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名非裔男子納爾遜和魯濱遜上月12日在費城一間星巴克咖啡店等候同事,期間二人都沒點餐,其中一人要求借用廁所。 分店經理指他們「零消費」,要求二人離開被拒後,於是報警。警員到場以「非法入侵」理由,將二人鎖上手銬帶走。事發片段被人放上社交網站,引起公憤。有白人顧客指出,當他們在星巴克內不消費時,從來不會得到這樣的遭遇。民眾發起連串針對星巴克的示威和罷買行動,批評星巴克員工和警方有種族歧視之嫌。 事件擾攘三周後,費城市政府周三證實,納爾遜和魯濱遜同意每人象徵式收取市政府一美元賠償,不會就事件控告市政府,條件是市政府要為一項培育高中生成為企業家的計劃,注資20 萬美元。 星巴克供二人免費讀大學至於星巴克方面,同日亦宣布與二人達成賠償協議,但未透露賠償金額,只表示將邀請二人入讀亞利桑納大學,相關學費將由星巴克全數支付。 星巴克早前為求挽回形象,辭退涉事分店經理,CEO 強森(Kevin Johnson)亦親自到費城向納爾遜和魯濱遜道歉,並宣布美國近8,000間星巴克分店將史無前例地統一在5月29日下午關閉半天,讓17.5萬名員工一起接受反種族歧視訓練。
印度西部和北部多個省份受到沙塵暴及雷暴雨連環襲擊,沙塵遮蔽陽光,能見度極低,並造成重大災情,許多樹木被連根拔起,多間房屋倒塌,廣泛地區停電,造成逾100人死亡,其中北方邦至少有64人喪生,成為這場天災受創最嚴重的地區。印度總理莫迪對死傷者及家屬表示慰問。
英國哈里王子和美國女星梅根將於本月19 日舉行世紀婚禮,二人籌備婚禮之際,梅根同父異母的哥哥湯姆2 日卻向哈里發出一封公開信,信中怒批梅根淺薄自負,勸誡哈里取消這場「王室史上最大錯誤」的婚禮。 湯姆早前就指, 父親為支持梅根的演藝夢想而負債累累,卻未獲邀參加婚禮;梅根又貪慕虛榮,對外宣稱和他是遠房親戚。另外,梅根同父異母的姊姊格蘭特,也狠批梅根揮金如土,無視生活拮据的父親。(美聯社圖片)
日前圓滿落幕的韓朝元首峰會上,除了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領袖金正恩的世紀會面,第一夫人也是鎂光燈的焦點。據近日網絡流傳的一段影片,可見金正恩與文在寅站在宴會廳入口,等待後方的朝鮮第一夫人李雪主與韓國第一夫人金正淑,此時朝鮮一名隨團攝影師直接站在紅毯上猛拍,擋住李雪主的去路,金正恩竟大手一揮,將攝影師推到記者拍攝區。這霸氣護妻的一幕, 引發網友熱議。(互聯網圖片)
美國社交巨頭臉書公司(Facebook)2018 年度開發者大會,周二在矽谷聖荷西開幕。經歷用戶數據洩露風波後,創辦人兼CEO 扎克伯格強調在打擊假新聞、防止用戶隱私洩漏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宣布將推出用戶隱私管控功能的「清除歷史記錄(Clear History)」選項,以及多項臉書全新功能,包括約會交友、即時翻譯等。
韓、朝關係近期急速好轉,有望在今年內簽署《和平協定》。韓國總統文在寅(圖)的外交安保特別助理文正仁日前稱,若朝鮮半島實現停戰機制轉換為和平機制,那美軍駐韓缺乏正當性。對此,韓國青瓦台發言人金宜謙2日引述文在寅的話表示,駐韓美軍是涉及韓美同盟關係的問題,與韓朝簽署《和平協定》 毫無關聯,若周邊國家發生軍事對峙或緊張局面,駐韓美軍可發揮斡旋作用,因此有必要繼續駐紮在韓國。 (法新社圖片)
據美國《紐約時報》披露, 調查「通俄門」的美國特別檢察官米勒準備了近50條問題,用來詢問美國總統特朗普,以調查俄羅斯是否介入美國大選,以及特朗普辭退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的原因等。米勒曾揚言如特朗普不合作,就會發傳票要求對方作供。 特朗普美東時間1日在Twitter痛批有關問題外洩「可恥」,又表示「通俄門」調查是「獵巫行動」,堅持團隊並無勾結俄羅斯。不過特朗普或白宮都無表示,會否回答有關問題。 (互聯網圖片)
即將召開的美朝首腦峰會,在選址問題 上備受外界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美東時間周一表示,正考慮在韓朝邊界邊境板門店韓國一方的「和平之家」,與朝鮮領袖金正恩會面。他稱,考慮在「和平之家」舉行美朝峰會,是因為可以身處其中,若談判有成果可即場慶祝。但他也指,仍會考慮新加坡等第三方國家。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引述的消息指,韓國總統文在寅已經說服金正恩,在板門店舉行美朝首腦會談。(美聯社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設下期限,在本月12日前決定是否退出伊朗核協議之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稱,獲得大量來自伊朗的秘密文件,證實伊朗和國際社會簽署伊朗核協議前,隱瞞曾發展核武計劃,顯示伊朗並不可信,更鼓勵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特朗普亦指以色列的發現,證明他對伊核協議的看法「百分百正確」,但未明確表明是否退出協議。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周一連接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31人死亡,其中十人是記者,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已坦承犯案。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指,施襲者針對記者發動襲擊,意圖增加新聞曝光率,以破壞阿富汗10 月的國會大選。 首宗爆炸發生在美國大使館附近,記者紛紛趕往該地區報道,有襲擊者佯裝記者混入採訪群引爆炸彈,導致九名記者死亡。同一天內,「英國廣播公司」(BBC)一名駐阿富汗記者在返家途被槍手攻擊,送醫院搶救後不治。(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