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護老做好「長者公寓」

政府計劃在黑沙環新填海區P地段原「海一居」其中一幅土地興建「長者公寓」,提供約1,800個開放式單位,根據政府初步規劃,居於低層及沒有升降機設施唐樓的獨居長者或雙老家庭,可首先獲分配長者單位。「長者公寓」計劃屬安老計劃初階,尚有不少問題待解決,以達致敬老、愛老、護老目標。 社會上大部分意見皆認為「長者公寓」計劃理想,會以酒店式服務運作,廚房設計較簡單,長者可在單位內煮食,同時設有完善支援服務,包括餐廳及送餐服務。「長者公寓」除有升降機、電動輪椅等設施,更設長者活動中心、文娛康體活動,助力長者融入社區,同時配備長者所需醫療系統,包括洗腎機或其他復康器材,方便有需要長者毋須到政府醫療機構輪候,減少患者在交通及輪候方面的時間和精力。 但計劃內容細節有待釐清。社會工作局指出,根據2016年人口普查顯示,有4,000多名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居於唐樓,過去五年老年人口增加1.5倍,粗略估算目前已增至約6,000個長者家團,但「長者公寓」單位只有1,800個,平均3.3人才有一個單位分配,在僧多粥少情況下,制定準入標準非常重要,在分配單位上需要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根據政府的計劃,「長者公寓」首先安置獨居於低層及沒有升降機設施唐樓長者,租金將低於市值租金水平,長者將現居唐樓單位出租,所得租金用於租賃「長者公寓」。但社會亦關注租金問題,目前獨居長者居住的低層唐樓,幾乎全部都超過30年樓齡,屆時能否出租仍是一個疑問,若然唐樓單位未能租出,「長者公寓」單位租金怎樣解決?亦需及早思考。 「長者公寓」計劃屬於先導計劃,預計2023年完成,2024年投入服務,政府早已表明要待黑沙環新填海區「長者公寓」計劃完成,獲得社會接納後始進行下一步工程。現行計劃要耗近四年時間,下一個計劃由規劃至完成,可能亦需四年時間,在現時計劃完成後,在6,000長者家團中,三分二未受惠,等候「長者公寓」望眼欲穿。現行計劃社會已普遍接納,政府目前手上已有不少土地,可研究「長者公寓」計劃加快進行。 現時長者所居唐樓幾乎都是「三無」樓宇,沒有業主法團、管理公司及管理員,衛生環境差,又沒有升降機等設施,長者由於年齡增長及機能衰退,上落樓梯乃一大難事,沒有他人協助不敢出門,終日留在家中,除影響社交,也容易出現心理和健康問題,晚年生活質素大打折扣。為能進一步提高長者晚年生活質素,社會意見皆希望「長者公寓」盡快推展,改善唐樓及舊區長者居住環境。

13/01/2021
52947

第二十屆藝穗節下周揭幕

《在地》續推當代舞表演發展

第二十屆澳門城市藝穗節將於下周三(20日)至本月31日舉行,以「人人藝術家」為主題,將帶來兩個「穗內有萃」單元,包括《在地》和《TodosFest!》,以及一系列跳脫常軌的精彩節目和延伸活動。其中單元《在地》策展人黃翠絲希望在疫情下讓節目再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觀眾發放正能量。《在地》藝術總監毛維,指澳門在當代舞蹈藝術發展方面相對緩慢,希望通過今年節目培養一批本地新的當代舞者,未來進一步提升本地的當代舞蹈表演者的比例。 其中「穗內有萃」單元《在地》策展人黃翠絲及藝術總監毛維,昨(12)日於饒宗頤學藝館舉行傳媒見面會。據黃翠絲介紹,今年《在地》的表演板塊由去年的七個拓展至九個。其中一個板塊「身體旅行」特邀多位知名舞者於本澳四個戶外場合,如康公廟前地和大炮台花園進行表演。 將當代舞蹈藝術「平民化」 黃翠絲和毛維強調,《在地》希望有關演出為本地當代舞蹈藝術表演種下一顆種子,將當代舞蹈藝術「平民化」,篩選出觀眾較接受的表演方式,再帶到觀眾身邊,呼應《在地》 口號:「發現身邊的藝術」,持續降低觀眾欣賞藝術的門檻,讓觀眾有感進入劇場欣賞演出和走進戲院欣賞電影無異。 毛維還介紹到,《在地》亦由今年起第一次舉辦孵化計劃,他指澳門在當代舞蹈發展相對緩慢,希望引導學生接觸和參與當代舞蹈,藉此培養一批本地新的當代舞者,未來亦能夠進一步提升當代舞蹈表演者的比例。他補充,以往在邀請本地舞者和外地舞台的比例方面,會盡量維持「一半一半」,但受表演者檔期安排等因素影響會有所變動;至於今年受疫情影響,本地舞者人數比例則高於外地舞者。

