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今(16)日復會,《打擊電腦犯罪法》修訂法案提交立法會討論,法案建議在現行兩類取證方式上,新增刑事調查部門在法官許可後可提取儲存於澳門以外的雲端網絡伺服器數據資料副本,用作刑事訴訟程序。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網站「安全與您」專欄昨(15)日刊文,重申增修有關法案的必要性。文章指出,隨著雲端科技發展普及,許多不法分子會將犯罪有關資料儲存於匿名或故意隱蔽的境外服務器中,因此很多國家均立法賦予執法機關跨境取證的權限。
輕軌氹仔線通車在即,為加強消防局與輕軌公司在發生事故時的應變措施及協調溝通,消防局昨(15)日上午10 時在氹仔機場大馬路輕軌車廠內進行消防聯合演習。 演習模擬輕軌車廠維修區內有一輛電池機車冒出濃煙而觸發火警警報系統,車廠保安中心致電消防局求助,同時啟動緊急疏散程序。 期間保安人員嘗試撲滅火警,消防局接報後則按相關預案派出緊急車輛及人員到達現場,並向車廠保安人員了解情況,展開滅火救援工作。 是次演習合共派出約130 名人員參與,其中消防局一共派出七輛緊急車輛及26 名隊員參與。主要目的是測試緊急狀況下雙方的應變能力及溝通機制,以及既定預案的有效性,演習過程順利,並達到預期目的及效
社會工作局委託「亞洲藥物濫用研究學會」從下周日(20 日)開始至明年2 月29 日期間,開展題為「濫藥趨勢、戒毒服務需求與發展規劃研究」的住戶問卷調查,將以隨機抽樣方式從全澳抽出2,500 個住戶家庭接受訪問,當局期望受訪者積極配合。 社工局指出,該項調查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澳門濫藥人口情況和成因,以及檢視本澳整體濫藥趨勢和調整防治措施,並強化相關服務的資源配置, 因此委託研究單位開展調查。訪問員將佩戴「亞洲藥物濫用研究學會」的工作證,以及穿著該會制服的調查員到訪住戶,經同意後進入受訪者的居所進行問卷調查。受訪者提供之資料將會保密處理,僅用於濫藥防制措施規劃及服務發展的參考。
為改善西灣湖沿岸及周邊的行人道步行空間及環境,市政署計劃對西灣湖景大馬路至西灣湖街一側,沿岸分階段進行優化工作,重鋪行人道並於具條件的位置作適度擴寬、平整及維護下層地台鋪面,優化整體的步行活動空間。
膠袋收費將於11月18日實施,特區政府為落實「源頭減廢、分類回收」,下一階段將實行生活垃圾收費。環保局日前表示,計劃展開生活垃圾收費的模擬試驗,透過實際操作了解及評估各種情況,收集數據作為日後開展生活垃圾收費的科學依據。 澳門雖然只有65萬人口,但製造垃圾量驚人,每日逾1,400 噸生活垃圾,解決生活垃圾問題迫在眉睫。 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8 》,澳門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2.17 公斤,每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達到52萬2,548 公噸。城市固體廢物是指在日常生活、商業及工業活動中所棄置的固體廢物,當中主要包含生活垃圾及工商業廢物等。 不少居民貪方便隨處棄置垃圾在街頭巷尾,《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 》提出逐步引入「污染者自付」或「生產者責任制」等不同經濟手段及政策,推動垃圾回收和分類,制訂適當收費,可杜絕部分居民貪方便又不負責任行為。 污染者付費已是國際原則,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依據是1972 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費」原則。上世紀中葉起,發達國家開始逐步制定有關垃圾處理收費的法律法規,賦予政府或其他公共事業機構收取為提供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等服務所付出的部分或全部費用。丹麥、德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先後立法並實施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我國的北京、重慶、南京、無錫、合肥、武漢、珠海等城市,都按照「污染者付費」的國際原則開徵生活垃圾處理費。 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去年7月出台《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要在2020年底前,全國城市及建制鎮全面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並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等政策,就是對分類投放的垃圾可以適當調低收費率,對不分類投放的垃圾調高收費。 生活垃圾收費目的並非為了金錢,主要目的是誘導市民分類垃圾,推行公民教育,教導市民如何分類,做好配套工作,回收到的垃圾必需有配套完善處理,才能達到收費目的。特區政府曾推出各式垃圾處理方案,但宣傳工作未夠完善,居民自發進行源頭減廢意識和行動力不高;需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凝聚社會共識,以利將來開展相關政策。
由科技委員會主辦、國家科技部支持,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承辦的「2019科技周暨國家科技創新展」完滿結束,有近2 8,000人次進場參觀。 科技周是本澳最大規模的科普盛事,也是重要的科普平台。 今年科技委員會和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在各協辦單位的支持下,主辦及承辦了多項活動,當中「國家科技創新展」展出了約40項國家在航天工程、極地科考、深海探索等方面的創新技術成果及模型、VR互動體驗等,當中電螺旋槳驅動的永磁懸浮列車展品極具亮點,吸引了很多大小朋友的目光,漫遊空間站、攀登珠穆朗瑪峰、模擬賽車等VR體驗項目亦深受歡迎。 本地科普成果展展出40多個獲科技基金資助的項目;為推動學生積極參加科普活動,現場還組織了大學生和小學生擔任講解員、中學生為展場活動進行多媒體記錄及傳播; 安排了三場專題講座、國際暑期課程分享會、南極科考講解會、20 場動手工作坊及全國科普微視頻大賽—澳門選拔賽頒獎禮等。 科技周本月13日完滿結束,科技委員會與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感謝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各參與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讓各項活動得以完滿成功,未來科技基金將繼續加大推動科普工作的力度,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普合作,爭取把澳門打造成大灣區的科普交流中心。
