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表示,根據最新監測資料,近日本澳流感活動雖有所緩和,但仍處高位,衛生局正密切留意有關情況。 衛生局資料顯示,本月22日至24日,仁伯爵綜合醫院平均每日流感樣病人就診人數和在就診者中的比例,成人分別為43人(佔6.5%),兒童分別約為43人(佔28%),顯示流感活動情況有所緩和,但仍處高位。仁伯爵綜合醫院和鏡湖醫院急症平均輪候時間已進一步回落至約一小時,仁伯爵綜合醫院住院病床佔用率約90%,鏡湖醫院住院病床佔用率約70%,均和平時水準相若。 由今年1月1日起累積至本月25日中午12時,共有46例流感伴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病例,當中80% 沒有接種流感疫苗;而46例中九例沒有住院,27例已出院,三例死亡,七例仍在留院,其中兩例危重,五例病情穩定。今年1月1日至今,本澳流感相關危重病例和死亡累積發生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0.93 及0.47。 新增死亡病例為一名68歲男長者,患者於本月8日發病,13日入住鏡湖醫院,19日轉仁伯爵綜合醫院並使用呼吸機治療,診斷為雙肺肺炎、肺炎鏈球菌敗血症,呼吸道樣本乙型流感陽性,於前天(24日)凌晨治療無效死亡。死亡及危重患者均沒有接種「2017-2018年北半球冬季流感疫苗」。
民政總署持續舉辦「漫步澳門街—認識澳門」活動,推動市民參與社區,從不同面向加深認識街區。民署今年推出新路線—「圍」、「里」生活風情,將於3月及4月舉行專家導賞團,由本澳著名學者擔任客席導賞員,帶領參與者從學術層面深入了解身居的澳門。 新路線行經之景點包括:六屋圍(福六里)、苦力圍(聚龍里)、福榮里、玫瑰里(聚龍通津、騎樓街)、永福圍(永慶里)及茨林圍。民署將在下月17日及4月7日舉行導賞團,邀請本澳資深學者邢榮發和呂澤強擔任客席導賞員,讓參與者感受舊日生活和老澳門街。 據民署資料顯示,「圍」、「里」是澳門現存最小層級的道路,往日居民大多生活於此,他們在公共空間擺放桌椅吃飯、遊戲、聊天,故此,鄰居之間有著緊密的接觸與聯繫。該路線將串連一系列現存富有特色的「圍」、「里」,讓居民憶起昔日的生活風情,重拾過去的集體回憶。 至今「漫步澳門街—認識澳門」共有19條路線,按照不同主題並結合澳門的重要歷史、人物與國家和本土文化等元素進行整理,讓居民從參觀中對自己生活的社區有更深體驗,並感受街道豐富的人文價值。 各路線的資料詳情小冊子可於澳門基本法紀念館和公民教育資源中心索取。各路線的資料已上載至《澳門街道網》和手機應用程式https://macaostreets.iacm.gov.mo/c/info/default.aspx。
路環《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前日下午於路環中葡學校舉行,約60名市民出席,包括荔枝碗村民及造船業工人。有市民提出,路環荔枝碗船廠片區的價值包含水體和山體,以及鄰近的村落,建議當局將鄰近因素納入統一規劃,以及加強文化局與工務局之間協調,確保日後規劃執行。 在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諮詢期間,工務局公示了三份位於荔枝碗馬路的規劃條件圖草案,進行為期兩周意見收集,將於後天(28日)結束。雖然三個地段都不屬於船廠片區的臨時緩衝區,但有市民擔心日後建築會對片區整體氛圍造成影響。對此,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表示,工務局有向文化局諮詢意見,文化局建議考慮整個路環舊區的景觀作出調控,認為現時《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 劃定的緩衝區足夠保護船廠片區景觀,但重申將會在諮詢期間繼續聽取社會意見。 出席諮詢會的荔枝碗村民表示,有部分村屋未被納入今次不動產評定的緩衝區範圍,關注村民未來的去留問題,以及擔心現存船廠的結構安全。 有市民認為,荔枝碗村落有保育價值,將來可以保留部分有代表性的船廠,配合食肆和咖啡茶座等休閒場所,與自然村落結合,更好地保留風土人情。 一名昔日的造船工人則表示,澳門造船業曾經輝煌一時,可惜後來式微,建議當局搜尋舊日圖片和資料,與造船業界合作,以博物館形式保存澳門造船文化和歷史。 有村民質疑為何與船廠一街之隔的村屋不被納入不動產評定範圍。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指出,若將村屋一併納入不動產評定的話,將來居民希望對村屋進行改造或翻新時,會受到《文遺保護法》的規管,未必有利於居民現有的生活方式,所以當局只把部分村屋納入臨時緩衝區。 《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期由1月22日至3月22日,為期60天,文化局歡迎市民透過郵寄、傳真、電郵、網頁或親臨等方式提供意見。
