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英三語新聞網站「平台」啟用

陳致平:中葡平台傳媒擔當重要角色

環球傳媒集團(澳門)假澳門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平台:全球網絡」研討會,邀請政府及傳媒機構代表共同探討葡語國家和地區全球網絡的未來,並宣布集團全新的中葡英三語新聞網站「平台」www.plataformamedia.com 正式啟用。 「平台」是與十多間來自澳門及葡語國家地區的傳媒機構合作,提供有關地區的新聞資訊。 研討會前天(2 日)晚上舉行,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萬速成、協調部副部長卞濤,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新聞局局長陳致平,莫桑比克駐澳總領事Rafael Custódio Marques及中葡文周報《澳門平台》總編輯馬天龍等人出席。在環球傳媒集團澳門主席古步毅主持下,與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副秘書長吳愛華、澳門律師公會主席華年達和澳廣視葡文頻道新聞及節目部總監彭祖匡,共同探討葡語國家和地區全球網絡的未來。 應邀出席的新聞局局長陳致平(圓圖)表示,要做好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平台,有賴傳媒擔當起訊息溝通角色,讓雙方了解彼此狀況;而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打破了地域界限,讓訊息更容易傳遞出去。他又稱,新聞局十年前已有資助類似的中英葡語新聞資訊平台,他認為政府的角色是可以從中協調,助媒體取得更多資訊;至於媒體自身的運作方式還是要由媒體自行決定,要用甚麼內容形式去吸引讀者、傳播訊息,如何找到媒體使用者的需求,這些都值得思考。

04/07/2018
22607

陽光施政

資訊要透明

繼交通事務局擬大幅度增加違例泊車罰款因市民反對而擱置後,政府擬在氹仔沙崗墳場興建火葬場亦因市民反對而擱置。市民反對主要都是因資訊透明度不足,事前未作任何公眾諮詢,突然推出,引起社會反彈。多位議員日前在立法會大會上發言,批抨政府施政缺乏透明度,近期推出多項民生政策,因引起社會爭議而擱置,其原因不乏理據不清、資訊公布含糊、缺乏透明度,敦促政府吸取教訓,陽光施政。 興建火葬場澳門確有需求,大約三年前,有市民及殯儀業界投訴運送先人遺體到珠海火葬,手續煩瑣,過程亦令人尷尬,認為澳門有需要興建火葬場。政府在2016 年已表示要興建火葬場,但選址一直秘而不宣,稱要待有關部門確定用地屬性沒 有問題方公布,上月5日在離島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閉門會議上,政府透露火葬場初步選定在離島,正向工務部門申請用地和規劃條件草圖。 上月中,工務局在新一批公示規劃條件圖草案中,出現一份用途為「墳場及配套設施」草案,項目位於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新骨殖骨灰樓側。工務局被追問方證實規劃條件草圖屬民署申請擬設立火葬場,規劃條件圖公示徵求意見上月22日結束,火葬場選址沙崗市政墳場確定後,市民群起反對,指摘政府事前未作任何公眾諮詢,資訊透明度低。 火葬場涉及公共衛生問題, 應對可能發生的傳染病疫情。澳門人口密度高,加上每年有逾3,000 萬旅客,人口流動密集,澳門是旅遊城市,經濟相當依賴旅遊業,一旦公共衛生出現狀況,勢必衝擊澳門旅遊業,嚴重影響經濟,政府有必要採取措施預防傳染病散播。火葬場是每個地區或城市必要的其中一個公共安全防護體系,災難性疫情不可預計,火葬場是防疫其中一個手段。 十年前,本澳只有869宗運往內地火化,去年上升至1590宗,火化佔死亡數字 75%,面對人口增長和老齡社會,社會對火葬需求會持續增長;內地去年實施《出入境屍體骸骨衛生檢疫管理辦法》 規定,傳染病死者遺體禁止出入境,同時必須就近火化,避免遠距離運送存在傳染風險。在公共衛生層面,澳門有需要興建一座火葬場,社會宜理性討論,政府應以高透明度,在選址、規模、設備等,開誠布公,公布所有資料,資訊愈透明,讓公眾討論,從詳計議,愈易達至共識。

04/07/2018
1401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