澳門旅遊學院與珠海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珠海市珠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於昨(15)日簽署框架協議,合作在珠海建設「澳門旅遊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合作中心」,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姚堅等代表簽署協議。 該協議的合作目標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動澳門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推廣澳門旅遊教育國際培訓項目,分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國、國際知名的旅遊教育培訓品牌;提升旅遊從業人員素質、推動國際旅遊人才交流互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產業發展。 合作內容包括三方共同發揮優勢,推進澳門在珠海橫琴建立合作中心,同時將橫琴新區管委會與澳門旅遊學院意向建設的「澳門旅遊學院橫琴培訓基地」納入合作中心管理框架下;建立三方合作溝通機制,共同統籌「澳門旅遊學院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合作中心」項目落地建設運營;共同推動在珠海的酒店旅遊、職業院校、高校等資源的整合利用,打造集專業課程、實訓基地為一體的基地培養模式。 三個合作機構亦會共同推動在澳門高端國際化酒店建立學員實訓基地,與國際旅遊教育標準接軌,提升基地品牌影響力,充分發揮澳門旅遊學院在旅遊、教育、國際行業標準優勢,重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休閒產業人才高級研修班」、「旅遊行業總經理高級研修班「、「酒店業服務標準及「旅遊國際認證」等課程。
由福建省檔案館、澳門城市大學圖書館、澳門文獻信息學會主辦的「『閩』學篤行.『澳』視西東—閩澳世界記憶與海上絲綢之路檔案圖片展暨學術研討會」昨(15)日舉行。活動上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專家,以及內地、香港、澳門學者共同參與,主辦單位期望藉此加强閩澳兩地文化交流合作。 城市大學校長張曙光致辭時表示,福建與澳門有著長期的密切關係,除了宗教、商業、文化、教育以及許多不同類型的合作之外,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作用以及如今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計劃的聯繫,促使兩地關係更加緊密。張曙光又指出,早前澳門城市大學已獲UENSCO 認可,成立了全球首個世界記憶學術中心,未來城市大學將會積極與各方加強聯繫,推動文化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開幕儀式後,主辦方引領眾嘉賓參觀展覽。是次圖片展主要涵蓋三大部分:世界記憶工程巡禮、福建與《世界記憶名錄》、澳門《世界記憶名錄》,內容貫穿了兩地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文獻遺產及其淵源,包括僑批檔案、澳門教區檔案、功德林文獻,以及得到葡萄牙東坡塔國家檔案館授權使用的「漢文文書」資料,同時展示閩澳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職業安全健康學術研討會」,昨(15)日至明(17)日一連三天在澳門新濠影滙三樓會議廳舉行。研討會是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職安健專業團體每年一度舉辦之學術研討會,由澳門勞工事務局和澳門建築安全協會主辦,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中鋼集團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香港職業安全衛生協會、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中華安全衛生協會及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合辦,並由四地組織輪流主辦,今年由勞工事務局和澳門建築安全協會共同在澳門主辦。
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昨(15)日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成立30周年」慶祝酒會,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張榮順,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全國僑聯副主席隋軍,外交部駐澳門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王冬,澳門立法會主席高開賢,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中央統戰部三局局長王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交流司副司長劉文達,澳門福建同鄉總會創會會長顏延齡,會長許健康,執行會長陳明金,以及海內外嘉賓、澳門各界人士500餘人到場慶賀。 福建省政協主席崔玉英在致辭中表示,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成立30年來,積極參與澳門社會事務,開展各類公益活動,促進澳門閩籍鄉親的大團結,為澳門和家鄉各項事業作出貢獻,展現了澳門愛國社團中堅力量的擔當作為。她冀望總會新一屆成員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進一步為澳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貢獻力量,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為推進新福建建設獻計出力,推進閩澳合作交流,實現共同繁榮。 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會長許健康表達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祖國翻天覆地變化的由衷自豪,對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的豐碩發展成果無比驕傲。他表示將和新屆全體同仁一起,推動居澳鄉親融入澳門社會、融入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擔當起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