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警再破盜用信用卡集團

拘11人 三人為本澳女學生

司警針對盜用卡資料在網上消費犯罪進行打擊,成立特別專案小組調查,對涉及透過手提電話AppStore平台盜用信用卡資料案件深入分析,結合情報調查,司警成功鎖定兩個犯罪集團涉及盜用信用卡資料,日前採取行動,搜查多個地點,合共拘捕11名男女,包括九名本地男女,當中三名本澳少女是學生,以及一名越南男外僱及一名台灣女外僱。司警以「電腦詐騙」及「犯罪集團」罪將11名嫌犯移送檢察院處理。 司警發言人稱,被捕11名嫌犯分別屬於兩個犯罪集團成員,第一個犯罪集團成員有四人,包括姓Van,28歲越南籍男外僱,報稱為餐飲服務員;姓楊25歲台灣女外僱,任職公關;姓黃25歲本澳男子,任職娛樂場;姓趙28歲本澳男子,任職娛樂場。 第二個犯罪集團成員有七人,全為本澳居民,包括甄姓26歲男子,系統分析員;楊姓29歲男子,任職運輸工作;黃姓20歲女學生;林姓20歲女學生;冼姓30歲女子,文員;宋姓21歲女學生及潘姓34歲女子,客戶服務主任。 盜刷一次可賺15元人民幣 發言人公布案情稱,經深入調查後,成功鎖定兩個從事盜用信用卡資料的犯罪集團,司警於上周四(26日)採取拘捕行動。第一個犯罪集團涉及五名作案男女,警方在行動期間分別在鵝眉街、林茂堂以及黑沙環的住宅單位和新口岸賭場,拘捕上述四人,另一人在逃。經查問,其中楊女為骨幹成員,她供稱在一線上遊戲認識兩名內地人,對方指可提供信用卡資料供她盜刷,每次盜刷可賺取約15元人民幣,之後有關人士更一次過提供約5,500元人民幣報酬,供楊女招攬下線。 賬戶被封鎖招募同事朋友加入楊女供稱,由於她的賬戶在盜刷信用卡資料後被封鎖,但因仍有大量信用卡資料須盜刷,之後成功在上月初招募了四名同事及朋友加入盜刷,其中三人分別為VAN、趙和黃某。 司警對三名下線人士查問後,三人均供稱與楊女為同事,在她指示下利用相關信用卡資料盜刷,每筆盜刷楊女會給予30至40澳門元不等報酬,由今年10月初至本月中,共使用約17張信用卡資料,並成功盜刷120筆、涉及金額澳門元,獲利約5,500澳門元,但楊女一直沒有支付報酬。 21歲女學生為骨幹成員 第二個犯罪集團涉及七名犯案男女,其中宋女學生為骨幹成員,她透過上線向內地犯罪集團主腦獲取信用卡資料後,再由本澳成員分散使用,透過手提電話Appstore平台利用盜取所得的信用卡資料充值,每筆盜刷收取約25澳門元報酬。司警透過學校安全聯網機制及電話傳召,到涉案女學生住處將她們拘捕。 經調查,七名涉案男女成功盜刷約100筆,當中涉及不少於100張信用卡資料,至今每人獲利25元至3,000元不等報酬。司警表示,相信第二個犯罪集團是上月底港澳警方在代號「翊星行動」中搗破其中一個盜刷信用卡犯罪集團的分支,作案手法為集團骨幹提供一個遊戲賬戶予下線,盜取信用卡資料及CCV碼等,再要求下線用自己手機綁定信用卡資料,再用此資料登入遊戲購買價值約99.99美元或49.99美元的代幣,把代幣充值至遊戲賬戶後再在網上黑市出售圖利。 港澳兩地警方上月底採取代號「翊星行動」聯合行動,偵破兩宗跨境盜用信用卡集團,拘捕36名男女,司警在本澳拘捕包括骨幹成員的31名本澳男女,當中有15人為本澳大學生和中學生。

30/11/2020
21372

今年首十月盜刷用信卡案207宗

犯罪集團六大途徑竊取卡資料

司警局稱,盜用信卡資料盜刷案件有上升趨勢,今年截至10月已有207宗,犯罪分子利用AppleiTunes購買網上遊戲代幣十分猖獗,佔犯罪數字逾30%,盜刷卡消費手法層出不窮,司警呼籲市民妥善保管信用卡資料。 司警稱,最近發現犯罪團伙以不同方式竊取信用卡或卡主資料,有六大途徑包括卡主在本澳或境外實體店消費時,遭相信是犯罪集團成員、在實體店任職職員以抄寫或讀卡器竊取卡資料、有效日期和CVV碼。 第二,卡主在網上消費時通過潛藏安全漏洞的網絡消費平台或網商消費時,令信用卡在網上交易存在風險。   第三,卡主利用個人電子設備,包括電腦、手提電話或平板電腦等在網上消費以信用卡綁定APP應用程式交易,為方便將信用卡資料,包括卡號、姓名、有效日期和CVV碼同時儲存在相關設備引致。 第四,犯罪集團成員更會利用釣魚網站、電郵、網上交友平台、聊天軟件等方式大量發送偽冒政府、銀行、機構或公司信息,以更新個人或信用卡資料資訊為由,騙取卡主個人及信用卡資料。  第五,網絡「黑客」入侵銀行業界或商戶儲存有銀行卡重要資料的網絡系統或伺服器,從而盜取卡資料,再在暗網中販賣所盜卡資料予犯罪集團。 第六,透過BIN攻擊,即使用已知的一組或多組銀行卡資料和對應的BIN號碼,通過電腦程式系統自動推算、生成和測試同一銀行相若時間發出順序BIN號的相應發卡有效期和CVV碼,並在網站進行小額交易,因為金額小,這些交易很難被欺詐檢測系統偵測。 司警講解犯罪集團透過六大途徑盜取信用卡資料,呼籲市民妥善保管信用卡資料。(張庚睿攝)

