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與臉書誰在玩弄隱私

蘋果與臉書兩間市值超高業務性質完全不同的公司,最近在開啟了一場激烈的公關戰,而鑑於兩間公司的影響力,這場爭奪很可能決定未來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本月17日,臉書在多個主流媒體刊登全版廣告,以「為全球小企業挺身挑戰蘋果」為名,抗議蘋果即將在明年推出的應用程式追蹤透明化功能(AppTrackingTransparency),該功能將允許蘋果移動平台用戶,自主選擇是否允許個人數據(瀏覽偏好、人際網絡、消費習慣等)被應用程式搜集。 這對臉書而言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臉書正是通過銷售目標式、個性化的廣告賺取巨額利潤。臉書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若不能追蹤用戶數據推出個性化廣告,社群廣告收入將銳減60%以上,這將讓企業更難精準接觸客群,長遠將導致許多免費互聯網服務將退出市場。 蘋果一方則認為,用戶有權知道自己的數據何時及被誰蒐集與共享,也有權力選擇是否允許這麼做,蘋果只是提供用戶選擇,而非由蘋果本身禁止。 兩邊爭論的核心在於,這是兩種互聯網商業模式之間的選擇:蘋果希望讓互聯網服務本身成為商品,用戶為互聯網體驗付費;而臉書則希望讓互聯網服務免費,讓用戶成為商品,由需要推送廣告的企業購買付費。 其實,臉書(以及其他網絡公司)捍衛的,是早已在媒體及廣告業界行之有年的商業模式,但無論是平面媒體或電子媒體都無法像如今的互聯網一樣如此滲透進入人們的生活。臉書更是其中極致的代表,過去諸多涉及蒐集與販賣數據的案例,讓臉書難以佔據道德的高地(只好以小企業為名)。 另一邊蘋果的立場也未必很能站得住腳,僅管庫克強調不會將用戶當成商品,但未來若應用程式轉為收費,用戶在AppStore進行的每項支付動作蘋果都能抽佣,蘋果還能獲得用戶的支付數據、模式及喜好。蘋果表面上是保障用戶隱私,實際上只是將蘋果移動終端當成更大的網絡平台。用戶仍然是商品,隱私仍然是利潤。 相較於蘋果,臉書的危機意識應該要更加強烈。因為蘋果的做法代表了人們對互聯網生態與隱私權保護的反思,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全球反壟斷及數字主權的呼聲正在崛起,30多個國家先後對大型互聯網公司徵收「數字稅」,用戶對隱私的訴求將不再被忽視。網絡公司與科技企業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共存模式,政府也要找到適度監管的平衡,而所有人都應該早些意識到這一點,一起共同來探索。

28/12/2020
31360

單牌車涉走私1.9億貨物進內地

拱北海關搗兩澳人為首水客集團

拱北海關昨(27)日通報成功破獲一宗水客集團利用澳門「單牌車」(指可入出珠海橫琴的澳門牌照機動車)走私高價值貨物進境案,搗破兩個「水客」走私集團,七名嫌犯落網,三個私貨倉庫被查封,當中被扣查的名貴手錶及手袋更逾2,000件,案值1.9億元。 拱北海關表示,11月下旬拱北海關緝私警察收到線報,指有水客集團利用澳門「單牌車」在珠海橫琴涉嫌走私。 12月7日,在上海、成都、江門等海關緝私局協助下,拱北海關緝私局聯合珠海市公安局出動警力56人,分成九個行動小組在珠海、上海及成都等地同步展開集中收網行動,拘捕七名嫌犯,搗破兩個「水客」走私集團,查封三個存儲私貨倉庫,現場扣查百達翡麗手錶、愛馬仕手袋等高價值貨物2,000多件,並扣查四輛澳門「單牌車」。 高價貨偽報個人物品入境轉售圖利 拱北海關稱,以澳門居民卓某、梁某為首的走私集團利用澳門「單牌車」進出橫琴口岸的便利條件,將境外採購的高檔手錶、飾品、衣服等貨物「化整為零」,通過「單牌車」司機少量但多次偽報為「個人自用物品」走私入境,再使用境內快遞發至上海、成都等地貨主銷售牟利。 經初步統計,該案案值1.9億元。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進行調查。 走私貨物逃稅達10萬須刑罰 拱北海關提醒,個人走私普通貨物、物品,偷逃稅款達到10萬元以上,即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依法應當接受刑事處罰。同時,走私進境「水貨」不僅品質難以保證,而且破壞商業及社會秩序,廣大民眾應自覺抵制並主動舉報「水客」走私行為。

28/12/2020
2842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