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澳門國際龍舟賽」將執行嚴格的防疫措施。
今日起進入飲食場所必須出示有效的澳門健康碼綠碼,有業界表示操作上或有困難。
有網民見到多個小區已經搭建核酸檢測場所。
中藥業公會會慶暨新屆理監事就職 攜手共創美好發展前景
羅奕龍表示,特區政府也會考慮本澳的情況,不排除採取任何應對措施,包括全民核酸檢測。
內地社會最近熱議「內卷」與「躺平」兩種現象,一個是指「過度競爭」,一個則代表「退出競爭」。那麼在澳門這個小城內,是否也存在這些現象?本報記者於昨(7)日在澳門街頭隨機訪問了一些年輕人,不少人表示對這兩種現象全然不知,大多數人認為兩種現象過於極端,不會輕易嘗試「內卷」或「躺平」,且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有人表示不認同這些現象,皆因凡事需看自己如何應對;有人則認為可以短期嘗試「躺平」。 【本報記者林嘉欣報道】 市民鄭小姐表示,未曾聽過「內卷」與「躺平」現象,認為現時本澳暫時未有很大的競爭壓力。她指,現時開始有生活壓力,由於本澳的消費水平和樓價沒有升高,但通脹壓力始終不斷增長,在工資沒有大幅上升的情況下,長期下來有一定的壓力,而短期內則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因為政府補助尚算充足,例如現時有「電子消費優惠計劃」這些援助幫補生計。至於工作壓力方面也有一點,因此帶來身心勞累,但因自身熱愛該行業又正值年輕時期,所以即使工作比較攰也可以接受。 市民:有機會也想躺平 她又稱,對未來充滿希望,但有機會也想嘗試「躺平」,不想日日都如此勞累地生活,希望比個機會自己休息,但不能持續一直「躺平」。此外,鄭小姐亦發現身邊有人處於「內卷」中,始終年輕人都有競爭心態,在現時多數人處於同樣的水平下,也有人想展現自己比別人更好。 學生:澳門多數人屬於躺平狀態 市民黎小姐同樣認為本澳競爭壓力尚算可以,競爭情況相比起鄰近其他城市沒有那麼激烈,對於「內卷」與「躺平」現象保持中立態度,認為現今最緊要「過好當下」。她亦沒有想要嘗試該兩種現象,因為兩種均太極端,認為競爭太過激烈並非好事,但年輕人始終要嘗試奮鬥。 學生劉同學認為,澳門人多數屬於「躺平」狀態,因為澳門社會工作沒有競爭力。但他坦言,將來出來工作時會有一定壓力,因為希望自己創業,成為動漫類型的道具師,而這類工作在澳門甚少人做。對於這兩種現象,將會持中立態度,期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點。 學生梁同學則稱,不會選擇「躺平」生活,認為「總有一些事等住我去做」,而現時該讀書時就讀書,該放鬆時就放鬆,未必一定要那麼極端。
對於為何會有人樂於「躺平」生活,新青協副理事長陳皚臻直言這是個人價值觀,很難判定其好壞,但當社會上愈來愈多人跟從此文化,社會便有需要反思此現象是否正常,對於社會來說是否有好處。他指,「躺平」文化近日從內地興起,澳門看似未成為熱話,但據他觀察,有不少青年朋友本身也有這種心態,只是沒有被加諸「躺平」一詞。 陳皚臻指出,本澳青年「躺平」可能因「三業」(學業、就業、置業)問題引起。學業方面,青年可能生涯規劃不足,以致升學時所選的專業未必貼合社會需求。他以老師和醫生為例,指出現時有關職業在本澳出現飽和情況,畢業後相對難找到工作。強調並不是青年人不想努力,而是礙於行業飽和,導致慢慢產生「躺平」念頭。就業方面,他相信有部分「躺平」青年只要找到合適他們發揮的舞台,他們均甘願努力向前發展所長。他稱,現時政府鼓勵青年人融入大灣區發展,政府應發放更多訊息,讓青年人知道到當地發展有出路。 置業方面,陳皚臻表示,不少青年人也在想,「以現時的人工,幾時先可以上樓?」令不少人途中放棄。他指出,今屆政府推出夾心階層房屋,社會上大部分聲音均表示支持。他認為這是個助力青年人上樓的契機,值得嘗試推行,以重燃青年人對生活的盼望。 陳皚臻認為,如果「躺平」文化盛行,將會降低社會推動力,對社會發展多少會有影響,政府以至社會各界也需要反思「青年向上流動難而放棄」的問題,再加大投入資源改善有關情況。他稱,只要讓重燃青年人對未來的盼望,解決向上流動困難的問題,便可以更好地解決「躺平」文化現象。 陳皚臻認為,如果「躺平」文化盛行,將會降低社會推動力,對社會發展多少會有影響。(受訪者提供相片)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展,市政署協調外判公司在本澳各區以稀釋漂白水清洗街道、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區域,並且加強巴士站候車亭、公廁、公共渠口、行人道扶手及欄杆等公共設施的清潔消毒工作,減低病毒散播風險。 市政署呼籲市民在進入市政署轄下公共設施,包括各市民服務中心、公園、活動中心及展覽場館等場所時,必須妥善佩戴口罩、接受體溫檢測及出示「澳門健康碼」,若「澳門健康碼」為「紅碼」顯示「不可通行」時,則不予進入場所,居民應負起公民責任,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配合特區政府防疫工作。 市政署表示會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持續監察轄下市政設施及公共街道的衛生狀況,並按衛生當局的指引進行清潔及消毒工作,確保公共設施的清潔衛生。