30/11/2020
10816

思考貨幣數字化未来

現今社會經濟及數字科技發展風起雲湧,一場世紀疫症令正處於深度全球化的實體經濟遭受重創,數字經濟受到的關注日益增長。我國內地在移動支付、電子商貿方面可謂是獨步全球,今年8月14日,我國商務部印發了 《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 ,提及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在國家層面推動的舉措,證明了貨幣數字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與比特幣等一眾虛擬貨幣不同,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具有法定效力的數字貨幣,人民銀行先將數字人民幣兌換給制定的銀行或商業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而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依賴手機終端不同,數字人民幣還可使用IC卡、功能機等不同終端,而且政府民生資金可以點到點直接發放到每個人的數字錢包上,大大提高效率。另外,顯然也避免了傳統紙幣、硬幣的印刷發行成本,減少了偽造、洗黑錢等風險。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科技城市的深圳,已經於今年10月初率先嘗試,聯合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搖號抽籤發放1,000萬元數字紅包。隨後,有消息指蘇州將於「雙12」期間推出數字人民幣紅包,進一步試驗離線支付功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另一核心城市的澳門,以往在貨幣支付電子化方面落於人後,但隨著政府不遺餘力推動,以及疫情期間發放電子消費卡的催谷,現時無論是商戶或是市民,都已經普遍接受無紙幣化交易。然而,涉及龐大資金的兩期電子消費卡發放方式卻引來爭議,由於卡式電子支付市場在實際上遭到壟斷,政府表示無可奈何下只能透過一家企業進行發放,因此商戶亦需要對每筆交易支付手續費。 本澳現時不缺各類型的電子支付渠道,但欠缺一個整合統一的支付平台。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早前表示,當局正在草擬指引,希望明年初將分散的電子支付工具整合。雖然在本澳談貨幣數字化為時尚早,但政府可以利用此契機,超前探索數字澳門幣的可行性,有利日後融入大灣區發展、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27/11/2020
38615

疫情下中小企營商環境調查

缺少客源捱租金成最大困難

澳門街坊總會和群力智庫中心昨(26)日發布「疫情下本澳中小企營商環境跟蹤調查報告」結果。調查顯示,雖然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簽註已於9月23日恢復,但對商戶的整體生意額的增益影響不大,的受訪商戶表示生意額與恢復通關前差不多,反映本澳整體社會經濟並未因為旅客人數的上升而有顯著增長,要回復疫前的經濟水平,仍需一段較長的時間。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張淑玲表示,由於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商戶資金不斷消耗,僅有18.94%的商戶擁有超過一年以上的資金儲備,更有20.64%的商戶資金只有半年以內,頻臨結業邊緣,當中資金少於兩個月的亦有約5.88%,可見本澳營商環境仍處於困難狀況,即使新一份的施政報告當中推出了系列性的經濟措施,但商戶對未來經濟恢復的信心仍抱持觀望的態度。而商戶表示最大的經營困難在於缺少客源和店舖租金,其次是市民消費減少。 她又指,本澳部分商戶對風險危機的認知,應對方式及能力不足,只能被動迎接在不明朗因素影響下的經濟環境的衝擊,無法創造新的營商模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特別的政策扶持,不但有機會迎來新一波的結業潮,本澳失業率亦會再度升高。 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建議有關部門需積極增加本澳的經濟活動,例如推出第三輪消費卡計劃、消費有獎或扣減優惠活動等,提振內需,促進及加大本澳經濟的內循環;另一方面亦應把握好自身優勢,擴大本澳不同產業與國家之間的人員、貨品、資金等要素的流動和溝通,擴展本澳中小微企的產業鏈,以加快融入國家經濟內循環,推動本澳的經濟盡快復蘇。 梁鴻細:旅遊業已達生死存亡階段 此外,他又形容本澳旅遊產業已經到達「生死存亡」的階段,而本澳已連續200多天沒有出現新增個案。因此建議當局可與內地部門商議,加強對外宣傳澳門安全城市的形象,並逐步便利申請自由行與出入境的程序;另一方面應同時深化「旅遊+」的跨界融合,推動旅遊與會展、文創、電商、體育等範疇進行結合,配合「旅遊激勵計劃」與優惠平台等進行多元結合,以吸引和增強更多內地旅客的來澳意欲。

27/11/2020
3889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