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表示,恢復首日旅客量有明顯增幅,希望旅客量由現時日均逾20,000人次,回升至5月日均30,000人次水平。
旅遊物價指數反映旅客購買商品及服務的價格變動。
房屋局局長山禮度,昨日在記者會上向公眾說明經屋(開隊)事宜。
房屋局表示,新一期經屋每平方呎實用面積約5,000元。
房屋局昨(12日)舉行關於2021年經屋「開隊」申請的新聞發布會,澳門地產發展商會理事長姚明禮受訪時表示,比較關注青年人上樓、置業問題,尤其是是單身青年和新婚青年夫婦方面。姚明禮稱,本澳私人樓宇價格高企,公屋成為居民達成住屋需求的目標,每次經屋「開隊」申請都超額高出十數倍數申請;上次 2019年期經屋,政府提供3,011個單位,結果有35,000萬份申請。 今次「開隊」申請的2021年經屋,涉及新城 A 區 5,254 個單位,相信也會引來明顯超額幾倍的申請,證明經屋具有相當的叫座力。另外,即將推出的經屋申請,會因應新《經屋法》的規定,改變過往的分組抽籤排序,實行新的計分排序。評分因素包括家團結構、規模、居澳期間,成員中有否長者、殘疾人士或未成年人,家團中永久居民的比例等。明顯的,單身青年和未有子女的新婚青年夫妻得分將會較少,也就是上樓機會較低。 青年人對經屋需求不低 另外,新《經屋法》對單身青年有更多限制,這樣將造成對歲青年對經屋的需求,等於是側面排除有關年齡層的申請資格。根據資料顯示,16 至24 歲的青年就業數據有2.5 萬人,且結婚人數為1,000 多宗,可見相關人士並非對經屋無需求,也有違法律的邏輯性及公平性,同時亦破壞了政府過去所建立重視青年訴求的形象,應尊重其該享有的權利。又舉例有部分低於25 歲的人士已有一定事業或家庭基礎,對公屋有需求,因此,政府應避免青年人過早成為「房奴」而造成創業等各方面受到壓力和制約。 劉家裕指定價仍模糊 建築師劉家裕受訪時稱,今次政府進一步發放關於經屋的資訊,但大多數都是概括性的,如新經屋的定價仍然相當模糊,只籠統地說平均呎價約為5,000 元,未有明確定價和計價標準。另一方面,因應新《經屋法》規定,就即將開展的申請,成功買到而日後再賣的經屋,都不會流入私人市場,但由於現規劃的經屋的面積比較狹小,以二房一廳為例,實用面積只有522 呎,應該只適合和滿足於一個核心家團居住。當子女成長,尤其到成家立室時,若再逼在一個如此狹小的單位內居住生活,由兩個或三個核心家團同居於一個住屋單位內,所產生的空間狹窄、硬件不足,人際磨擦的問題就會衍生很多的家庭糾紛。 私樓價高居民寄望公屋 面對私人樓宇價格,實非一般收入家庭所能負擔。所以,居民仍然寄望政府的公屋,因應居民需要更大面積的經屋,並且經屋不會流入私人市場,對於這類的申請者和用者,政府應當早著謀劃,建立相關的資料庫,為日後有需要的經屋住戶創設轉換機制,亦有助當局將來在公共房屋規劃時更加精準。
《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昨(12)日刊登第號法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該法律於明(2022)年1 月1 日起生效。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旨在保障消費者各項權利、維護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所建立的法律關係的公正及平等、提高營商行為的透明度,保障消費者合法利益及打擊不正當的營商行為。 法律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因提供商品或服務建立的法律關係,法律不適用範圍包括幸運博彩、互動博彩、互相博彩或向公眾提供的博彩活動;醫療服務;教育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或審計服務;涉及有價證券的金融服務或因應金融市場波動而訂定價格的商品及服務的金融服務。 法律對消費者及經營者作出定義,確定消費者獲得指導及取得資訊;健康及安全受保障;獲得具品質的商品及服務;經濟利益受保障;獲得損害賠償;參與在法律上有關自身權益的訂定;獲得法律保護及便利訴諸司法七項權利。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範消費交易合同的適用範圍、定義、雙方權利及責任,以及合同內須向消費者提供的資訊等,包括:供應消費品合同及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合同,以及遠程訂立的合同、商業場所以外訂立的合同及預繳式合同這些新型合同,其中規定商業場所以外訂立的合同及預繳式合同須訂立書面合同,而遠程訂立的合同、商業場所以外訂立的合同及預繳式合同,消費者享有7日自由解除合同的權利,即「冷靜期」。 消費者委員會負責執行及推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違法行為提起程序及科處行政處罰,同時,消委會負責接收及處理消費者提出的投訴,協助消費雙方解決消費爭議,法律將水、電、電訊、管路天然氣及管路液化石油氣的供氣服務,以及陸上及海上集體運輸服務納入必要仲裁範圍內。
