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局昨日公布消費卡統計數據,截至本月24日,兩期消費卡合計約47.5億元款項注入消費市場,當中約30.1億元流入中小企。經濟局認為計劃有效緩解中小企經營困難,穩住僱員生計及紓緩居民經濟壓力。 另外,當局又透過「中小企援助計劃」、「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等措施協助中小企取得流動及營業資金,至本月24日,兩計劃合共接受宗申請,近87%個案已獲批,為中小企提供逾80億元流動資金。 第二期消費卡已產生3,620萬筆交易 在第二期消費卡方面(使用期8月1日至12月31日),至本月24日共產生3,620萬筆交易,已使用消費額28.8億元,佔已發放消費補貼總額的88%,多個行業均有不同程度受惠,按交易金額計算,64%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較第一期佔比擴大。 已有逾62萬張消費卡完成加值,佔第一期已領卡數(62.4萬張)超過99%,另有近3.7萬張新卡被領取,共約65.7萬居民已領取第二期消費卡,受惠人數超過第一期。 此外,第一期消費卡(使用期5月1日至7月31日)總交易金額為18.7億元,62.4%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 (經濟局提供圖片)
勞工局昨日發出新聞稿,就本澳勞動力市場及協助居民就業的情況作出說明。勞工局表示,當局首要保障本地僱員持續及優先就業,並對外地僱員人數做出調控,截至上月底,外地僱員人數為18萬1,631名,較去年底減少14,907名。 在協助本地居民就業方面,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已有近位居民經勞工局協助獲聘,其中包括轉介面試獲聘3,200人;九場專題配對會促成211人獲聘;職場體驗計劃有720名畢業生獲企業錄取實習,其中381人獲承諾聘用、173人答允應聘;另外,勞工局還舉辦應屆畢業生專場配對會,有31人獲聘。在帶津培訓方面,首階段計劃已有逾1,000人就業,其中653人經勞工局轉介就業,對於其他尚未就業學員將繼續積極跟進就業轉介工作。 首階段帶津培訓計劃已有逾1,000人就業。(勞工局提供圖片)
澳門金融管理局(下稱: 金管局)構建的「澳門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HKDRTGS)於上月(10月)19日正式上線運作,金管局昨(26)日表示,上線一個月以來運作暢順,投入服務首月處理了逾10,000筆交易,涉及金額近500億港元。
在2016年9月生效的《動物保護法》,未有處理流浪貓狗問題,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2007年至2015年實行的流浪貓「TNR計劃」有一定成效,只是貓隻棄養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6)日上午探討深化電子政務建設,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吳惠嫻、公職局電子政務廳代廳長陳子健、身份證明局局長黃寶瑩及身份證明局研究開發及檔案管理廳廳長陳婉麗出席。 吳惠嫻表示,《電子政務法》在9月27日生效,為電子政務提供法理基礎,使用者無需再上傳簽名等身份資料,減省行政時間。其中「一戶通」服務的使用者由政務法生效前的6.3萬人升至7.7萬人。她又指今年有逾六成人士使用自助服務辦理身份證續期及旅遊證件,亦有逾七成辦理刑事紀錄證明書,成效顯著。 吳惠嫻指,「一戶通」目前涵蓋58項服務,其中包括供所有政府部門使用的「公民及卷宗管理系統」,以雲端技術實現公函往來電子化,至今已收發近40,000份文件,之後希望實現歸檔電子化、人事管理電子化等。她又指,將來計劃「一戶通」會涵蓋18歲以下人士由法定父母協助開戶服務,亦會推出電子卡包減省圖書證、體育卡等證件,以及場地租借等服務。(梁雄業攝)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昨(26)日總結今年1月至9月罪案和執法統計數字時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及警方加強執法,本澳整體犯罪數量持續下降,總體治安態勢良好,但隨著本澳進一步放寬入境政策,遊客數量將可能逐漸增加,從而帶來不確定因素,警方已提前制定相關策略,適時調整警力部署,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保安司指出,罪案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種類的犯罪持續呈下降趨勢。 今年首三季警方共開立刑事專案調查案件7,092宗,同比減少3,506宗,下降,案件分布在五個範疇,分別為「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生活罪」、「妨害本地區罪」及「未納入其他組別的罪案」(單行刑事法例)中,當中以「侵犯財產罪」的罪案最高,佔3,913宗。 「侵犯財產罪」案佔整體罪案過半 雖然「侵犯財產罪」錄得3,913宗,但與去稱同期相比減少2,626宗,下降,其中俗稱「高利貸」的「暴利」共57宗,較去年同期減少415宗,大幅下降87.9%;其次為「侵犯人身罪」,共錄得1,522宗,同比減少19.3%。下降率最高案件為「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或俗稱「非法禁錮」,由去年同期278宗減少至今年29宗。 