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總署正就訂立《公共街市管理制度法》 及《小販管理制度法》,開展為期60日公開諮詢,文本建議統一管理制度,廢除現時檔位世襲制,引入競爭進場機制取代抽籤方式,設定經營權期限,期滿攤位重新招租。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15日)探討有關修法問題,出席的民署管委會委員吳秀虹認為,街市小販的競爭對手不是小販之間,而是營業時間長及超市,修法是為了提升街市小販積極性及競爭力。 出席論壇市民對修法中規定小販不可連續不營業超過三天,一曆年內不營業不可超過30天,持不同意見,有檔販表示,每天清晨4至5點便開工,到下午已工作超過十小時,而且請人難,很難全日營業,修法建議的休業天數限制不合理。 另有市民反映,向街市小販詢問貨品價格「唔同人唔同價」,服務欠佳,建議民署取消檔販免租優惠,以開檔天數決定租金,對開檔天數不足的檔販加租。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則認為,街市小販生意並不十分理想,即使全日營業亦增加不到太多利潤,民署應該設法協助,收緊相關規定將令小販經營更困難。
特區政府與澳門中聯辦聯合主辦的「國家安全教育展」,昨(15)日在回歸賀禮陳列館舉行開幕儀式。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致辭時表示,維護國家安全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大家把實務措施和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持之以恆開展下去;同時要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憲法》意識,掌握好「一國」和「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
儘管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幾乎被剿滅,敘利亞內戰也告一段落,但當地的局勢卻反而變得更加惡劣,美東時間13日凌晨,美英法三國發射導彈襲擊敘利亞三處化武基地,理由是7日傳出的疑似敘政府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事件的報復。但整件事情顯得非常奇怪,先是特朗普上月底宣布要將軍隊撤出敘利亞,隨後是化武襲擊,再來就是美英法報復,三者之間似乎存在一些連繫。如果僅僅看軍事行動,而不看背後的政治,這一連串事件幾乎是毫無邏輯可言。 首先是敘政府軍化武疑雲,從戰況來看,叛軍困守東古塔已經是強弩之末,如今正是敘利亞政府準備最後一擊、歡慶勝利的時刻,安撫民心、恢復秩序、撫平傷痕才是當務之急,如何需要於勝利在望之時,使用爭議極大的化學武器?雖然敘政府有使用化武的前科,但叛軍同樣也有自導自演的傳聞,如果假新聞能讓美國選出特朗普當總統,又何嘗不能炮製一場空襲?而在禁止化武組織尚未完成調查之前,便在一周之內聯合三國發動空襲,不但過於急躁,也讓人不禁聯想到英美等國師出無名的伊拉克戰爭,當時西方社會宣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伊拉克獨裁者侯賽因至今死不瞑目。 其次便是西方國家對化武襲擊的反應,根據統計,敘利亞戰爭期間,共發生過85次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當中50次被指是政府軍所為,而美國的反應並不總是如特朗普現在所表現出的嚴厲。2013年,奧巴馬政府曾對干涉敘利亞內戰劃下紅線,只要敘利亞政府動用化武,美國就會有所行動,但當阿薩德真正使用化武後,美國也只是以外交手段要求敘利亞「銷毀」化學武器,沒有任何軍事行為;而光是在特朗普任內,過去一年內也發生了12次化武襲擊,美國發動的空襲僅僅兩次,如果攻擊是為了遏止化學武器的使用,何以有嚴重或不嚴重的區別? 又或是需要滿足另外的政治條件?這使得今次空襲的正當性再度受到質疑。 敘利亞的前路並沒有因為IS的消亡、叛軍的敗退而變得更加明確,土耳其在今年1月出兵敘利亞北部阿夫林地區,清剿當地的庫爾德自治區民兵,隨後土、伊、俄三國達成《安卡拉協議》,掌握了敘利亞局勢的話語權,而三國之中,俄羅斯對敘利亞的軍事介入最深刻也最久,如今敘利亞政府將收復全境內重要據點的控制權,一場代理人的戰爭看似就要結束,但就在特朗普宣布撤軍、敘利亞內戰將取得新進展之際,再度發生化武襲擊事件,顯示有力量反對美國撤軍,果然一場空襲又重新加強了美國的存在感。 綜合俄叛諜在英國中毒事件導致的外交風波,西方對抗俄羅斯、伊朗的冷戰格局並沒有因為敘利亞內戰進入尾聲而落幕,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宣稱要退出中東亂局,完成選前的承諾,一方面又無法放棄中東利益及盟友的期待,向外界傳遞了混亂又不清晰中東策略,恐怕殺傷力會比空襲更巨大。而滿目瘡痍的敘利亞,仍擺脫不了冷戰犧牲品的命運。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出席「國家安全教育展」開幕禮後接受訪問時表示,正研究本澳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俗稱《國安法》)的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包括將來是否需要設立決策及執法機構。 黃少澤表示, 因本澳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在2009 年立法,只屬框架性法律,在執行上需要細則性法律及法規配套。現時《國安法》沒 有程序上的法律及執行機構,誰來調查、誰來執行沒有相關規定,為將來令法律落到實處,要定出相關配套法律法規,未來會適時向社會公布。 黃少澤強調,現行《維護國家安全法》15 條法律條文基本上不會作出修改,主要是研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考慮到2009 年與現時的社會環境已有很大差別,情況比之前複雜,尤其就國家安全所面對的環境已完全不同,面臨的挑戰也更多,所以在制定相關配套法律法規時,會思考更多方面的因素。