澳門中華總商會昨日晚上假萬豪軒酒家舉行「澳門中華總商會馬有禮會長春茗」,行政長官崔世安、澳門中聯辦副主任陳斯喜、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袁恒革、立法會副主席崔世昌、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等眾多政要及社會人士出席。 馬有禮會長在會上致辭時表示,澳門去年雖受「天鴿」風災重創,但在中央政府支持及特首帶領下,經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澳門經濟維持穩健發展;相信2018年澳門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加上澳門被評為中國第三個「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等機遇,整體的經濟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亦提到人力資源問題困擾澳門工商界,承諾中總會繼續努力保持勞資雙方的平衡發展,加強勞資雙方的友好協商,藉此協調和推動勞資雙方共同發展。 馬有禮又提到,月前中總進行了改選換屆,現屆吸納了多間尅機構和不同行業具代表性的工商界和青年的加入,加強了商會凝聚力和薪火相傳。 行政長官崔世安致辭時稱,2018年澳門整體發展雖然有所好轉,但是未來的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及挑戰;儘管特區政府擁有較為豐厚的財政儲備,但政府依然會嚴格按照《澳門基本法》審慎理財,在保障澳門整體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繼續支持及推動包括會展、文創、特色金融、中醫藥產業等多項新興產業的發展,透過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適度調整澳門整體的產業結構,深化落實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 他續稱,為配合特區政府推動「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台」和特色金融業的發展;中華總商會由馬有禮會長率團赴葡國、英國考察,為澳門社會的和諧進步、經濟的多元發展,做了有益和具建設性的工作。
政府本月5日宣布開投100個八年期的士牌照,並首度要求使用純電動車,在昨(25)日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上,有市民稱,政府在這方面推動環保太過倉促,將的士業界當推動環保的「白老鼠」;亦有市民表示,政府要推動社會使用電動車,可以和博企帶頭做起,政府可以將不同部門的汽車更換為電動車,發財巴亦可改為純電動車,有一定成效後再要求業界跟隨。
香港發生巴士在大埔翻側造成19人死亡,66人受傷後,香港運輸署建議修訂《巴士車長工作、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最長更次時間及駕駛時間分別縮減至12小時及10小時。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會長、澳門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理事長趙步雲(圓圖)前天(周六)出席工聯活動時表示,澳門亦應制定工時上限指引。 趙步雲稱,本澳巴士司機每日工時並未有指引規定,但以八小時工作制為標準,加班時間不應超過兩小時,否則容易體力透支,加之澳門道路交通環境複雜,容易造成事故。 上月10日,俾利喇街與飛能便度街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懷疑車龍後排巴士的兼職車長錯踏油門,巴士衝前撞向前方私家車,導致五車頭尾連環相撞,女途人被撞倒及後證實死亡。交通事務局隨後表示,兼職車長可能休息不足,指示三家巴士公司暫停兼職車長駕駛營運巴士。 趙步雲稱,被暫停工作的非全職司機中,多數都有另外一份工作以保證收入,暫停兼職車長的服務對整體巴士服務影響不大。工會已與其中一間巴士公司溝通,商討有關提升巴士服務質素的培訓課程,並已有初步共識。後續將再約見另外兩間巴士公司,合作解決問題。 工聯總會前天(24日)假萬豪軒酒家舉行傳媒新春茶聚。理事長梁偉峰致辭時表示,去年工聯和各個屬下機構共處理了1,300多宗維權個案。醫療康復服務超過18萬人次;職業培訓工作培訓達3,000人次;使用工人體育場進行職工體育、大眾體育和比賽活動的共有39萬人次。在善用澳門基金會等社會資助,共開展673項活動,參與活動或獲得服務的人次超過180 萬。
旅遊局主辦的大型賀歲活動「華麗盛宴旺財年狗年花車巡遊匯演」第二埸及壓軸文藝表演,前天(24日)晚在北區舉行,與大眾一同慶新春,大批市民及旅客到場觀看精彩的花車巡遊及祐漢街市公園的舞台表演。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副局長程衛東、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體育局副局長林蓮嬌及民政總署市民事務辦公室部長高佩珊等,於晚上8時在沙梨頭北街主持起步儀式。
