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南區及北區消費嘉年華」昨(17)日結束,超過1.5萬間商戶參加,比2019年增加超過一倍。連同去年10月底結束的「2020繽紛離島消費嘉年華」,2020年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合共獲超過1.6萬間商戶參加,交易額逾8.6億元,帶動二次消費額超過1.6億元。 由經濟局聯同澳門離島工商業聯合會、澳門中區南區工商聯會及澳門北區工商聯會攜手舉辦的「2020年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透過本澳七間主要手機支付平台,以線上抽獎方式向市民送出具導向性的「中小企電子消費券」,引導消費者到社區內的中小商戶再次消費,保持消費動力,促進社區消費循環,通過槓桿作用有效提振經濟,同時推動移動支付在澳門的普及發展。 優化經營環境推動社區經濟 經濟局稱,截至本月10日,「2020中南區及北區消費嘉年華」涉及交易額逾7.4億元,與2019年相比增加超過一倍。已向市民發放逾164萬張電子消費券(約710萬元),其中約455萬元已被核銷,帶動二次消費額達1.4億元。 經濟局提醒在活動期間抽取的中小企電子消費券使用期至下(2)月28日,可於澳門半島內約1.2萬間中小商戶使用。當市民再次進行消費時,將可自動獲扣減核銷,簡單快捷。未來,特區政府將鼓勵中小企發展移動化商業模式,持續為社區中小商戶創新發展創造條件,優化經營環境,推動社區經濟發展。
財政局表示,將於3月底起分批向於2019年12月31日持有澳門特區居民身份證的職業稅納稅人,退還60%應繳並已繳納的2019年度職業稅稅款,上限為澳門元14,000元。 財政局稱,凡符合上述資格納稅人,須於本月29日前清繳政府庫房欠款,方可收取「年度職業稅退稅計劃」之全數退稅款項。如需查詢是否仍有未清繳欠款,可透過自助服務機查閱相關紀錄;已登記為財政局電子服務用戶納稅人亦可使用澳門稅務資訊MacauTaxApps讀取相關紀錄,亦可選擇前往位於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14A至640號龍成大廈地下「稅務執行處」查詢及繳交款項。「稅務執行處」呼籲倘未清繳任何類別之特區政府款項,應盡快繳付。 「2019年度職業稅退稅計劃」將於3月底起分批發放稅務執行處籲市民先清繳欠款。(財政局提供圖片)
由大灣區時代發展計劃組織委員會主辦,民聯智庫、澳門商業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大灣區時代發展論壇系列專題活動之《新興產業發展賦能助推合作研討會》,前天(16日)於永利皇宮舉行,邀請本澳及內地有關部門代表,以及灣區內相關產業學者和人士出席。主辦方表示,研討會旨在助力澳門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以及貫徹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的定位目標。 澳門商業協會會長盧樹棟致辭時表示,希望通過是次研討會,推動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開展新興產業的科創合作,進一步推動澳門產業技術升級及輔助澳門產業轉型。同時,又期望推動新型企業和企業創新發展,合力共同打造新興產業及企業創新平台,實現大灣區內中小企項目、資金、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築共建一個發展活力充沛、新興產業科創能力突出的集群模式。盧樹棟指出,灣區合作是澳門推動新興產業關鍵,建議將兩地學術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積極鼓勵企業「引進來,走出去」。 結合灣區城市技術發展潛力產業 出席研討會的澳門城市大學澳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受訪時表示,澳門除了旅遊、會展產業,其他行業將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例如中醫藥產業、高新科技產業等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他相信在特區政府的支持以及澳門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能夠取得後續優勢,再結合其他城市的技術及經驗,對本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創新發展等也有很大幫助。 他又認為,澳門可以作為一個「雙循環」接點,吸引外國技術及資金;同時使用「內循環」接點利用大灣區政策和人才人力等優勢,在區內打造新興產業。 出席研討會嘉賓包括澳門中聯辦經濟部副處長彭向陽,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理事長孫家雄,貿促局內地事務處經理林辰樂,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高級經理謝偉明,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澳門事務局代表楊愷明,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民聯智庫主席施家倫等。
臨近春節漁民陸續駕駛漁船回澳度歲,內港錨泊區漁船開始增加,海事及水務局與澳門漁民互助會合作收集漁船的生活垃圾,維護海洋環境。 海事局稱,漁民近期駕駛漁船回澳度歲,目前已經約有50艘漁船在內港錨泊,預計稍後還會陸續增加。共建海上清潔環境需要業界、社會和政府相互合作,為此海事局與漁民互助會合作收集漁船的生活垃圾,向錨泊的漁船派發垃圾袋及宣傳品,提高漁民對防沔及保持海上清潔意識,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合力共建清潔衛生的海上環境。局方亦提醒業界配合特區的防疫政策和建議,新春期間應留澳度歲,避免不必要的外遊。 海事局在2020年共收集海上垃圾約320噸,以及約九噸死魚。局方表示會持續對有關內港碼頭一帶加強清潔的巡查工作及清理垃圾;另外,局方亦呼籲市民和海事業界共同維護本澳環境衛生,切勿亂拋垃圾。