暴力罪案同比下降67.7% 今年首九個月暴力罪案亦下降,共錄得169宗,比去年同期減少354宗,大幅下降67.7%;在預防與打擊非法入境方面,今年首三季截獲非法入境者共464名,比去年減少287人,下降38.2%;青少年犯罪案件40宗,比去年同期減少七宗,涉及青少年共59人,同比減少16人。 濫收車資罪案下跌99.8% 隨著俗稱「新的士法」的《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有效執法以及疫情引致遊客減少影響,的士違規個案數量持續下降。今年首三季,警方合共檢控93宗,比去年同期減少2,901宗,下降96.9%。當中濫收車資僅三宗,下降99.8%;拒載27宗,下降95.6%。 使用「天眼」助查案件1,625宗 今年首三季,警方使用俗稱「天眼」的「全澳城市電子監察系統」輔助調查1,625宗案件,其中包括「嚴重傷人」、「綁架」、「縱火」等嚴重暴力案件。 海域智能監控系統投入使用 今年6月底,海域智能監控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可利用遠距離紅外線熱成像技術實現對本澳全部海域全天候監控,並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進入本澳海域範圍的可疑目標進行自動識別與追蹤。以此系統為核心,澳門海關現階段正構建新型巡邏模式,配合與鄰近地區已建立的情報交流機制,對海域犯罪活動展開全面的監控分析,有效加強海關的海域管理與執法能力。 「天眼」輔助警方追查各類案件,今年首三季達宗。(警察總局網頁圖片)
據保安司公布的今年首三季本澳罪案統計資料顯示,不法賭博案件的數量有明顯上升,共錄得52宗,比去年同期的11宗增加41宗,其中在第三季錄得14宗。 保安司稱,據調查顯示,上述案件涉及非法私設賭局,或非法經營可供博彩的棋牌室、麻將館及娛樂場的情況居多,其中更不乏使用「出千」等行為的欺詐性賭博。 因此,保安司指,警方會持續對公園、社區、大廈等場所進行巡查,並根據相關情報或舉報迅速派員前往現場查看;與此同時,亦會透過多種渠道警示公眾未獲許可經營賭局或賭場將構成犯罪,而參與非法賭博不但可能面臨刑罰,更可能遭受欺詐。
保安司罪案統計簡報數據顯示,今年首九個月「強姦」、「性騷擾」等性犯罪案件數量明顯下降,但「對兒童的性侵犯」、「與未成年人有關的色情物品罪」案件卻有所上升。本年首三季錄得18宗「對兒童的性侵犯」案件,較去年同期11宗增加七宗,升幅達63.6%,超過一半在第三季發生,有十宗。 侵害者多為熟人 保安司指出,「對兒童的性侵犯」案多發生於學校或家庭環境中,侵害者多為被害人的親屬、同學或老師;此外,年齡較大的被害人多數為自願發生性行為,針對這一情況,警方在加強打擊此類犯罪的同時,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進入社區、學校等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倡導家長與教職工應更多關注青少年的行為及心理變化,同時向未成年人灌輸預防性侵的知識與自我保護意識。今年1月至10月,警方已派員前往各個學校共舉辦22場「預防性侵及求助方法專題講座」,有共1,827名學生、家長及教職員參加。 發放未成年人色情物品多為外僱 「與未成年人有關的色情物品」案也上升,今年首三季共偵破59宗,並將29名嫌犯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上述案件中的嫌疑人多數為任職於本澳的外地僱員,且多數嫌犯表示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刑法。 伺服器在澳境外難以察覺 保安司分析稱,嫌犯透過社交平台或通訊軟件轉發事先下載的未成年人色情影片或圖片,由於平台或軟件的伺服器地址為本澳境外,因此這類案件以往很難被發現及察覺。針對這一情況,今年警方加強與國際刑警組織情報交流,並與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相關合作機制及情報平台,獲取大量線索與情報,從而得以偵破此類案件。 性侵兒童案多發生在學校或家庭,圖為一名17歲中學生涉嫌兼職導師期間,非禮小學女生被捕。(資料圖片)
今年首三季,祼聊勒索案比去年同期上升近十倍,由去年四宗增至46宗。 保安司分析有關情況指出,此類案件上升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由於受疫情影響,本澳大部分市民的正常社交活動及外遊機會受限,因此使用網絡社交平台或交友軟件的時間大幅增加,導致不法者有更多的機會物色與接觸受害目標;其二是因為出入境政策變化,暴利、盜竊等財產犯罪的難度增加,因此使更多的犯罪分子轉而實施網上勒索;其三是由於部分受害者因害怕案件曝光被家人或朋友知曉而選擇啞忍,也助長了此類犯罪。 針對上述情況,保安司稱,警方採取了「打防」雙結合的應對策略,一方面繼續加強與周邊國家及地區警方的情報交流,適時開展聯合行動,重點打擊跨境團伙式犯罪,務求將作案團伙一網打盡;另一方面持續透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舉辦講座及工作坊等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的防罪意識,並呼籲公眾如遇勒索應立即報警求助。 本年首三季本澳網上祼聊後被勒索的案件共錄得46宗,比去年同期四宗增加42宗。 (資料圖片)
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周三在家中心臟病發突然離世,終年60歲,消息震驚全球,阿根廷政府隨即宣布全國哀悼三日,大批球迷湧到街上,揮動傳奇的阿根廷10 號球衣,向這位「足球之神」作最後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