經常可見各類籌款活動在本澳各處出現,例如「賣旗」、義賣及廣告呼籲等。但捐助者行為隨著年代及社會發展而改變,結合健康、戶外休閒及慈善等理念的運動籌款將能提高捐助意識。本報前日舉辦的「力報慈善跑」就得到3,500 多名巿民響應參與,齊步向前為善事出力,可見社會對運動籌款的肯定。然而,相對其他地區,本澳的慈善馬拉松發展仍有很大的推廣空間,這方面需要社會,特別是政府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援。 傳統的籌款活動大多打悲情牌, 而相反,作為新型籌款活動之一的慈善跑,則陽光、健康、快樂,這是其最大魅力之處。慈善馬拉松圍觀為跑手打氣的觀眾本身就是營造出整個慈善活動氛圍,以日本東京跑馬拉松,單是圍觀的人已超過100 萬,除了為跑手擊掌鼓勵,又遞食物飲品。如果比賽可以走嘉年華路線,賽後有其他活動,市民會更大誘因去參加。 本澳相信亦能做到如此,但這方面需要特區政府的更多協調支援,包括容許更大範圍地方封路改道,統籌指示各個部門為主辨機構給予更多的便利。 現今跑步和慈善結合,早就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從早期的線下慈善跑賽事,到後來線上跑步捐助,「跑步熱」的持續火爆給跑步各地社會公益事業帶來巨大市場。相比之下,本澳馬拉松籌款空間絕對仍有大增長空間,倫敦馬拉松就能籌到六億港元善款,而本澳作為國際旅遊城巿,每年接待超過三千萬人次遊客數目,絕對可以能將之變為繼大賽車後另一項國際知名的體育活動,吸引遊客為慈善跑來澳兼遊旅逼留。 其實,國外的公益跑步慈善最成熟的地方還有有一點,就是不論是公益組織舉行的賽事,還是商業運管機構的跑步賽事融入公益元素,賽事裡的公益元素不僅能説明幫社會籌款,也對賽事招商有益。通過公益跑步吸引更多跑者參與,幫助不同領域的非盈利慈善組織籌款,再利用這種社會效益去「打動」更多贊助商,這已是歐美跑圈非常成熟的一套流程。相信本澳的慈善馬拉松正在走這個方向,但發展慢與快,除了社會的肯定, 還有各界的支援,這社會各層面均能達到雙贏。

07/11/2017
25307

詩詞融入功夫

武術名家賈瑞新書推廣武術

澳門武術發展歷史悠久,從吳陳比武開始,武術發展獲得政府和社會各界支持,將詩詞融入功夫更是創意無限,澳門武術名將賈瑞退役後,堅持不懈,與時並進,將多元文化融入武術,創新推廣,為武術普及盡心盡力,出版《詩詞功夫》新書,發布暨贈書儀式上周六(4日)假澳門婦聯學校禮堂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蒞臨主禮,文化局、教青局、民政總署、澳門基金會,澳門文化產業基金和澳門立法會議員等50餘名社會各界人士出席,超過100位來自澳門、香港和珠海多所學校的學生,集體展示「詩詞功夫」的精華表演(圖)。 《詩詞功夫》榮譽顧問何敬麟致辭表示,感謝澳門特區政府,澳門中聯辦及澳門眾多社團、學校和各界人士對於《詩詞功夫》的認同和支持,他認為這次《詩詞功夫》的新書發布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希望以後更加努力做好推廣和普及工作。 《詩詞功夫》作者賈瑞表示,退役後全心投入青少年武術的推廣工作,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綜合多元,發揮武術載體功能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書籍融入澳門八景有利於澳門本地和外地的兒童從小了解澳門之美。 譚俊榮對作者賈瑞語加勉勵及讚揚,認為詩詞融入功夫的創意很好,用漫畫的形式呈現確實注足心思,更能引起廣大青少年的興趣及喜愛,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非常值得在全澳門學校普及推廣,讓更多學生感受和體驗詩詞功夫的魅力,鼓勵作者賈瑞不忘初心,要更加努力和持續做好推廣工作。

07/11/2017
30187

博鰲分論壇探討青年人才發展

嘉賓冀澳門青年提升學習能力

博鰲亞洲論壇(BFA)與澳門青年聯合會(MYF)和澳門科技大學(MUST)聯合主辦的「2017年博鰲亞洲論壇發展峰會(澳門)」之「青年人才與亞洲未來」分論壇,昨(5)日下午3時30分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行,邀請澳洲維多利亞州總理新聞秘書兼中國政策顧問梅烝、McLarty Associates高級顧問SteveOKUN、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蘇朝暉、北京金融科技公司凡普金科創始合伙人和愛錢進(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楊帆擔任主講人。 楊帆主要圍繞科技時代中,青年在就業和人才發展時代面臨的挑戰,以及政府如何更好培養人才展開討論。他認為,「一帶一路」意味著世界發展以中國為核心,進而輻射周邊地區。澳門是國家通往東南亞的跳板,而「一帶一路」建設為澳門青年提供發展機遇,但需要結合國內資產和經驗,與優秀公司或是有經驗者合作。他認為,真正限制人才的是學習能力,行業發展迅速,若要跟上發展,學習能力變得比專業能力還重要。快速拓展學習能力及見識,將是幫助大家立足的重要方式。 梅烝表示,佔澳洲面積3%的維多利亞州重視教育,通過教育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出全國1/4的GDP。例如通過獎學金計劃,資助高等教育學生前往其他國家交流,每年約有800至900學生受益前往中國學習,不但了解澳洲在亞太地區定位,學習中文興趣高漲。他估計現時在澳洲約有17萬內地學生。過去一年,澳洲到中國學習學生約有4,000人。 蘇朝暉表示,何謂人才並無標準答案,能夠為自己、家庭及社會創造價值即是人才。 澳門特區政府重視教育興澳及人才建澳,為澳門年輕人提供向上流動及橫向流動機會。

06/11/2017
3580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