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近很忙,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本月28日在大阪召開,作為東道主的安倍近日到訪伊朗,他受美國總統特朗普請託,希望斡旋美國與伊朗兩國因經濟制裁引發的緊張關係。 由於與伊朗總統魯哈尼及特朗普都保持友好關係,安倍從國際關係中的「路人」變身「調停人」,試圖發揮日本的作用。不過安倍與魯哈尼12日的會談卻難見進展。在兩人的會談中,安倍表達希望伊朗同意與美國重新展開對話,但魯哈尼則要安倍轉告特朗普,美國必須先停止制裁,雙方才有得談。
兩艘油輪當地時間周四上午在中東阿曼灣遇襲,兩船共44 名船員全部安全疏散。 受事件影響,昨日油價上漲,原油期貨和指數方面,主要指標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WTI)和布蘭特原油(Brent)一度上漲2.89%、3.42%。國際油價方面,阿聯酋Das 原油亦出現漲幅。 兩艘油輪分別是懸掛馬紹爾群島國旗的「Front Altair 」及巴拿馬國旗的「KokukaCourageous 」。Front Altair 屬於挪威公司,在馬紹爾群島註冊,為台灣中油租用,原定運載石腦油前往台灣。國際油輪組織表示,該艘油輪是在甲板爆炸,之後起火,原因未明。台灣中油公司稱,旗下一艘運油輪在阿曼灣疑遭魚雷擊中,之後爆炸,船上23 名船員獲救,惟運載的7.5萬噸石腦油全毀,庫存只能維持到下月底。 Kokuka Courageous則屬於日本公司國華產業,在巴拿馬註冊,國華方面表示,油輪上裝有甲醇,當時正由沙特前往新加坡,疑遭到砲彈兩度襲擊,襲擊令右舷水線上的船身破裂,船上21名菲律賓籍船員棄船逃生,正前往阿聯酋,而油輪則在海上漂流。 駐巴林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表示,在當地時間早上6時12分和7時收到兩次求救信號,當時美國海軍正在這個海域,並提供協助。較早前伊朗傳媒報道,該國亦有協助救援船員。目前襲擊者是誰?動機為何尚不清楚,時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在伊朗訪問,昨日並與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會面,日企所屬油輪在伊朗外海遇襲,事件極不尋常。
英國內政大臣賈偉德昨(13)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他已於當地時間12日簽署了引渡命令,維基解密網站創始人阿桑奇將被引渡至美國受審。 美國司法部早前向英國當局致函,正式請求引渡阿桑奇。阿桑奇創建的維基解密網站於2010年公布了大量涉及阿富汗戰爭的機密文件,引起巨大爭議。2012年阿桑奇進入位於英國倫敦的厄瓜多爾大使館尋求庇護,一住就是七年。今年4月,厄瓜多爾撤銷了阿桑奇的公民身份和政治庇護,英國警方隨即於4 月11 日將他拘捕。 根據規定,美方須於本月12日前提交引渡申請,並提供足夠的引渡理由。美國司法部上月23日指控阿桑奇違反《1917年間諜法》,並拒絕承認阿桑奇是一名記者,此外,美方又公布了17項新指控,包括協助與教唆前美軍士兵曼寧竊取機密文件。根據《1917年間諜法》,被定罪者最高可判處死刑。
英國執政保守黨黨魁兼首相候選人的首輪競爭,昨(13)日在國會下議院進行,由逾300名保守黨議員以不記名形式投票。結果顯示,十名候選人中,呼聲最高的前外相約翰遜獲得最多黨友支持,以114票遙遙領先其他候選人,現任外相侯俊偉以43票位居第二,環境大臣高文浩以30票排第三。 由於候選人必須取得至少17票,才能進入下一輪競爭,已有三人在首輪競爭中淘汰出局,包括前保守黨首席黨鞭哈珀、前下議院領袖利雅華及前就業及前退休及就業保障大臣麥蔚宜。未來兩周內,保守黨議員將對七名候選人,舉行三輪不記名投票,將候選人人數淘汰至最後兩人。再由全國逾12萬保守黨黨員以郵寄選票形式進行二選一,預計投票結果將在7月22日當周揭曉。勝出者不僅將成為保守黨黨魁,同時也將成為負擔英國脫歐職責的新一任首相。
北非國家蘇丹本月3日爆發軍民衝突,軍隊開槍鎮壓要求民主的示威民眾,造成超過11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慘劇。事件發生後,民主團體於9日發動公民抗命行動,呼籲民眾留守家中罷工,獲得逾百萬人參與。行動持續至11日出現轉機,在埃塞俄比亞與美國的調停下,民主團體同意結束「公民抗命」運動,並與軍方恢復對話。
