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李燊報道】為提高本澳青年了解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現況與趨勢,善明會昨(7)日舉辦「善明會2021走進大灣區青年系列——現代金融與金融科技發展研討會」,吸引逾200名本澳青年到場。大會同時提供線上錄播,讓600餘名內地青年一同展開討論。澳門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指出,澳門現時缺乏約700至800名金融人才,若配合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就需要更多金融人才。 研討會邀請澳門金融管理局銀行監察廳高級主任何仲華及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兼澳門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分享研究成果。 青年冀深入了解橫琴發展 出席研討會的本澳青年陳先生表示,參與研討會想了解多些金融科技行業發展新趨勢及法律法規,尤其想了解琴澳深度合作區與以往大灣區有何不同。在本澳進修經濟學的龐同學表示,自己本科專業是學習相關專業,畢業論文也與探討大灣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相關,因此想了解多些橫琴發展的相關內容和發展計劃。 助澳青年了解灣區機遇 研討會由善明會青年委員會協辦,善明會理事長黃志堅致辭時表示,過去該會曾組織本澳青年到訪大灣區九個城市,透過企業參觀和實地考察,幫助青年人融入大灣區工作或創業。而近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落成,亦標誌著大灣區各城市間的行業來往越來越緊密,故其系列活動亦從更深層次出發,期望給予參加者更專業的分析角度。 研討會吸引逾200名本澳青年到場,與600餘名內地青年一同探討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特約記者李燊攝)
鐘錶金飾去年收入78.9億元,同比大跌55.2%,錄得一億元虧損。
體育局局長潘永權表示,今屆大賽車會增新一項1950cc路車賽,以代替保時捷卡雷拉挑戰盃爭。
第68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親子嘉年華前、昨(6日及7日)一連兩日舉行
特區政府公布了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其中估計明年博彩毛收入為1,300億元, 預算赤字近303億元,而包括現金分享在內的惠民措施將維持,涉及約204億元。
「創藝嘉年華」主題市集日前於氹仔龍環葡韻開幕,吸引大批市民遊客前來遊覽消費。
「hush!2021音樂會」 在科學館前地打響頭炮,吸引大批市民遊客 「以樂會友」。
內地疫情再起,以旅行團為傳播特徵的疫情,令接種第三劑新冠疫苗的呼聲愈發強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特區政府昨(4)日宣布推出「新冠病毒疫苗加強劑接種計劃」,對象為完成疫苗接種滿六個月的人士,自本月9日起分兩階段開始接種(兩劑),其中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士或免疫力相對較低、免疫中重度抑制人士將是首階段接種對象。 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醫生昨日在疫情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重度免疫抑制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及第四劑,第四劑將在第三劑完成接種滿六個月後接種。 【本報記者陳嘉俊、陳宇東、劉艷萍報道】 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下午舉行疫情新聞發布會,戴華浩醫生在會上介紹「新冠病毒疫苗加強劑接種計劃」,指當局經參考世界各地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的經驗後,決定實施加強劑計劃,為已完成疫苗接種程序滿六個月的合資格人士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接種日期首階段為下周二(11月9日)上午9時開始接種,下周一(11月8日)上午9時開始接受預約;第二階段將稍後公布。 