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葡語國家文化周」在10月帶來系列精彩活動,其中將展出三位藝術家作品展覽,其中展覽之一有「澳門藝術家作品展覽——馬偉達《北—南》」於昨(15)天下午6時30分在駐澳葡萄牙領事官邸舉行開幕儀式。 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秘書長徐迎真致辭時表示,澳門是歷史悠久的東西方文化交匯點,同時也是聯繫中國和葡萄牙語國家人民獨一無二的橋樑,冀通過藝術展覽等文化周系列活動,加深中國、葡語國家和澳門的文化交流 。 藝術家馬偉達為澳門土生土長的畫家和平面設計師,曾多次參與澳門本地和外地舉辦的展覽和文化活動,其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獲澳門特區政府高度評價。是次作品展帶來馬偉達近期多幅藝術作品,不單展示澳門文化和精神的創作力,也體現了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魅力。是次作品展覽展期至下月8日,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11時至下午5 時 。 (林嘉欣攝)
一名相信是來澳旅遊女子,連日在本澳多處街頭裸露身體拍照,並放上互聯網,在網上流傳。治安警察局昨(1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治安警展開調查,透過天眼系統作追蹤,已掌握相關人士身份資料,相信為一名女遊客,正追尋其下落。治安警呼籲,無論市民或旅客,在公眾地方應注意自身所作出的行為,避免對他人造成滋擾,行為人亦有可能負上相關法律責任。根據《刑法典》,在公眾地方暴露性器官,可能觸犯「暴露行為罪」,一經定罪,可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最高120 日罰金。
傳統上10月份多股災,港股本月11日就「爆」了一次,當日一度挫逾千點,最終跌停927點收場。雖然近日大巿有反彈,但港股衰鴻遍野已成事實,巿場亦普遍預料短期大巿繼續有大波動。而在熊市市況下,投資者多有撈底博反彈的投機心態,但偏偏此時此刻低吸風險一點也不低,應以「現金為王」的策略,並應調整心態,有「捨得離場,盡量保留實力」的心理準備,先自保求生才能從中獲益。 面對大市跌勢已成,投資者在熊市傳統的略策是盡量持現金,俗語有話「現金為王」。在熊市時,基本上所有板塊的走勢都向下,連較強抗跌力的收息及公用股亦要回調,所以持現金等同保留實力。這與基金經理投資組合必須投資股票不同,他們需要「換馬」公用、高息股,博取組合跑贏大市恒指,而散戶可以大部分以至全部資金轉為持有現金,等待明確見底反彈訊號再入市。 不過「講就容易,做就難」,散戶在熊市中的心態調整,嚴守紀律,切忌「手多多」做錯決定,才是治本。皆因不少散戶會於股份或大市急挫後,入市博反彈,惟熊市反彈通常一閃即逝,散戶一般難以捕捉;而熊市的走勢是一浪低於一浪,反彈過後卻是再持續下滑,屆時「手多」的散戶隨時須要長期「遙望家鄉」或慘蝕離場。
司警昨(15)日在孫逸仙大馬路近「觀音像」岸邊,發現一具男性屍體。警方及消防立即到場處理,海關亦派出人員協助釐清案情。 昨(15)日早上約7時15分,一名前往觀音像上班的保安員,發現一名男子,俯伏在退潮後的石灘上,立刻報警處理。 消防員到場進行檢查,證實死者已無生命跡象。司警初步調查,死者剛死去不久,身上的傷痕懷疑是在海上漂浮時,被行駛船隻的螺旋槳打擊所造成。司警透露,死者姓李,男性,年約50歲,持內地往來港澳通行證,在死者身上沒有發現遺書,死因有待法醫驗屍確認。全案已交由調查科跟進。
《長者權益保障法律制度》將於下(11)月19日生效,法案整合所有涉及長者權益制度,旨在讓人人皆有敬老之心,關懷及支持長者,構建老有所屬、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共融社會。本澳長者現時生活在物質上基本不缺,但在精神健康上支援仍有待加強。明愛總幹事潘志明從事社會事務多年,經常接觸長者,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老友記」要過豐盛退休生活,除金錢上支持,精神寄託也相當重要,是令「老友記」保持活力來源,很多長者主要不是追求回報,而是想繼續貢獻社會,或學習新事物獲取滿足感,發揮餘熱,其熱誠甚至不比年輕人弱。
媽祖文化遍布全球多個華人地區,當中澳門的媽祖文化在中國華南地區備受尊崇。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明金昨日表示,由昨日(15)日至18日舉行的「第十六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主辦單位希望通過媽祖文化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突出澳門文化的影響力,加強澳門同海內外華人、華僑,特別是港、澳、台同胞的情感交流、文化交流和經貿交流,帶動澳門文化旅遊事業和經濟進一步發展。 陳明金說,澳門是一個與媽祖文化有深厚歷史淵源的城市,期望通過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將世界範圍內的廣大媽祖信眾邀請到澳門,共同紀念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他相信在澳門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第十六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是次活動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主辦,澳門特區政府、澳門中聯辦、中華海外聯誼會、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協辦。昨日出席嘉賓計有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董事顏奕萍、湖北省人民政府省港澳辦副主任章良華、新聞辦副主任榮罕君、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秘書長吳聯盟等。 湖北省也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促進鄂澳兩地之間的交流互動,為鄂澳搭建更多合作平台,開拓更多合作領域。今年主要節慶活動包括文化旅遊節開幕典禮、大型祭祀及祈福活動、澳門天后宮媽祖繞境及駐駕祐漢公園、「湖北,從長江走來」主題展、「靈秀湖北」旅遊推介會、荊楚文化專場演出等。