澳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Art)將於7月至10月隆重舉行,活動由社會文化司和經濟財政司指導、文化局和旅遊局主辦,教育暨青年發展局協辦,度假村和酒店企業、多個創意城市及多所本地高等院校參與,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擔任總策展人,「藝文薈澳」延續「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展現模式,為市民和遊客帶來多元視覺藝術體驗。 打造國際藝術雙年展 「藝文薈澳」以創意聯繫全球,今年將打造「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 」,以「因創造而美好」為主題,匯聚全球妙思創意,提升世遺名城的美譽度,重塑後疫情時代崇尚美好的人文精神。「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1 」設有主場展、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公共藝術展、創意城巿館、本地作品徵集展及平行展等板塊,主場展圍繞「全球化的進與退這個世紀命題進行探索,分為「媽祖的夢」、「 利瑪竇的記憶迷宮」和「全球化的進與退」三部分,在全球化和個人、生活與夢想、遠和近、安全感與幸福感等方面作出反思和探討。展覽的策劃呼應澳門的地理和文化身份,帶來本地與全球藝術觀念的一次深度對話。 情書徵文活動即日起舉行 為讓更多公眾參與「藝文薈澳」的創作,其中創意城市館澳門館「澳門—美食之都:起筷!」即日起至 6月30日期間舉行情書徵文活動,以澳門具代表性的手信老婆餅和老公餅為創作主題,打造「寓情於美食,寄情於詩文」的城市氛圍。所有年滿18歲的澳門居民均可參加,參加者需以中文或葡文創作一封寫給愛人的簡短信函或詩歌,歡迎有興趣市民踴躍投稿。優勝者將有機會獲得最高澳門元的獎金及獎狀,其作品將在創意城市館澳門館內展出。活動詳情可瀏覽藝文薈澳官方網站www.artmacao.mo。 藝文薈澳載譽歸來6月率先預熱 澳門再現藝術創意大觀園。 (文化局提供圖片)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及習慣,慢慢地衍生了對金融科技的探討,金融科技(),社會上對金融科技有不同的定義,例如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雲端上的大數據運算等,涵蓋各個金融範疇,銀行、保險、資本市場等,對於市民來說,其中一個較為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利用科技高效率服務去縮短財富管理的時間」。 澳門言起動力協會副總幹事楊日星表示,過去十年,現金結算的經濟模式慢慢轉變為數字結算的經濟模式,例如過去購物多以現金及信用卡作為結算,手機科技的功能及穩定度大幅提升後,利用各類支付平台作消費已經是一個大趨勢,尤其是在2015 年至2019 年間,金融科技服務的全球採用率每年以驚人速度在增長,支付層面由2015 年18% 使用率到了2019 年是接近75%使用率,儲蓄及投資在2015 年的17% 到2019 年的34%,財富管理由2015 年的8% 到2019 年的超過40%,充分反映了金融科技發展已經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政府牽頭帶動業界交流 楊日星指,澳門的金融科技發展仍然處於最起步階段,仍在向市民推廣使用電子支付。他表示,澳門要發展特色金融或金融科技,需要面對不少問題,包括本澳的法制落後,仍然沿用十年前的法律,限制了金融行業的發展。此外,在外地的電子消費背後,內部會產生完善的資料庫,以追蹤市場資金的流向,而澳門正正缺乏此方面的金融人才處理有關工作。他建議由政府牽頭帶動業界,與其他金融科技發展成熟的國家或地區交流,培養本地金融科技專才,為日後的發展提供穩健的基礎。 內地在過去十年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飛快,楊日星指出原因之一是因為金融法制自由度大。反觀澳門法規較為落後,加上以現金經濟主導,即使龍頭行業博彩業亦只可以使用現金,而博彩業在GDP中佔大部分,因此本澳對現金依賴亦相對高,做成發展金融科技的掣肘。他建議全面探討現行金融的法規並且更新不合時宜的條文,以便加快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參考法規基礎相近的國家或地區,建立相互聯繫的單位。 他又建議,推廣金融科技需要由政府作主導,利用不同媒體及平台發放有關資料,令使用者能夠更有信心。同時需要對提供金融科技的公司作出監管,包括明確准入門檻以及發出相關牌照。對於金融科技的公司在存取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時,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