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防疫失守 接種疫苗刻不容緩

冷清的街道、空無一人的捷運站,過去人潮洶湧的台北街頭度過了死城一般的周末,與澳門同樣作為「防疫資優生」的台灣正式宣告疫情失守,過去兩日新增386 宗新冠肺炎本地確診個案。台灣當局的防疫神話破滅,也給澳門帶來不少啟示。 台灣今次爆疫的源頭來自於上月底,中華航空一名貨機機師在防疫旅館內發生群聚感染事件,隨後隱形的傳播鏈悄悄在社區散開,穿透疫情防線,終釀成大規模爆發。然而在這一波個案激增前,台灣是全球少數幾個罕見確診病例的地方,除了跨境旅行受限,人民基本能夠維持正常生活,更受惠於晶片需求旺盛,經濟在疫情期間取得不錯成績。 和許多防疫成功的地區一樣,台灣民眾願意接種疫苗的比率非常低。不願接種疫苗的原因很多,對疫苗本身有疑慮是其一,對疫情缺乏緊迫感則是其二。從今年3月開放疫苗接種至今,台灣的疫苗接種率僅有不到1%。輕微的疫情無法產生接種疫苗的緊迫感,使得疫情防線一旦被擊穿,就難以避免大爆發的發生。 台灣約有2,400 萬人口,因為某些因素,目前僅獲取約3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台灣自主研發的疫苗需要到7月底才能供應,疫苗短缺勢必將增加台灣當局防疫的壓力,台灣疫情不容樂觀。 其實不僅是台灣,不少此前疫情穩定的國家紛紛都在近期失守,其中以東南亞國家為多,醫院、檢疫場所、出入境關口是最容易出現防疫破口的地點,也更容易將疫情傳播出去。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與印尼都在過去一個月出現疫情回升,不少東南亞國家是穆斯林國家,慶祝齋戒月的宗教活動也成為疫情的溫床。 看似消退的疫情其實最為致命,因自滿而輕忽防疫必定換來失控,唯一保險的做法就是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澳門防疫的成功依靠的是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隨著疫苗接種而漸顯的復蘇曙光就需要更加謹慎、小心來維護。台灣的情況就是澳門最好的借鑑,只要一條細細的裂縫,就足以讓抗疫防線土崩瓦解。疫苗接種是防疫的最後一里路,愈是沒有疫情的地方,就愈不能掉以輕心。盡快接種疫苗,守護抗疫成果。澳門,絕對不能失守。

17/05/2021
46779

防災減災觀念應深入人心

剛剛過去的5月12日, 不但是「汶川大地震」13周年, 也是「512 」防災減災宣傳日。地震、火災、水災等天災無情,一旦出現隨時可能奪人性命,雖災害無法避免,但是防災減災意識卻可以提前樹立,並根植在心。 年的「512 」汶川大地震造成慘重的傷亡,如今13年已經過去,當初災難留下的傷痛,始終還會喚醒不少人的沈重記憶,網絡上不少網友紛紛回憶當初,事件親歷者講述逃生經歷,無情的災難也為人們在災難中應對敲響警鐘。 澳門雖為蓮花寶地, 但也曾經難逃大自然災難, 距離最近且最讓人刻骨銘心的事件, 當屬2017 年「8.23 」超強颱風「天鴿」襲澳,造成十人死亡200 多人受傷的慘重代價,至今回想起,仍令人心有餘悸以及痛心。在此之前,特區政府氣象預測、防災救災機制、指引、運作方面都存在瑕疵,自「天鴿」之後,不但痛定思痛,委託國家減災中心等三家單位聯合編制的《澳門「天鴿」颱風災害評估總結及優化澳門應急管理 體制建議》報告,為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 (2019-2028 年)》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政府更逐步落實防災減災長效機制的短、中期措施,修訂完善相關應急預案並加強演練,在預防預警、 緊急避險、指揮協調、區域聯動等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現時,相信沒有市民沒有聽過「水晶魚」演習,可能更不會沒有人聽過各種不同警報的訊號提示。但是這樣,真的在一旦到來的災害面前就萬無一失了嗎? 政府政策的構建僅是基本層面,但澳門的防災教育到位嗎?以學校教育為例,《學校防災工作計劃》落實是否到位無從得知,但冀望如是,因從教青局網站上看到的相關「工作」也僅更新至2019 年。與此同時,即便教育和演習到位,防災減災觀念是否深入人心,是更是值得思考和檢視的問題。學校學生是否知道面對各種災害時如何自救?商戶是否知道如何判斷在面對災害面前是否有機會搶救下財產?市民是否足夠認識及忌憚災害的破壞性而自覺配合民防可能要求的撤離等決策?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漏,都是當局整體防災減災政策的重大瑕疵,應該及早正視,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14/05/2021
38944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