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感言「國家安全 全民有責」

維護國安是每個公民責任和義務

昨天是「國家安全教育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以《國家安全全民有責》為題發表感言。行政長官稱,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關係到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國家安全是包括港澳居民在內的每一位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維護公民個人權利與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是澳門特區社會安定有序、市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與每個市民緊密相連。 行政長官說,對於維護國家安全,澳門特區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分,因此要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憲法意識,把握好「一國」和「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在澳門不變形、不走樣。 維護國家安全,任重道遠,不單要堅定信念,鞏固已打好的工作基石,更重要是因應新時代的變化,持之以恒地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澳門特區應有的努力和貢獻。這一點,又關係到我們需要培養教育年輕人正確和準確認識國家安全觀念,關係到我們一代一代人愛國愛澳力量的薪火相傳。澳門回歸十八年來的經歷清楚表明,國家好,澳門才好;只有國家整體安全穩定,才有澳門特區繁榮發展和居民安居樂業。今後我們會繼續帶領廣大居民愛國愛澳,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去年我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發表的感言就表明,我們會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這次的「國家安全教育展」,是澳門特區第一次舉辦類似活動,今後我們會繼續舉行,並不斷探索用多種方式宣傳國家安全觀念,讓國家安全不斷深入人心。

15/04/2018
15281

防洪牆明年風季前完工

擋潮閘規劃已上報中央

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成員,昨(12)日在記者會中介紹各範疇防災減災工作部署。當中於上月公布的內港防洪牆方案,目前正進行工程設計,爭取下月完成,預計明年風季前可投入使用。在中長期計劃方面,內港加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方案預料2021年完工;內港擋潮閘計劃則已獲廣東省支持,向中央政府報批。 當局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處建設活動式擋潮閘,目前規劃的設計閘寬650米,分三個通行閘及三個非通行閘。平時閘口放下供船隻通行,當預報風暴潮拉高水位時,則會逐一升起,形成一道可抵擋5.8米高潮水的人工屏障,設計高度比去年「天鴿」颱風期間的最高水位5.58米還高,足以抵擋200年一遇洪水。 崔世安表示,興建擋潮閘原則上得到廣東省支持,已經向中央政府報批,但因計劃涉及鄰近地區城市,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工務局已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 此外,特區政府又計劃今年內啟動內港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建設,收集新馬路至水上街市一帶內港沿岸的雨水。集水涵箱設計容量達2,200 立方米,約超過一個游泳池大小,再透過泵房強力抽水馬達排走雨水,緩解水浸情況。工程預計在2021年完成。(李亮希攝)

12/04/2018
31674

菩薩心腸

還須霹靂手段

?這一周,特區政府可謂風起雲湧,先是對20年沒有修訂的《的士規章》,公布法律草案,當草案變成法案那天,相信必能對「黑的」司機予以迎頭重擊; 接著再公布「8??23風災專案調查委員會」中紀律程序調查結果,雖則只停付氣象局前局長四年退休金,亦總算應對了大眾的訴求。但與此同時,廉政公署又公布《2017澳門廉政公署工作報告》,直言公共部門領導「依法行政」的意識有待加強,劍指問題核心。 政府長期遭坊間詬病的地方有二,一是行政效率慢如蝸牛,二是對瀆職人員以至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過於「菩薩心腸」,但更嚴重的是,當兩者「有機結合」後,產生的破壞力,會相當驚人。 誰都知道本澳「黑的」之劣行, 已嚇怕旅客,更嚴重破壞本澳旅遊中心的形象,偏偏政府拖得就拖,為了企圖在維護業界利益與「依法施政」當中嘗試找一個最佳平衡點,結果卻是泥足深陷,一部《的士規章》修訂搞了十年,至今才算狠下決心撥亂反正,但總算「遲到好過冇到」,這種「菩薩心腸」大大地拖慢了行政效率,亦要全澳市民承擔重大代價。 政府人員數目由2011年的28,120人, 增加至2018年底的36,914人,七年間增幅達31%,總開支增加了124 億元,每位政府人員的每年平均成本,由2011年的40萬元,急升至64萬元,人均成本增幅高達六成,相關數字還未計算退休金在內。 本來「高薪養廉」概念是很好的,政府亦非沒有監察機構,廉政公署、審計署每年的工作報告,都毫不留情地痛陳部門中的「大花筒」、「不作為」、「濫用職權」等行為,但後續呢?要不是去年「天鴿」襲澳捅破了天,誰都不會當它是一回事。 政府每年由各項稅收中取得龐大公帑,更組成巨無霸的公務員系統,本來誰都以為要管理一個這麼小的城市,應該沒有多大技術性難度,但當中涉及中國人官場特有的「埋堆」、「擦鞋」、「包庇」等文化,可絕不簡單,即使政府去年9月生效的《公務人員投訴處理的管理制度》,又可以把積集已久的「醬缸文化」扭轉過來嗎? 君不見小小一個氣象局,可以長期縱容一個副局長在辦公室內「養鬼仔」、擺「風水陣」,就可得知一二,要不是有風災「一劫」,誰又奈何得了正、副局長的胡作非為?政府近期使出的「霹靂手段」,我們絕對贊同,亦希望政府能繼續以一手軟、一手硬的剛柔政策,把澳門塑造成宜居、宜遊的宜人城市。

12/04/2018
1879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