13/01/2021
20405

婦聯冀打造智慧長者公寓

構建智慧養老生活環境

為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及居住環境,特區政府提出興建集醫療、照顧、餐飲等綜合式的「長者公寓」,並提供個單位,預料2024年投入使用。身兼復康事務委員會委員的婦聯副理事長周惠儀(圓圖),建議當局應藉構建「長者公寓」契機,加速發展本澳智慧養老工作,透過創新智能科技手段,提供多元和便捷養老服務,構建智慧養老生活環境,共建美好家園。 以現時內地在智慧養老方面的發展為例,周惠儀提到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長者進行血壓或心跳率監測、提供智慧化飲食清單,促進長者健康等智慧養老服務,類似的技術服務在內地部分地方已十分盛行,有效提升長者退休後的生活質素和健康系數。 搭建「智慧養老雲平台」 然而,本澳在智慧養老方面的配套和支援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期望當局吸收內地成功經驗,把智慧養老的元素投放到長者公寓的規劃中,建議搭建「智慧養老雲平台」,讓長者通過點單方式即可申請服務,如家務管理、食物配給、日間護理等的日常生活服務;重點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在安全保護、照護服務、健康服務、情感關愛等方面,如長者跌倒或發生意外時的緊急救援通報、公寓單位公共空間的巡視等,長遠而言,為構建智慧養老生活環境,應持續加強智慧應用的推廣,持續優化電子政務、電子支付及網上服務等,參考「一戶通」經驗,為長者推出簡單操作版本,讓長者習慣使用及早適應,增加對智慧服務使用的獲得感。 周惠儀建議當局應藉構建「長者公寓」契機,加速發展本澳智慧養老工作。(資料圖片)

13/01/2021
38324

高等教育發展需做到全球化

學者建議善用中葡平台背景

高等教育局發布的《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30)》提出擴大生源,提升高教質素等發展方向。學者普遍認同政府要擴充外地生源,建議可善用澳門作為中葡平台的歷史文化背景,但提醒在課程設計上需要平衡國際化和本地化需求。學者又建議本澳各院校可通過協議分配學科,解決學科重疊、學生修讀專業集中的問題,釋出資源開立新學科。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認為,縱觀整個《綱要》文本思路,政府在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是「搵啱重點」,先從制度入手,繼而擴大生源改善院校基本營運,再來促進院校發展等。 黃素君總結,參考全球各地發展高等教育的經驗,要吸引更多外地生源,具體可循兩個方向發展:一是通過輸出品質好的高等教育學科,例如英國和澳洲就是最早將高等院校作為產業輸出發展的國家。 而在本澳,旅遊和酒店服務學科都是有潛力成為有效輸出的產業。 黃素君:善用文化共通吸納生源 二是澳門可利用其文化歷史背景,通過與其地有共通文化的地區進行交流聯繫,甚至乎成為某些發展中地區的高等教育支援者,以擴大學生層面。就《綱要》提到的葡語系國家,以及有華人居住的東南亞地區,她認為均具備上述文化共通的因素;而因應葡語和西班牙語的連結性,本澳或可通過協同效應,打開整個南美洲的高等教育市場。 至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黃素君認為,澳門在國家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上僅作為其中一個支點,實質與這些地方聯繫並不算強。 平衡國際化和本地化需求 黃素君認為,本澳總體安全系數高,特別在疫情下仍能保持穩定,對發展高等教育和吸引外地生源均有吸引力。但指出若果依循《綱要》八大發展方向思路,最後在區域合作方面僅定位在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難以結合國際發展。要吸引外地生源,本澳高等教育的整體定位要做到全球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方面要符合國際需求,例如以英語授課。 然而,在實現國際化的同時,培養本地人才走向國際化,未必完全符合本地需求,黃素君指出,這需要謹慎處理,平衡兩者需求,包括思考課程的國際化比重應佔多少,找到本澳的立足點。 倡各院校協議分配學科 談到《綱要》指學生修讀課程的專業相對集中,高教局表示,日後會加強對中學生生涯規劃輔導工作。對此黃素君指出兩點原因:一是學生的選擇集中與就業市場環境有關。她認為要作出改變,關乎要打通整個教育體制的經絡,要從「小、中、大」學去思考,培養的人才可從事多方面發展。除了要從中學生生涯規劃方面著手,亦要扭轉學生將高等教育當作未來職業配對的思維。她舉例有教育學院學生畢業後從事銀行界工作,指出不一定要修讀相關學科,只要具備相關學習能力亦可勝任。 二是現時不少院校所開設的科目均有重疊,如此報讀學生的佔比自然多。她指過去在社會奉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下,本澳高等院校多為了回應經濟和社會需求而開課,令澳門的經濟多元發展一直打不開缺口。 促進院校發展資源共享 《綱要》八大發展方向中,方向三是促進院校發展和資源共享,包括指出要明確各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角色,協調院校共享資源,增強院校整體競爭能力。中期措施指標是推動院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或平台。 黃素君在提倡解決學生修讀課程專業集中的問題上亦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她建議各院校可從競爭轉為合作關係,包括不排除各院校可協議,各自專攻某些科目的發展,做到整合資源的目的,如此高等院校可釋出資源開設新的科目。 整合灣區資源讓人才流通 另一方面,她認為亦不能單靠澳門自身提供更多學科以實現人才多樣化,而是進一步通過和大灣區城市合作,掌握灣區院校的課程設立情況,做到整合灣區資源,並以獎學形式鼓勵學生報讀各種學科。 至於學生思考畢業後就業前景的問題,則需要特區政府的鋪墊,讓本澳人才在灣區內流通和工作。

13/01/2021
2339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