上月多場暴雨襲澳,社會上不少意見批評氣象局預測不夠準確及時,令家長及學生在暴雨狼狽出行。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氣象局局長梁永權和副局長鄧耀民昨(12)日到立法會,向議員介紹本澳的惡劣天氣預報。 羅立文直言,市民近日對當局預報的反應不夠理性,「喺到嘈生哂!」他強調,預測不準確並非氣象局偷懶,而是現有科技亦未能百分百準確預測雨量、時間和地點。羅立文指,本澳發布的暴雨訊息與鄰近地區有很大分別,本澳為「預報」,鄰近地區為「實報」。 【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氣象局局長梁永權介紹時稱,全球暖化問題澳門也不能獨善其身,本澳近年受極端天氣影響,今年6 月的降雨量也屬驚人,單是今年6 月1 日的423.4 毫米的降雨量經已是單日歷年之冠,該日的降雨量亦是過去6 月整個月降雨量的總和,此外,今年6月1日及6月28日的每小時降雨量亦分別為歷年最多的第二及第三位。 本澳降雨分布差異大梁永權稱,本澳面積小,但降雨分布卻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媽閣與氹仔同時間的降雨量可相差達十毫米,媽閣至外港碼頭的降雨量也能相差逾20毫米,以6月28日為例,北區累積降雨量為116.4毫米,路環卻僅14.4毫米,分布極不均勻,反映預測相當困難。他強調並不是當局忽視預測,而是總有一些難題對現今科學而言較難掌握,且現今可以準確預測降雨的科技手段亦有限,且鄰近地區是「實報」,當到達一定雨量時則發布警告信號,本澳為「預報」,這也是市民對當局預測有落差的主因。 當局預測壓力比以往大會上不少議員認同當局的解說,同時建議氣象局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優化機制,令家長及學生在惡劣天氣下上學時減少不便。羅立文稱,當局有一直與其他部門溝通。他明言,「而家要便民!」,現時當局作預測的壓力比以往大,惟暴雨的確較難預測,氣象局的職責只能「盡量」做好預測。至於不同部門有各自的判斷,他不評論其他部門的工作。 他又提及,早前在 2021財政年度第一季投資預算 (PIDDA) 執行報告中,剔除建造氣象局激光雷達實驗室,是因為經詢問報價後,當局認為價錢太貴並不合理,所以沒有增購。 當局呼籲重視「黃雨」梁永權補充稱,當本澳遇上極端天氣時,可作預測的時間太少,去年當局修訂暴雨警告時增加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他又指,降雨量20毫米至40毫米也屬黃雨,冀市民不要輕視,當局未來也會加強宣傳黃雨的重要性。他又指,氣象局除了則重於準確性,亦要加強合時性及豐富性,他稱明白市民對氣象局要求有所提高,很多資訊過往未必會發布,但現時會逐漸豐富發布的內容,即使準確性低,但希望市民能及早掌握更多信息。
海南省海口旅遊部門來澳路演「不一樣的海口」。「2021海口旅遊(澳門)路演」活動前(11)日在澳門漁人碼頭拉開帷幕,是疫後海口在境外市場的首次亮相,向澳門民眾推廣海口旅遊、擴大客源互換的同時,更是加強兩地文化旅遊領域深入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激活旅遊市場活力,也昭示著暑期及接下來的「十一」國慶假期海口旅遊浪潮正式開啓,對海口文旅產業更好融入國內外旅遊市場「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有著重要意義。 路演活動通過分享展示海口文化和旅遊資源、播放海口綜合旅遊宣傳短片和現場銷售旅遊產品,以及遊戲互動等方式,全面展示疫情後全新的海口旅遊形象。現場觀眾表示,通過互動,可以沈浸式體驗到不一樣的海口文化,主動搜索海口旅遊相關信息,絞盡腦汁完成活動任務,不僅有成就感,還加深了對海口的印象,對海口旅遊和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此次路演活動上海南聯合航空旅遊集團推出多款旅遊產品,迎合澳門遊客多樣化需求。有以文化體驗為主的網紅景點一日游,讓追求時尚熱點的個性遊客集中體驗海口文化、電影主題娛樂、新業態購物等;以研學為出發點的海口親子游,涵蓋海口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特色美食、娛樂、休閒購物等,滿足假期家庭出行需求;2天1晚時尚度假游,為商務人士和中青年遊客打造輕鬆、休閒的度假行程。 「2021海口旅遊(澳門)路演」活動是疫情後海口市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首次赴境外開展的旅遊促銷推廣活動,生動呈現海口文化的鮮明特色,優越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以及豐富的旅遊娛樂業態,對於海口塑造國際旅遊目的地品牌形象,提振境外客源市場,提升對海口旅遊的消費信心具有要意義。 「2021海口旅遊(澳門)路演」是疫後海口在境外市場首次亮相,向澳門民眾推廣海口旅遊,加強兩地文化旅遊領域深入合作與交流。(主辦單位提供圖片)
鼠年、牛年生肖鈔,以及早前已發行的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的兌換期將於下周五(23日)結束。金管局呼籲,已完成網上登記但尚未辦理兌換的人士,請於餘下的兌換期內,前往所選定的銀行網點進行兌換。 鼠年、牛年生肖鈔,及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的網上預約登記,早前已經順利完成,各參與銀行已於5月4日起提供兌換服務。每名已登記的澳門居民可兌換每家發鈔銀行發行的庚子鼠年和辛丑牛年生肖鈔各50張、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各五張,即合共可兌換鈔票總數量為210張,兌換所涉及金額為2,200澳門元。 若有任何疑問, 請致電金管局專線2856 5071查詢,或瀏覽金管局網頁(https://www.amcm.gov.mo/static/banknotes/terms_ zh.html)了解詳情。 鼠年、牛年生肖鈔及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鈔 兌換期將於下周五結束。(金管局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