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澳門慈善跑慶十周年

逾1,500名跑手參加

「工銀澳門十周年慈善跑2019 」昨(5)日早上在澳門西灣湖廣場熱鬧開跑,賽事分為三個組別,包括九公里躍動勁跑組、6.5公里激發潛能組、2.5公里親子童樂組,吸引超過1,500名跑手參與,工銀澳門行政總裁徐克恩致辭時指出,工銀作為澳門經濟社會的一員,一直致力以優質金融服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截至今年3月,工銀澳門總資產已突破3,150億澳門元,存貸款規模突破2,100億澳門元,而是次活動是該行慈善捐贈、扶危助困、人才培育等系列活動的延續,也是周年系列活動重要內容,希望喚起大家熱愛生活、參與公益的熱情,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而比賽全數收益將捐贈澳門婦女聯合總會之婦女兒童關愛基金及澳門扶康會作慈善用途。 活動上午7 時開跑,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澳門中聯辦秘書長王新東、機關工作部部長齊廣建,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陳守信、委員黃立峰,體育局副局長劉楚遠,婦女聯合總會會長賀定一等出席,並為賽事主持起步禮及頒獎儀式。 今屆賽事移至西灣湖廣場進行,跑手沿經西灣湖、孫逸仙大馬路及科學館等景點,賽道外還設有攤位遊戲為活動增添熱鬧氣氛。今年首次攜同兒子參與賽事的鍾先生認為,需持續培養子女的體能及健康體魄,近期已陪同子女多鍛煉及參與公開賽事,鍾先生坦言現時澳門各區活動空間有限及學校活動時間不足,期望政府可針對市民需要多興建運動設施及場地。獲男子組九公里冠軍的嚴先生表示,天氣下起微雨,但較清爽,對跑手影響不大,今年賽事更途經旅遊塔、媽閣等著名景點,飽覽澳門獨特風景,期望明年可繼續參與。

06/05/2019
12870

政府擬修改法例

擴大火葬場選址範圍

隨著社會發展及市民殯葬習慣轉變,火葬需求不斷增加,加上基於公共衛生及防疫需要,在本澳興建火葬設施具有必要性;前民政總署計劃在沙崗墳埸籌建火葬場,但遭市民反對,擱置選址計劃。由於相關法律規定火葬場僅可在墳埸興建,因此政府修改法例,擴大火葬場選址範圍。 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上周五(3日)在政府總部舉行記者會,表示行政會已完成討論有關火葬場選址的行政法規草案《修改2月9日第7/85/M號法令》,草案建議擴大火葬場選址,除了具備適當技術條件的墳場外,符合相應用途以及使用和利用條件的土地亦可設置火葬場。梁慶庭表示,去年澳門死亡人數約2,100人,其中75%選擇火葬方式處理,根據內地規定,當出現突發傳染病時,將禁止遺體運往內地。梁慶庭重申,由完善本澳公共衛生防護體系的角度,澳門需要興建火葬場。 至於早前火葬場選址問題備受爭議,梁慶庭表示,目前仍未有火葬場選址,而過去及現時暫無火葬場遠離民居的範圍等具體條件的規定出台,他強調只需符合相關規定的地點即可興建火葬場,日後政府將因應問題廣泛聽取民意,制定不同法規。此外,對公共衛生產生危害的遺體以及無人認領的遺體,增加火葬處理方式。草案建議自公布後滿30日起生效;而涉及火葬遺體的執行規定,則自火葬場投入運作之日起方產生效力。