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列首階段 對象其中,首階段接種對象分為「建議接種第三劑」及「建議接種第三劑及第四劑」兩類。前者的對象為較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如口岸工作人員、航空公司機組人員、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運送醫學觀察人士及核酸檢測陽性人士的消防或其他運送人員、經常需要接觸大量公眾的人士、其他較高風險崗位人員,例如冷鏈產品工作人員、急需前往高風險地區人士。 免疫功能相對較低人士包括:癌症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一型和二型)、心臟疾病.如心力衰竭、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肌病、慢性腎病、當前或以前的吸煙者。 中重度免疫抑制者須接種第四劑 建議接種第三劑及第四劑的對象,則是12歲或以上中度或重度免疫抑制者,當中包括:正在接受積極的癌症治療癌症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接受過幹細胞移植不足兩年或仍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中度或重度原發性免疫缺陷(如綜合徵、Wiskott-Aldrich綜合徵)、晚期或未經洽療的HIV感染使用高劑量皮質類固醇或其他可能抑制免疫反應的藥物積極治療。 此類人群應在第二劑滿28天後增加一劑接種第三劑(附加劑,屬於初種系列的延伸劑次);並於第三劑滿六個月後接種第四剩(加強劑)。 在接種疫苗種類方面,戴華浩表示,國藥滅活疫苗適用於已完成兩劑接種滿六個月的18歲或以上人士;BNTmRNA疫苗則適用於已完成兩劑接種滿六個月的以下人士、18歲或以上在較高風險場地工作的人士、18歲或以上免疫功能相對較低人士、18歲或以上在院舍內或其他集體居住環境中居住的人士、18歲或以上擬前往高風險地區或國家的人士和60歲或以上人士。 至於是否可以「溝針」?戴華浩指頭兩針是接種國藥,第三針是可以選擇mRNA疫苗;至於若首兩針是接種了mRNA疫苗,第三針亦可選擇國藥疫苗。但戴華浩指,一般人士都不會這樣選擇,因根據數據顯示,在預防發病感染和傳播方面,國藥抗體水平會比mRNA低,國藥對病毒抵抗能力亦會隨著時間推移下降得較快;因此當局是建議若已打了兩針國藥人士,要溝針就接種mRNA,如是首兩針已打mRNA人士,第三針便繼續選擇mRNA。 四類人不建議接種加強針 截至昨日下午4時,本澳累計接種新冠疫苗人數為46萬人,其中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有36萬1,897人,接種率為68%,目標人群接種率為76.6%。 戴華浩表示,本澳有85%人士接種了國藥滅活疫苗,經計算超過一半以上接種疫苗的人士要接種第三針,而其餘人士應否接種第三針,當局認為有四類人士暫不建議接種加強劑。 包括:12歲以下人士、12至17歲不屬中至重度免疫受抑制人士、18至59歲已接種兩劑BNTmRNA疫苗但不屬於高風險人士、完成腺病毒載體疫苗初種系列者(按不同的疫苗一劑或兩劑)、在內地接種一劑者建議到內地完成加強劑,暫不接受在澳門接種加強劑。 港澳通關未有具體時間表 傳媒問及通關措施的相關問題,他表示,對於香港與澳門兩地的通關便利問題,本澳目前與香港及內地繼續磋商中,方向是採取一致且同步的口岸防疫政策和通關便利措施,目前未有具體時間表。對於珠澳通關所需核酸檢測有效期是否可以延長的問題,本澳正與珠海以及廣東省相關部門持續磋商,雖然本澳的疫情已經緩和,但中國內地多個省市不斷出現散發病例或局部爆發,而珠澳口岸通關人員往來頻密,任何防疫的放寬措施,都需要在雙方疫情緩和的情況下進行,當中很多細節需要討論。 至於健康碼增加行程紀錄程式和疫苗接種的相關問題,他重申,方向是在健康碼基礎上修改,增加行程紀錄功能,相關程式已研發成功,由於涉及與健康碼連結,現正進行安全性的測試和技術調整,進展良好,預計很快可以投入使用。 他又表示,關注到內地和外國的一些地區已開展三至11歲兒童的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也在積極考慮進一步擴展澳門地區疫苗接種的年齡範圍,將疫苗接種目標人群由現時的12歲以上擴展到三歲以上,目前正在分析兩家藥廠的臨床研究數據和參考世界各地在這年齡段開展疫苗接種的經驗,爭取儘快落實相關計劃。 港澳辦:內地與香港通關正有序推進 對於有消息指粵港通關下月有望放寬,國務院港澳辦昨日表示,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恢復內地與香港通關的問題,一直與港府保持密切溝通、深入交換意見,推動兩地防疫措施有效銜接。 港澳辦指出,內地與香港的防疫專家近日已經再次舉行會議,共同研判兩地疫情,取得許多共識,雙方正「相向而行」,兩地恢復通關的工作正有序推進。