全世界或許沒有哪一座橋梁,需要承載比港珠澳大橋更多的使命,一國兩制的實踐、中國的百年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甚至也肩負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使命。美國布魯克林大橋象徵了紐約灣區的崛起,而港珠澳大橋亦將見證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是珠三角的大時代,澳門的命運將就此改變,只是,會是怎樣的改變? 長達九年的施工期,人人都在期盼大橋上川流不息的那一天,期待大橋對灣區發展、珠三角經濟交流帶來的加成效應。這無疑有利於澳門旅遊產業的發展。早有澳門學者推估大橋通車後的經濟模型,內地一些沒有直飛澳門的城市,將更容易利用港珠澳大橋由港來澳,也會吸引訪港的國際旅客來澳留宿,增加澳門旅客數量,帶動旅遊、博彩、零售、飲食甚至會展業的發展。 三地的融合發展是港珠澳大橋最重要的使命,而一座被譽為「百年工程」的大橋,應該用更前瞻的眼光來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精神,應是各城市間發揮優勢互補的功效,形成一個緊密融合的灣區經濟體。因此「走出去」與「吸進來」,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本澳最重要的課題,但從目前的通車安排來看,似乎並未考慮到「走出去」這一環。 根據目前所知的通車安排,港澳間主要以申請「常規配額」供跨境私家車往來,港方來澳300個名額,除「常規配額」外,香港市民能夠申請「一次性許可」駕車來澳,並在口岸停車場泊車轉乘。 澳方赴港600個名額,具體申請資格尚未公布,粵澳間的通車安排也無下文。若按香港發放「常規配額」的標準,在兩地設有公司及工作的人士將能夠申請,但對澳門而言,這個標準是否能夠切合港珠澳大橋為本澳帶來的機遇? 600個配額又是否足夠? 從旅遊產業的角度來看,澳門是區內首選的旅遊目的地,長期累積的經驗令澳門在酒店管理、旅遊管理等方面保持領先優勢,未來大灣區中的旅遊產業,勢必需要來自澳門的專業人才,也將成為澳門人走出去的契機。 而在吸引更多旅客的同時,本就已經超負荷的旅遊承載力又要如何紓解?口岸交通壓力驟增,尤其集中在黑沙環一帶,對市民而言是否增加了出行困難?這些疑問也需要透過大灣區來解答。澳門本就是地狹人稠的微型經濟體,港珠澳大橋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終極目標,是要令區內居民交通更便捷,往來更緊密,進而消除地理的疆界,區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因此考慮通車配額不僅僅要考慮 「需求」,也要因應不同的城市特性加以安排,從這個角度來看,澳門需要更多的配額、更多元的通車方式,令人民更自由的流通、更自在的生活。每一位澳門市民都期盼大橋通車的那一天,也期盼通車後會發生的正面改變,這不但需要特區政府更前瞻地規劃、更加積極地爭取,也需要適時的公開,讓每一位市民參與其中,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到來。
本月16日大年初一下午2時許,發生於提督大馬路與雅廉訪大馬路交界(近南益工業大廈門口)的一宗嚴重車禍,導致一名本澳九歲男童軒仔腦部重創,事件至今已漸被世人淡忘,但軒仔的父母,在剛過去原本喜慶的新春節日裡,卻是心如刀割。 軒仔前天剛動完第二次開腦手術,據軒仔父親譚先生昨日向本報記者稱,兒子仍處半清醒狀態,又引述醫生指,兒子的左手活動機能,將來會大受影響……據昨日探望軒仔的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陳桂舜稱,車禍現場的人行橫道,與車輛前進的「緩衝帶」(通常是黃格仔)距離太短,不合國際標準,即使有人「衝燈尾」,亦有足夠時間煞車,避免慘劇發生……
港珠澳大橋澳門一方汽車跨境前往香港方案始終沒有公布,鄰埠香港卻即將在下周二(27日)開放申請港澳跨境私家車「常規配額」,就目前所知訊息來看,扣掉不知何時能夠申請的「港澳兩地牌」,未來能夠駕車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的,只有港澳政府商定的600個「常規配額」,至於香港市民享有的「一次性申請泊車轉乘」權利,澳門市民只能望眼欲穿。交通事務局昨日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詳情細則還在跟進中,「無任何消息可公布」。假若本澳能夠駕車前往香港的資格,只有那配額的600個,申請配額需要甚麼資格至今也無公布。澳門作為港珠澳大橋的出資方,是不是一般澳門市民想駕車登上港珠澳大橋,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