06/05/2019
24169

第30屆澳門藝術節開幕

月內舉行近百場藝術活動

由文化局主辦的第30屆澳門藝術節隆重開幕,開幕儀式上周五(5月3日)晚上8時在文化中心綜合劇院大堂舉行,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禮,並由美高梅幼獅隊作醒獅表演,郵電局亦於當晚在文化中心大堂設專櫃現場售賣郵品,共慶澳門藝術節30 周年。 譚俊榮司長、澳門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郵電局行政委員溫美蓮、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耿偉、澳廣視執委羅崇雯、美高梅文化藝術副總裁郭蕙心及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出席主禮。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致辭時表示,今年澳門藝術節以「致敬經典」為主題,心懷對經典的敬意和打造經典的決心,讓觀眾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為澳門持續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文活力。在接下來近一個月,將帶來22套近100場豐富多元、風格各異的節目及延伸活動,讓觀眾走進繽紛的藝術世界,她稱,期望將澳門藝術節打造成符合市民及社會期許的國際文化藝術品牌,發揮澳門「一中心、一平台」 及「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優勢,向外展現澳門絢麗多彩的文化新格局。 開幕鉅獻《垂舞之巔》,由法國格飛舞團以破格的垂直舞蹈拉開序幕。其他活動包括「足跡」將於5月3日至10日呈獻《咖哩骨遊記2019.旅行裝》;5月9日澳門樂團與深圳交響樂團聯袂演出的《阿爾卑斯交響曲》,以悠揚音樂促進大灣區的藝術與文化交流。 此外,主辦單位今年特別推出三款精美實用的紀念品,包括長雨傘、A4文件夾板及多用途置物袋,讓藝術聯繫生活。紀念品在藝術節演出期間,分別於澳門文化中心、舊法院大樓、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2號、永樂戲院、牛房倉庫及演藝學院限量發售,並設有優惠套裝,數量有限,售完即止。藝術節部分節目尚餘少量門票,市民購票從速。更多精彩節目、購票及優惠詳情可瀏覽「藝術節指南」,或到網站www.icm.gov. mo/fam下載電子版本、關注臉書專頁(搜尋「澳門藝術節」)以及訂閱「澳門文化局」微信公衆賬號。

06/05/2019
11475

百年回望

意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曾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歷史」的研究,一方面是回顧過去,一方面是塑造當下,對於距今屆滿100年的「五四運動」也是如此。一直以來,關於「五四運動」的研究分成不同的派別,尤其在海峽兩岸,出現了兩種「五四」,而海外學者對「五四」的興趣,也催生了第三種「五四」。如同克羅齊所說,追問哪一種「五四」才是「真相」毫無意義,因為說史者在訴說的並非百年前的事,而是當下的事。這恰恰也映襯了五四精神的可貴。 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回望的是怎樣的「五四」呢?五四所涵蓋的「新文化運動」代表的是一個兼容並蓄的時代,不同的思想、理念往往體現在同一批人或同一個人身上。不同宗派、甚至相互衝突的宗旨理念, 在那個時代被包容在「新學理」的大旗下而得到平等的討論,譬如五四時期的學生領袖傅斯年、羅家倫,雖然後來都去了台灣,但前者也受過俄國革命的感召,發表過《社會革命-俄國式革命》文章,後者則與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有密切的私人交往。即使是後來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在當時的閱讀也都是「左右雜存」的。 在「五四人」眼中,那些現在看來「天經地義」的區別並不存在,在各種思想的刺激下,學生與知識分子都在共同尋找一條能夠喚起知識解放、文化革新與再造社會的道路。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既推崇自由主義的個人特色,也強調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理想,如何再造一個「新社會」,讓個人自由得到尊重,繼而得到充分發展,是「五四人」共享的價值觀。 再造社會的目的,是能夠催生現代國家意義上的「國民」,塑造國民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社會」,進而與國家乃至世界產生有機聯繫,改變共同關心的各種問題。在這樣的意義上,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無疑是成功的。 然而這種開放與包容,在變動的時代註定無法長時間維持。五四晚期,曾經既左且右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曾經高喊再造社會的青年團體,也因為不同的意識型態而破裂。1922年以後,中國的政治開始講究「主義」,不同的主義之間開始區分敵我,一場學生運動變成社會運動,再變成政治運動,曾經的「市民社會」不復存在。 當我們在紀念「五四運動」時,我們究竟在紀念甚麼?上海《生活月刊》曾在「五四運動」90周年時復刻《新青年》,時任主編張泉當時寫道,「我們愈急於紀念,距離「五四」便愈遙遠」,或許十年後的現在也是如此。

06/05/2019
1774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