昨天是「國家安全教育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以《國家安全全民有責》為題發表感言。行政長官稱,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關係到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國家安全是包括港澳居民在內的每一位中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維護公民個人權利與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是澳門特區社會安定有序、市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與每個市民緊密相連。 行政長官說,對於維護國家安全,澳門特區只有「一國」之責,沒有「兩制」之分,因此要牢固樹立「一國」意識、憲法意識,把握好「一國」和「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把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在澳門不變形、不走樣。 維護國家安全,任重道遠,不單要堅定信念,鞏固已打好的工作基石,更重要是因應新時代的變化,持之以恒地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澳門特區應有的努力和貢獻。這一點,又關係到我們需要培養教育年輕人正確和準確認識國家安全觀念,關係到我們一代一代人愛國愛澳力量的薪火相傳。澳門回歸十八年來的經歷清楚表明,國家好,澳門才好;只有國家整體安全穩定,才有澳門特區繁榮發展和居民安居樂業。今後我們會繼續帶領廣大居民愛國愛澳,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確保「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並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去年我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前夕發表的感言就表明,我們會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增強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這次的「國家安全教育展」,是澳門特區第一次舉辦類似活動,今後我們會繼續舉行,並不斷探索用多種方式宣傳國家安全觀念,讓國家安全不斷深入人心。
再過四個多月,「8.23 」風災即將屆滿周年,十條人命、上百億元經濟財產損失,究竟給澳門帶來甚麼教訓?特區政府昨日給出答案。行政長官崔世安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成員昨(12)日舉行記者會,向公眾介紹各範疇防災減災工作部署,首度推出「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並公布16處避險中心及四處緊急疏散停留點,方便市民就近避險。
行政長官崔世安(圓圖)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成員,昨(12)日在記者會中介紹各範疇防災減災工作部署。當中於上月公布的內港防洪牆方案,目前正進行工程設計,爭取下月完成,預計明年風季前可投入使用。在中長期計劃方面,內港加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方案預料2021年完工;內港擋潮閘計劃則已獲廣東省支持,向中央政府報批。 當局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處建設活動式擋潮閘,目前規劃的設計閘寬650米,分三個通行閘及三個非通行閘。平時閘口放下供船隻通行,當預報風暴潮拉高水位時,則會逐一升起,形成一道可抵擋5.8米高潮水的人工屏障,設計高度比去年「天鴿」颱風期間的最高水位5.58米還高,足以抵擋200年一遇洪水。 崔世安表示,興建擋潮閘原則上得到廣東省支持,已經向中央政府報批,但因計劃涉及鄰近地區城市,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工務局已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 此外,特區政府又計劃今年內啟動內港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建設,收集新馬路至水上街市一帶內港沿岸的雨水。集水涵箱設計容量達2,200 立方米,約超過一個游泳池大小,再透過泵房強力抽水馬達排走雨水,緩解水浸情況。工程預計在2021年完成。(李亮希攝)
去年8月強颱風「天鴿」吹襲澳門,造成巨大損失。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與「檢討重大災害應變機制暨跟進改善」委員會舉行記者會,公布防災減災十項重點工作,完善澳門公共安全體系。 十項重點工作首三項為「一個法規」、「一套預案」及「一個規劃」。崔世安介紹,「一個法規」為修訂澳門民防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兩份行政法規,分別是《綱要法》的實行細則及規範專責民防事務機構的組織法規,目前框架文本已經初步草擬完成,將在短期內展開諮詢;而「一套預案」即制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以及部門應急預案,而總體應急預案最新修訂版本將於本月底前完成;「一個規劃」為編製《澳門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預計於今年內完成,近期內針對重點領域進行調研和座談。 七個重點項目分別為建設指揮應用平台、提升氣象業務綜合能力、提升電力系統應對災害能力、建設內港擋潮閘、設置應急避難及轉移安置場所、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及制定巨災保險制度。
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氣象局已修改《熱帶氣旋信號》行政命令,熱帶氣旋信號由原來四級修改為六級,新增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兩個信號級別,與內地及香港一致,有關行政命令預計本月內會公布。 崔世安又稱,氣象局本月內完成評估發出風球訊號的內部指引,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建議,由過往每小時平均風力,修改為每10分鐘平均風力;也將修改《風暴潮警告》行政命令,由現時的三級增至五級,希望能更有效反映風暴潮水浸程度。 (澳門特區政府圖文包)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保安當局根據行政長官的指示,以及參考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組的建議,著手制定新的法律《民防綱要法》,框架文本已經初步草擬完成,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已送交行政會安排政策性討論。 另外,警察總局局長馬耀權表示,根據特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在確定的十個重點防災減災項目中,分屬警察總局的有兩個,分別是建立健全一套應急預案和建設一個應急指揮應用平台。其中在「天鴿」風災後,專門針對風暴潮而制定的專項應急預案「颱風期間風暴潮低窪地區疏散撤離計劃」已經完成,並將模擬內容及情景加入本月28 日的「颱風民防演練」中進行實地演練。 另外,馬耀權稱,應急指揮平台框架的部分子系統將於本月28 日前初步完成構建,並配合當日的颱風民防演練投入測試。在測試中,將全面檢視多種應急能力的提升情況,包括信息接收報送、突發事件處置、預警信息發布、資源管理以及協同指揮調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