由無煙澳門健康生活協會主辦,衛生局和社會工作局資助的「2018 無煙校園互動劇場」——《追緝藍毛毛》巡演拉開序幕,日前於聖羅撒女子中學千禧堂進行特別場演出,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處長何剛、社工局代副局長李麗萍、衛生局控煙辦柯慶建醫生、教青局成教中心主任黃達財、協會理事長蔡田田及副理事長戴顯揚到場與近300師生一同觀看。 副理事長戴顯揚介紹,本次是協會繼2016年再次舉辦無煙校園劇場巡演,今年劇目為偵探懸疑劇,講述發生狗隻中毒死亡事件,控煙督查通過蛛絲馬跡偵緝兇手的故事,揭露捲煙及電子煙危害,普及新《控煙法》內容。劇情引人入勝,在破案過程中,需要學生尋找線索,並做出思考與分析,判斷誰是疑兇,從而決定故事結局。這種互動模式與開放式結局,提高同學參與性,啟發觀眾對煙草尤其是電子煙辯證思考,建立正確認知,提升對煙商營銷手段的辨別力。 理事長蔡田田致辭表示,近年出現新型煙草製品,例如氣霧型電子煙及加熱型電子煙,網絡宣傳鋪天蓋地,鼓吹危害甚微,或有助戒煙。市民及青少年有時難以辨識信息來源及真偽,最為可靠及權威的資訊可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明。世衛指出,電子煙含有多種化學成分,例如尼古丁、金屬、丙二醇、煙草特異性亞硝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等,威脅人體健康;且沒有證據表明加熱煙的危害小於傳統煙草製品,電子煙對戒煙沒有幫助。值得重視的是,電子煙對於青少年的尼古丁使用,具有門戶效應,即相較捲煙,更易使用電子煙並產生尼古丁成癮。所以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及時以青少年喜愛的活動模式,傳遞並強化「拒絕所有煙草製品」觀念。 互動劇場之後將在中葡職中、嘉諾撒聖心、培道、聖保祿、鏡平、永援、三育、菜農等十餘所中學巡迴演出。有意向學校可聯繫協會預約安排,電話8296 4302。
由澳門特區政府舉辦的「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一系列活動剛結束,行政長官昨(15)日在行政長官辦公室網站《特首感言》欄,以《融入大灣區 推動新發展》為題發表感言,分享對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認識。 行政長官稱,這次「青年論壇」是澳門特區政府積極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一項重要舉措,在兩天時間裡,大家圍繞大灣區建設及青年發展,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提出許多具啟發性、建設性建議,對青年融入大灣區建設,起到很好推動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從字面上看,就是促進粵港澳發展的一個灣區,但它不是一個普通地理名詞,而是跨制度的融合發展區。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點和中心,就是推動粵港澳合作的深化和升級,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保障港澳長期繁榮穩定,進一步發揮粵港澳在改革開放中先進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決定了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應該有積極作為和重要作用,並且也將受益於大灣區建設和發展。可預見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將為澳門帶來諸多機會,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包括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為創意無限的廣大年輕人提供更多創業、就業機會,澳門青年可以借助大灣區建設東風,親身了解大灣區的最新發展、工作機會、生活環境,有助他們有更多的事業選擇,在更遼闊空間實現多元發展。 行政長官忠告青年朋友,青春是用來奮鬥,奮鬥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他說,近幾年在和青年接觸交流中,非常高興看到澳門青年的進步,也看到他們的聰明才智,澳門的廣大青年有理想,有朝氣,有奮發向上精神,對本澳青年的美好未來始終充滿信心;他由衷希望,廣大青年在歷史機遇面前,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把自己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奮鬥的青春中放飛夢想、實現自我。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為期兩日的「奮鬥青春、放飛夢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圓滿結束,與會青年皆認為,論壇可讓青年人了解每個城市的特點,有助本澳青年更進一步了解大灣區創業情況及機遇,從而為本澳青年投身大灣區發展提供一個平台作用及進一步認識自身的定位。
奧運冠軍、中國跳水皇后郭晶晶在《奮鬥青春、放飛夢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 向年輕人講述她在成功路上的經歷,希望以此鼓勵年輕人。郭晶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將為澳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為澳門的年輕人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提供更多的工作選擇及就業機會,尤其是科技和創意產業;她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期望藉自身故事啟發年輕人把握機遇,勇於接受新事物,在追逐自己的夢想上不留遺憾。 郭晶晶憶述當年在學前班上學,巧遇她的啟蒙教練,去學校挑選跳水人才,但當時她並不知道甚麼是跳水就舉手報名。當她到訓練場館時看到要從高台上跳下來,嚇得想跟媽媽說要回家。此時,教練帶她進行陸地訓練,看到其他小朋友也在玩跳板彈床又覺得興奮,所以決定踏上跳水之路。 郭晶晶稱,她在11歲那年入選國家隊,從此背井離鄉到北京訓練15年,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成為奧運金牌選手。幾句輕描淡寫的言語看似簡單,但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她稱,20年的跳水生涯運動量大,經歷過多次受傷,但不可以休息,因為一休息就會被人追趕,所以一定要堅持再堅持,就算打針也要堅持訓練。 受過很多次傷,小腿、手腕都曾經骨折,因為受過很多傷,訓練時經常運動量大,以前受傷的地方就容易有反應,但由於要常年備戰,不可以休息,因為休息就會落後,常常都是堅持再堅持,實在不行了就打針封閉繼續訓練,最後都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不懈地挺過來。她更指無論在賽場、職場上或人生道路上,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戰勝自我便是走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