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和文在寅已分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商討局勢,特朗普表明,「我們會好好處理」,又指美國對平壤採取的策略基本上不會改變,有必要再進一步對朝鮮加壓。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右)表示,朝鮮這次發射的導彈比過去歷來都高,顯示朝鮮有能力用導彈攻擊「世界任何角落」。 國務卿蒂勒森促請國際社會向朝鮮進一步施壓。
英國王室第五繼承人、現年33歲的哈里王子,與熱戀一年多的36歲美國演員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已在本月初訂婚,預計明年春季舉行婚禮。二人在公布婚訊後會見傳媒,透露哈里在晚餐時,拿著自己設計的戒指向女友下跪求婚。 婚戒還採用亡母戴安娜王妃遺留下的鑽石,哈里相信母親在天之靈,必定會為自己訂婚感到興奮。
正在緬甸訪問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8 日從最大城市仰光抵達首都內比都總統府,與緬甸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昂山素姬進行了約45分鐘會談。在會後演講中,教宗呼籲緬甸各界尋求正義、和解與包容的社會秩序,並敦促緬甸「療癒撕裂的傷口」,他並指緬甸人民「持續遭受衝突與敵對的傷害」。不過,教宗在演講中並未特別提及羅興亞穆斯林。昂山素姬感謝教宗的支持,強調緬甸政府致力保護人權及國民安全。 緬甸若開邦8月爆發少數民族羅興亞人遭迫害事件,至今約有62萬羅興亞人逃往鄰國孟加拉,聚集在當地難民營中。國際特赦組織表示,迫使羅興亞人逃亡已構成「反人類罪」,美國也指控緬甸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方濟各曾稱羅興亞人為「手足」,表達對羅興亞人遭遇的同情。遠在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得知教宗來訪難掩喜悅及期待,希望教宗為他們發聲,能夠擁有緬甸的合法公民權利。 但有教會領袖曾建議教宗,公開場合要謹慎使用「羅興亞」一詞,以免挑起緬甸人敏感情緒。緬甸是佛教國家,但教宗到訪時民眾依舊熱情夾道歡迎。有民眾認為,如果教宗真的提及羅興亞議題,可能不會再愛戴他。 牛津撤昂山榮譽市民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視為民主鬥士的昂山,過去曾經勇敢面對緬甸軍政府,但現在則遭到來自全球的責難。據英國《衛報》報道,英國牛津市議會認為昂山處理緬甸羅興亞人危機不力,於當地時間27日通過投票,正式將昂山的榮譽市民身份撤銷。
印尼峇里島的阿貢火山活動加劇,火山和地質減災中心主管吉德昨(28)日表示,火山的活動已進入大規模噴發的關鍵階段,觀察發現岩漿從底部湧向頂部的情形愈來愈激烈,估計幾小時內很有可能發生大規模噴發。 目前火山警戒級別繼續維持在最高級別,火山附近多個村落合共十萬農民,被迫暫時放棄耕地緊急撤離,生計遭重挫。 離火山僅70公里的峇里國際機場同日再延長關閉24小時,有443班航班取消、多達12萬名旅客滯留,當中包括1.7萬名中國旅客。 (美聯社圖片)
印度人口增長率居高不下,不少人竟在野生動物保護區大蓋違章建築,造成許多原住在森林裡的大象被迫離開原本的棲息地,為了食物誤闖村莊,摧毀大量農作物,甚至攻擊村民。印度阿薩姆邦高哈蒂政府前(27)日則派員駕駛推土機及騎乘大象,拆除位於阿姆琴格野生動物園區的1,000間竹製棚屋或鐵皮屋舍,期間有民眾擲石頭反抗,衝突中有五人受傷。 這並非印度首次利用大象拆除違建,但這種做法引發動物保護團體的反彈,認為會對動物造成嚴重傷害。 (美聯社圖片)
印尼度假勝地峇里島持續面臨火山威脅,被視為當地「聖山」的阿貢火山活動加劇,隨時大規模噴發!當局昨(27)日將噴發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級,火山周圍警戒區附近十萬居民需要撤離,距離火山50公里的峇里島國際機場全面關閉,逾400班航班被取消,近60,000名遊客滯留當地;英國、美國及澳洲也對峇里島發出旅遊警示。