澳門大學昨(17)日舉行40周年校慶啟動儀式暨開放日, 40周年校慶口號為「不惑新航,揚帆追夢」,象徵著大學踏入40不惑之年,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新發展階段,迎接新的挑戰。
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昨(17)日假旅遊塔舉行第十一屆領導架構成員就職典禮暨專題學術會議——新冠疫情下的防控策略。
今年元旦起澳門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碟。身兼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婦聯常務理事徐家頴對此表示支持和認同,環保工作刻不容緩,期待政府繼續加強推動垃圾分類回收,完善生態保護工作,讓居民形成長期的環保習慣,共建綠色生態澳門,推動本澳環境可持續發展。 徐家頴表示,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全面加強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落實環保措施適應環保生活 近年,國內多地發布關於加強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比如明令限制甚至部分禁止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工作等。 廣東省更以大灣區為單位,開展「藍色灣區」海洋帶以及築牢灣區城市森林生態防護屏障的環保行動。從政策出台到個體落實,內地推動環境保護執行力大、成效顯著。她指出,特區政府多年來通過法律法規、調研、宣傳活動等形式持續推動環保工作,如出台《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實施「環保Fun」減廢回收活動等,市民逐步適應環保生活方式。今年1月起,更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令澳門環保事業邁進多一步,值得肯定。 三管齊下加強垃圾分類 隨著國家持續推進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徐家頴認為澳門環保工作亦需加快腳步,特別是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數據顯示,現時本澳人均城市固體廢物量仍然是全國首位,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有待完善,因此她提出以下建議:一、參考內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經驗,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由政府帶頭,全民參與,明確建立垃圾分類體系標準,著力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品質,逐步執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工作,大力增強生活垃圾末端分類回收處理能力;二、深入調研,全面前瞻部署,加快推出《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5)》,逐步解決澳門其他環保問題,研究牽頭各部門成立設立環保規劃工作小組,帶動澳門繼續從多元化方式建設綠色城市;三、繼續宣傳和鼓勵社會各界建立環保思維,形成長期可持續性的環保生活方式,並通過社團機構的輻射度共同推動落實,提升居民接受度,發揮帶動力量,共建綠色美好家園。
由藝嘉國際有限公司主辦的「第43屆婚紗婚宴美容珠寶展」於上周五至昨天(15至17日)一連三日在威尼斯人金光會展展館A舉行。
消費者委員會去(2020)年11月推出「消保易」綜合電子服務平台,整合「消費投訴」、「反映意見」、「消費諮詢」及「消委會活動」四項主要對外服務, 消費者只需利用手機等移動裝置掃描「消保易」的二維碼或透過網頁連結就可隨時隨地使用「消保易」的投訴、個案進度查詢及諮詢等服務。
今年入冬後連續發生多宗燃氣熱水爐因不當使用引發的一氧化碳中毒意外事故,原因多在於未能正確安裝、保養和使用爐具引起,尤其使用時未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有化學工程師直言,市民購買安全燃氣爐具並不代表一定安全,安裝過程更不容忽視。同時,因應澳門欠缺關於爐具方面驗證制度,建議效仿香港加強認證以及配合持證上崗技工安裝,為市民提供安全保障。 街總北區辦事處與消防局在2019年7月至12月以及2020年9月至12月進行「大廈燃氣爐具安全檢查計劃」,上門為673戶住戶進行燃氣爐具檢查,並向居民講解包括石油氣存用安全知識、燃氣爐具認識,希望提升居民對防火、爐具安全,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的防範意識等。街總北區辦事處社區消防安全主任鄭綺霞指出,「大廈燃氣爐具安全檢查計劃」住戶中,一年內沒有進行例行檢查的共271戶,約佔四成;在有使用燃氣熱水爐住戶中,燃氣熱水爐在室內時沒有接駁排煙管道至室外的住戶有154戶,顯示市民相關安全意識不足。 燃氣爐具安裝過程不容忽視 化學工程師李仲言表示,過往發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多由於管道式燃氣熱水爐欠缺排氣管,一氧化碳聚集所致,同時也可能與未選擇合資格的安裝商號有關。他指,市民購買安全燃氣爐具並不代表一定安全,安裝過程更不容忽視。現時澳門進口爐具來自內地、美國、日本以及台灣地區等,各地標準不同、說明書上要求的安裝距離、排氣管長度等也不同。澳門欠缺關於爐具方面驗證制度,以香港為例,經過機電工程署認證,市民根據認證標籤選購就會安全很多。 至於安裝方面,經持證上崗的技工安裝,也會多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