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名澳門大專學生黃埔實習

加深認識大灣區發展概況

參加2020「青春黃埔行」港澳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澳門專場)的澳門大專學生正進行第四週實習,不少學生表示,在廣州市黃埔區實習是一個難忘的體驗,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其生涯規劃帶來啟發,還到當地不同機構觀摩學習,加深認識大灣區發展概況。 該項活動由高等教育局和共青團廣州市黃埔區委員會聯合主辦,100名參與實習的澳門大專學生分別就讀於澳門、內地、香港、台灣地區、美國、英國及葡萄牙等地區的高等院校,並已於8月2日前往廣州市黃埔區24間企業及機構開展為期四星期的實習。實習期間,學生於週末獲安排參訪廣州市青年創業機構以及當地標誌性建築和景點。 新學年升讀大三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張瑤表示,在一間科技公司負責跟進前端開發工作,實習崗位與專業吻合度非常高。 是次實習讓她深刻感受到互聯網行業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她認為實習收穫豐碩,不僅使其開拓了互聯網科技行業的視野,掌握了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其生涯規劃帶來啟發。張瑤期望將所學習到的技術和實習經驗帶回澳門,日後能夠應用在大灣區內,促進灣區發展。 100名參與實習的澳門大專學生前往廣州市黃埔區開展為期四星期的實習。(高等教育局提供圖片)

27/08/2020
9175

寵物隨處便溺如何整治?

市政署:開放性考慮飼主考牌

寵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本澳有不少市民都在家中飼養寵物犬隻,並會帶犬隻上街散步「放風」,但因此出現的寵物隨處便溺問題就惹來很多市民不滿。昨日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中,有聽眾致電建議政府規範飼主在飼養前要通過考牌,以獲得相關知識和技巧,市政署代表回應指當局會開放性考慮,現時當局亦開設狗隻訓練及衛生護理等培訓課程,已收到不錯成效。 新制訂之《動物防疫法》將於今年9月生效,以提高本澳動物衛生水平。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6)日邀請市政署環境衛生處處長歐偉新及動物檢疫監管處處長蔡淑儀出席探討飼養寵物問題。對於長期困擾市民的狗隻隨處便溺問題,歐偉新表示,當局去年檢控相關情況為226宗,今年上半年檢控為155宗。至於投訴方面,今年首六個月宗數已達217宗,超過去年全年的70%。 開放性考慮飼主考牌制度 對此,有聽眾致電節目建議,政府應規範飼主在飼養前先通過考牌制度,當其有足夠的知識及技巧方可飼養寵物。蔡淑儀回應表示,現時少部分國家或地區已實行此做法,當局會開放性考慮,現時當局亦開設包括狗隻訓練及衛生護理等小班制培訓課程,已收到不錯成效。 據市政署去年10月表示,由於狗廁所效果未達預期,將陸續取消全澳約29個狗廁所。現時不少飼主在狗隻於街頭小便後會用水沖洗,歐偉新指出,相關做法不能達到清潔效果,同時氣味亦會繼續殘留。同時,署方對白醋清潔做法曾作內部分析,顯示白醋的醋酸濃度較低,未必能有效殺滅細菌病毒,即使沖洗後尿液仍留在街上,與清水同樣沒有清理效果。

27/08/2020
44524

「澳門水域的海盜」昨辦傳媒優先場

館長細說海盜改變澳門經濟發展史

文化局轄下澳門檔案館現正舉行「澳門水域的海盜(1854-1935)」展覽,介紹澳門水域的海盜活動及其對澳門的多重意義,展期至明年1月31日。昨(26)日下午,澳門檔案館帶領一眾本地傳媒率先參觀展覽,由館長劉芳作導賞介紹。 從不同層面探討海盜現象 導賞期間,劉芳著重介紹了海盜活動對澳門及澳門鄰近島嶼的侵擾行為,各地警方對海盜犯罪行為的處罰方式,以及在路環發生與海盜的軍事行動細節。劉芳表示,在「澳門水域的海盜」項目研究中,共利用了與本主題相關的62份案卷,涉及2,000多頁資料,本次展覽旨在向公眾展示檔案的多樣性及其所涉主題的廣泛性,同時從不同層面探討作為一種綜合性社會活動的海盜現象,在廣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系中扮演的角色。 海盜活動促使澳門轉以賭業為主 由於華南水域的海盜活動,嚴重地影響葡萄牙人海上貿易,加上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促使澳門經濟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轉型,之後,澳門經濟中以賭博業為主體的經濟模式逐漸形成。檔案館將於9月5日(星期六)下午3時,舉辦「澳門近代海盜與經濟轉型」專題講座,由廣州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葉農擔任主講嘉賓,探討澳門近代海盜與經濟轉型。 另外,檔案館於展覽期間逢星期六、日中午12時及下午4時,在展覽現場特設導賞活動,每場導賞約40分鐘,屆時市民可詳細了解檔案館挑選的一百多件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海盜活動有關的檔案文獻、歷史地圖及照片。 上述講座及導賞活動將以粵語在塔石廣場澳門檔案館進行,不設翻譯,費用全免。文化局將嚴謹按照衛生部門相關防疫指引,對藝文活動作出妥善安排,參與活動之市民必須佩戴自備口罩、接受體溫探測,並出示當天的個人健康碼。