?展開南亞訪問行程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昨(27)日下午抵達緬甸仰光,大批信眾沿路揮舞緬甸和梵蒂岡旗幟迎接,教宗伸手出車外向信眾揮手致意。教宗在當地的四日行程,包括與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姬及總統廷覺會面,並會見緬甸軍方及佛教徒領袖。 外界預料教宗將會談及羅興亞危機,他將運用何種措辭來形容受苦災民將是行程焦點之一,但當地教區主教擔憂有關措辭會令當地局勢轉趨緊張,已建議教宗避免稱呼若開邦的難民為「羅興亞人」。(美聯社圖片)
伊朗國營電視台當地時間26日播出被扣押的美籍華裔學者王夕越的片段,王夕越在片中宣稱,美國增加對伊朗的了解,有助華府制訂對伊政策。 王夕越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生,被指利用學者身份掩飾替美國做間諜,在伊朗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和外交部檔案館等取得約4,500份文件。他去年8月被捕,今年7月被判監禁十年。分析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拒絕確認伊朗核協議,令兩國關係跌至新低,伊朗今次播出王夕越的片段,是向特朗普施壓。(互聯網圖片)
伊朗、俄羅斯、土耳其三國總統上周剛剛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亡國」,建立起「什葉派走廊」,IS就用一場大爆炸提醒世人恐怖的存在,數十名槍手攜帶炸彈與衝鋒槍包圍埃及西奈半島一座清真寺,屠殺超過300人。在非洲飄揚的IS旗幟證明,中東的「哈里發國」或許已經消亡,但IS與其恐怖手段卻不會絕跡,IS與阿蓋達正轉進非洲,繼續在全世界散布恐怖威脅。 敘利亞內戰進入尾聲,在伊朗革命衛隊、黎巴嫩真主黨與俄羅斯空軍的協助下,曾經拿化學武器攻擊自己人民的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算是取得了勝利,但伴隨的結果是中東勢力洗牌與IS的軍事潰敗。這也間接激活了IS分支的串連力量。包含一些宣稱效忠的組織在內,IS在全球有八個分支,原本的任務是吸納新血,時不時發動襲擊,如今從中東戰場回歸的IS戰士,將令這些分支的活動更頻繁。其中活動最密集的地區,就在非洲。這些人不認為自己被擊敗,反而覺得應該將聖戰帶回家鄉。 目前非洲的極端勢力分布在埃及、索馬里、阿爾及利亞與尼日利亞等地,活躍的就有索馬里青年黨、博科聖地、伊斯蘭馬格里布阿蓋達等。據美國智庫統計,今年以來,極端伊斯蘭組織已在非洲大陸製造1,827宗恐怖襲擊,其中索馬里青年黨就涉及近千宗,而他們號稱是阿蓋達分支,又與博科聖地一同受訓,同時也與IS關係密切。 這些國家的共同特色,就是政局動盪與發展落後。許多被貧困、族群衝突、政府剝削而邊緣化的人口,成為極端組織最重要的養分。今次遭受襲擊的埃及西奈半島,長期被埃及政府視做邊緣地帶,政府不但未有積極解決失業、醫療等問題,在安全防衛上也長期忽略此地。「伊斯蘭國西奈省」長期控制部分地區,為IS的延續提供有生力量。 全球遭受政府與極端組織雙重壓迫的人民,各地都有,因此當三國宣布IS滅亡之時,世界都應該警惕,「恐懼」沒有邊界,「思想」無法檢查,游擊隊式的生存方式才是恐怖主義真正的本質。無論從甚麼角度看,IS都遠遠沒有「滅亡」,各種「獨狼式」恐襲還會繼續登上媒體版面,失去中東根據地的IS戰士會比以往更加擴散,如東南亞地區近年逐漸增加的恐襲事件,就說明了恐怖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 壓迫與反抗是共生關係,當各國加強打擊恐怖分子的同時,也會製造新的恐怖分子。這也是為甚麼國家的有效統治,才是對抗恐怖主義的第一道防線,只有當政府能夠解決人民的煩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極端思想才無法趁虛而入。
11月25日是聯合國創立的「消除對婦女暴力國際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趁機宣布一系列保護女性免受暴力的多項措施,包括將提高對施暴者的刑罰、延長強姦未成年人士的刑事追溯期等,致力打擊性暴力;巴黎同日有大批女性上街遊行抗議性暴力。意大利、秘魯、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國家,都有婦女走上街頭,抗議家庭暴力和針對女性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