立法會全體大會昨(4)日以緊急程序審議通過《修改〈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法案,就當局早前推出「八項支援措施」追加23億元預算開支。會上多名議員質疑「八項支援措施」不夠精準,形容是「治標不治本」,未能惠及失業者等,又指援措款項未能用得其所,但又不得不同意通過以解市民及商戶燃眉之急,為此感到十分難過。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時強調,並非政府孤寒,但疫下常態化情況下要「有所選擇」。他又直言,今年還要再修改多一次預算開支,主要原因是賭收不足。 【本報記者鍾佩茵,梁佩茵報道】 會上多位議員關注「八項支援措施」的標準及準則,質疑支援措施精準度不足。議員李靜儀指出,疫下政府出手援助居民是必須的,但對中小企而言,有生意才能解決根本問題,直指相關貸款措施是「治標不治本」;議員梁孫旭則問及早前發放電子消費卡計劃的成效,同時是否有條件再次推出消費卡計劃。 訪澳旅客未恢復僅能靠經援 議員宋碧琪則表示,現時訪澳旅客不足支撑本澳市場經濟運作。她又問及推加23億元經援開支中,有2.5億作彈性處理,是否已包含失業、商戶等人士。宋碧琪強調,在訪澳旅客未完全恢復時,只能靠經援這一招,方可穩定澳門社會發展。議員龐川則認為,上述計劃可節省公帑開支,期望政府可解釋推出計劃的具體想法。 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作引介時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聽取社會意見及作出綜合考慮後,透過動態管理策略並在善用公共財政資源的前提下,於上月11日公布推出八項支援措施,以紓緩中小企的經營壓力及就業人士的困難。預計僱員及自由職業者援助款項計劃,受惠者10.9萬多人,預算開支為10.9億元;至於商號經營者援助款項計劃,預計受惠商號經營者1.5萬多戶,預算開支為9.5億多元。 留有2.5億作財政彈性處理 實施本項措施所需的公共財政開支約為20.5億元,考慮到目前尚有一部分潛在受惠者的數量未完全掌握及有必要需留一定的財政彈性,確保措施在落實過程中獲得充足的財政支撑,故為此配備23 億澳門元的開支預算。 動態調整經援不閂後門 對於「八項支援措施」援助不足的質疑,李偉農強調,並非政府「孤寒」。他續稱,今年賭稅收入將降至2007年水平,但現時社會福利等剛性開支則仍維持在2019年的最高水平,基本福利開支維持在225億元。他重申,不是政府不肯花錢,而是疫情常態化下要「有所選擇」。但他補充指,所有相關的援助措施都會因應動態情況而變化,政府不會「閂後門」,但寧願現時做充足準備,以應對疫情下的動態變化。 先幫助急需支援人士 至於「八項支援措施」不夠精準的批評,李偉農回應指,僱員及自由職業者援助款項計劃中預計有11萬人士可受資助,而11萬人已超過本地就業人數三分之一,李偉農稱,他真的要拜託大家,先幫助這批急需支援的人士。他又指,今年首兩季大部分行業恢復得不錯,而接下來,疫情嚴重程度仍未能夠預計。 賭收不足需再追加預算 是次法案是今年第二次修改預算,但李偉農直言今年還需再修改一次預算,主要原因是賭收不足。他指出,直至現時為止,兩年間赤字預算達致887億,加上是次23億,會達到900億元,而明年赤字預算共303億元。他續稱,2012年特區政府儲備共有1,002億,換言之,近兩年疫情時間已動用了回歸至2012年的所有財政儲備。他強調,希望透過今輪針對性援助措施,先幫助收入不理想的中小企和就業人士。他又反問,難道要政府只看眼前而不顧長遠?
【本報記者鍾佩茵、梁佩茵】財政局局長容光亮昨日在立法會全體大會上表示,今輪援助中小企及就業人士措施的相關款項,預料將於本月(11月)內逐步發放。 容光亮指出,2021年復蘇步伐持續穩定,惟8月份出現疫情,因此特區建議更精準地向受影響人士提供援助計劃,包括工作收入較低人士提供適當援助,而是次援助計劃行政程序期望做到較為簡單及便利,若不同個案需時審核,相信計劃耽誤一段時間。 對於有議員反映質疑措施不夠精準,未能惠及失業者等。容光亮回應稱,根據資料顯示,去年收益不逾14.4萬元的本地居民僱員,估算有人,包括失業、兼職、停薪留職等。 針對部分僱主並沒有申報僱員收入,容光亮則表示,若僱員符合標準,經過審核後,局方會補發有關款項。容光亮又預計本月起,可逐步將有關款項發放予僱員及自由職業者。 財政局局長容光亮表示,「八項援助措施」惠及失業、兼職、停薪留職等人士。 (梁佩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