27/08/2020
19522

青洲山軍事建築保育工程下月完成

業權人指修道院仍被霸佔難動工

被評定為不動產的青洲山,因擁有極具歷史價值的遺跡、古老樹木及獨特昆蟲品種等資源,其環境問題長期備受社會關注。 然而由於缺乏保育,青洲山部分文物已殘破不堪,修道院被長期霸佔,山腳附近更成為廢車場,環境令人堪憂。去年文化局要求業權人對山體進行恢復,並改善青洲山惡劣環境。時隔一年,業權人代表昨(25)日公布最新修復情況稱,已應文化局要求,上(7)月開始對山上共十處的軍事建築物展開維修,預計下(9)月能完工。 青洲山業權人匯新發展公司代表符偉傑昨(25)日邀請傳媒到青洲山觀察最新環境,他受訪時指出,文化局去年要求該公司啟動維修工程,但受到疫情影響,工程一度停頓,之後公司在一個半月前開始重新施工,如工程順利的話,預計可於下(9)月完成。 古樹保育須專業團體跟進 符偉傑表示,是次主要就受損明顯的軍事建築遺跡進行維修,包括日久失修的碉堡,並會按照文化局指引令有關建築回復原狀,而維修工程費用由該公司負責,符偉傑稱,金額不便透露。被問及長期遭霸佔的修道院情況如何,符偉傑透露,如今修道院仍然被霸佔,故此次維修工作沒有將其涵蓋在內。 符偉傑又稱,青洲山在經歷颱風及暴雨沖刷後,曾出現山泥流失及鬆散情況,更曾有毒蛇出沒,早前已得到市政署協助到山上捉蛇,故需要十分注意施工安全。他又強調,青洲山上的古樹維護需政府制定專門保育計劃,並由專業保育機構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維護,其公司作為一家商業公司,無法擁有專業技術以及人力物力去完成古樹保育。 高層建築破壞山上景觀 長期關注青洲山保育問題的青洲坊會副理事長陳鳳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是次業權人響應文化局要求主動維修山上軍事建築物,可見已是釋出誠意及踏出第一步。她透露,業權人早年為清走廢車場雜物垃圾,已出資幾萬元。她續稱,現時青洲山四周不少高層建築物已嚴重破壞景觀,影響山體的保育工作,政府應限制山腳及附近新建項目的高度。她建議政府可思考透過公平公正的土地置換辦法,與業權人協商換地,以便對青洲山腳進行全面整治,不僅能更好地保護青洲山,也能為居民創設更好的居住環境。 坊會冀政府打造教育基地 陳鳳又稱,青洲山文化底蘊深厚,山腳下的水泥廠舊址是中國史上第一間水泥廠;山上亦曾是軍事重地,足見地理位置重要性。加上現時青洲山鄰近青茂口岸,並且接近拱北口岸及關閘口岸,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故她本人及區內不少居民都希望政府將來可以正式接管青洲山。陳鳳認為,政府除可為山體及內部設施提供法律保護外,更能快速修復修道院及活化山上文物遺跡,建議未來將青洲山打造成為教育基地,讓市民和年輕一代認識了解青洲山的文化歷史。 去年啟動強制保養工程程序 文化局於去年8月按《文化遺產保護法》第39條對青洲山啟動強制保養工程的程序,業權人其後就青洲山修道院被霸佔、破壞、偷電等情況提出訴願,文化局就事件提交資料予司警,個案隨後交至檢察院跟進,當時大部分在修道院內居住的人士已遷出。 今年2月,修道院再次發現有近20名外僱入住,其後警方調查證實入住人士為該建築物管理機構的員工。當時文化局實地巡查後發現環境惡劣,並堆放大量雜物及垃圾,存在衛生及消防安全隱患,要求業權人盡快改善情況。

26/08/2020
39056

拱北風雨廊工程爭取今年底完工

劉藝良:明年開展關閘至拱北部分

為改善通關環境和旅客出入境步行舒適度、安全性,珠海拱北口岸現正加緊開展風雨廊重建工程,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拱北海關及珠海邊檢總站特邀監督員劉藝良昨(25)日稱,正爭取在本年年底前或明年年初完成,並會先完成由拱北口岸至澳門關閘的工程部分,其後明年則開展由關閘至拱北的部分,但工期的開展仍需視乎疫情變化而決定。 劉藝良昨(25)日出席活動接受傳媒訪問時稱,這段時間珠海恢復赴澳旅遊簽註,廣州出入境管理部門亦於今(26)日起恢復辦理廣東省居民赴澳旅遊簽註,相信來澳旅客將會逐步增加,但增速應不會很快。他解釋稱,雖恢復赴澳旅遊簽註對澳門旅遊業有經濟幫助及有助本澳經濟蘇,但同時亦要保障居民和旅客的健康,並以此為首要目標,故此特區政府和廣東省政府有必要保持一定的通關防疫措施,在一系列的通關防疫措施下,來澳旅客增速難以急劇上升。 劉藝良亦提到,在市民使用健康碼過關初期見到有不少市民都不太習慣,惟經兩地政府加強溝通及協調,特區政府亦有持續呼籲居民要提前「換碼」後,現時居民都已熟悉相關流程,認為兩地政府在相關工作都做得不錯。目前仍需做到「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現階段不能放鬆粵澳兩地核酸檢測或健康碼互認。 上周六發生小型意外另外,雨廊重建工程在上周六(22日)發生一宗小型意外,一個離地約一層樓高的鐵架有部分坍塌,垂落地面,坍塌部分另一頭還與其餘鐵架相連,事件亦導致當日通關者一度受阻。劉藝良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稱,事件並沒有造成安全相關問題,當日有關部門經連夜展開清理,並對通道重新加固處理,同時派員仔細檢查及排除安全隱患,並於翌(23)日上午陸續恢復拱北口岸出境大廳和通道先前的運作。

26/08/2020
2471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