日本長崎大學核武器廢除研究中心11日公布推算結果,指截至今年6月,全世界九個國家共擁有約13,880枚核彈頭,數量比去年減少約570枚,創2013年以來低點,但中國、朝鮮、印度、巴基斯坦擁有的核彈頭有增加傾向。 推算結果指出,核彈頭總量減少,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和美國履行了《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但兩國仍擁有最多核彈頭,其中俄羅斯有6,500枚,美國有6,100多枚。法國和中國分別排第三和第四,其中法國約有300枚、中國約有290枚。另外,巴基斯坦約有150 枚、印度約有130 枚、以色列約有80枚,朝鮮的核彈頭數量比去年增加了十枚,約為20 至30 枚。 該中心主任吉田文彥指出,美俄裁減核武的努力陷入停滯的背景下,雖然核彈頭數量略為降低,但隨著核武品質提升,很難認定核武縮減有成果;加上小型核彈頭開發技術發展,將核武作為常規武器使用的風險正在增加,且各國相互猜疑,全球陷入核武擴散、惡性循環的風險。
加拿大日前宣布,將於2021年禁用塑膠吸管、膠袋與其他一次性塑料產製品。溫哥華的East West超市更身體力行,為了讓顧客少用一次性膠袋,推出收費的「羞恥」膠袋,袋上印著「肉疣藥膏批發店」、「進入詭異AV商場」等奇怪字樣。不自行攜帶環保袋的顧客,只能花五分錢加幣,提著「羞恥袋」離開。 超市東主戴維(David Lee Kwen)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表示,「每分鐘有超過百萬個膠袋用了一次就被丟掉,變成難以處理的塑膠垃圾」,超市最初透過對膠袋收費,希望顧客降低膠袋的使用率,但效果不佳,才會想到「羞恥袋」這個主意。不過,「羞恥袋」相當新奇,且數量有限,反而吸引許多人買來收集,但戴維覺得這樣至少會引發討論,環保對話就此打開。
一架直升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幢摩天大樓的天台墜毀並引發火警,機師當場喪命。事故傳出後,喚起紐約民眾對2001年911恐襲的可怕記憶。有大樓員工直言:「我以為911恐怖襲擊又發生了。」當局隨後向公眾澄清,已排除恐襲可能。由於事發時天氣陰雨綿綿,能見度不足兩公里,有專家認為機師已極力尋找適合的降落地點、避免傷及地面路人,卻仍不幸墜機。
英國保守黨黨魁競選正式開始,「1922委員會」10日對外宣布,提名期限結束後,總共有十名候選人獲得競選資格,包括前外相約翰遜、環境大臣高文浩、衞生大臣夏國賢、曾任下議院黨鞭的哈珀、外相侯俊偉、內政大臣賈偉德、前下議院領袖利雅華、前退休及就業保障大臣麥蔚宜、前「脫歐」事務大臣藍韜文及國際發展大臣施達偉。最初報名的人數為11人,但前國務大臣吉馬未能取得八名黨內議員支持的門檻,宣布退出競選。 競選黨魁的程序分成兩個步驟:從13日開始,國會保守黨議員先進行多輪投票,逐步將候選人淘汰至兩人;在第二階段保守黨內全國逾12萬名黨員將對兩名候選人進行二選一的投票;7月底將最終決出新黨魁,此人即成英國首相,接替黯然離場的文翠珊。 英國的脫歐期限已延後至10月31日,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支持英國脫歐,也承諾自己能夠打破脫歐僵局,但新任首相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與歐盟磋商脫歐事宜。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日引述匿名消息人士報道,朝鮮領袖金正恩同父異母的兄長、2017年在馬來西亞遭VX神經毒劑殺害的金正男,曾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線人。該名知情人士稱,金正男遇害前,到大馬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準備和CIA特工見面。不過,金正男離開朝鮮多年,在平壤無權力基礎,不太可能提供朝鮮內部的運作詳情,但一些美國官員都幾乎肯定金正男曾與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有連繫,特別是中國。對此,CIA婉拒置評,中國官員也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