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人挨餓十小時籌款

小朋友:有意義唔怕!

溫飽是所有人都應該享有的基本生存權利,但全球仍有8.15億人正在捱餓,其中4.89億人是生活在受衝突影響的國家。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昨日在浸信中學禮堂舉辦「十小時饑饉營」,約250人參加,參加者需一同捱餓十小時,親身感受饑餓孩子的餓與痛,而所籌得款項將為南蘇丹、緬甸和敘利亞受衝突影響的兒童及家庭,提供糧食、營養及生計改善範疇援助。 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澳門辦事處總監謝筱微致辭時表示,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過去十年全球饑餓人口有下降趨勢,但近年隨著衝突增加及氣候變化,饑餓人口上升至8.15億;每分鐘便有20人因衝突而流徙,甚至成為難民,目前全球難民人數已高達2,250萬,超過半數是18歲以下兒童。 謝筱微又稱,今屆饑饉活動主題「饑餓—看不見的暴力」,希望本澳市民關注難民的需要。過去幾個月,已有超過32,000名市民透過不同方式,參與各項「澳門饑饉」活動,感謝各位市民願意為世界飢餓的孩子努力。 活動上有不少小朋友參加,其中一位姓林小朋友(圓圖)表示,明白生活在貧窮國家及地區的小朋友平日「三餐不繼」的困苦,因此希望參加活動,為他們出一分力;年僅七歲的他更指,即使要「捱餓」十個小時都不怕辛苦,因為知道活動有意義,「辛苦少少都唔怕」。

13/05/2018
15501

美國的客戶服務

如果你不喜歡擁有核武的朝鮮,照理來說,也不會喜歡擁有核武的伊朗。如果你認為應該設法消除核武威脅,照理來說,有協議會比沒有協議更保險。如果你準備與人簽訂一份重要協議,照理來說,你也不會先毀棄另一份的協議。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就是這麼不按牌理出牌。 伊朗核協議的本質,是用撤銷制裁換取伊朗停止發展核武器,接受國際監督。奧巴馬希望透過這份協議改善與伊朗的關係,將其拉進對話的框架中;伊朗則希望藉此突破封鎖,改善經濟。但在特朗普眼中,伊朗在解除制裁後,多是跟歐盟做生意,導彈計劃照舊,在中東仍處處跟美國作對,尤其伊朗藉敘利亞內戰不斷擴張,令美國的大客戶以色列及沙特忍無可忍,這便有損特朗普心中的美國利益。 伊朗、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組成的「反抗軸心」,近幾年來透過敘利亞內戰的亂局,對沙特及以色列展開反包圍,伊朗煽動也門胡塞武裝,在沙特家門口添亂;又增加在敘駐軍,打通伊朗連結黎巴嫩的通道,直接軍事支援真主黨,加上伊朗對哈瑪斯的影響力,以色列自然是坐立難安。 伊朗核協議的意義,是給予伊朗參與國際社會的機會,是對伊朗區域地位的認可,對美國或歐洲來說,或許是更合理及長效的做法,但對海灣國家及以色列來說,卻是深重的背叛。本月初,以色列與駐敘伊軍爆發嚴重衝突,雙方互射導彈與火箭彈,這是45年來從未發生過的,兩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大增,此時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無疑是火上澆油。全力推動核協議與經濟改革的伊朗總統魯哈尼,如今遭遇腹背受敵的局面,本來就不支持核協議的保守派更有理由反對魯哈尼執政,而美國重新實施制裁,也會讓外企投資伊朗望而卻步,打擊伊朗經濟改革進程。 伊朗核協議是與多國簽訂的協議,但美國退出,已經大大升高地區不穩定的風險,沙特與以色列有更多底氣正面與伊朗衝突,俄羅斯也可能藉此更深地介入伊朗與敘利亞局勢,也可能迫使伊朗更靠向中國與俄羅斯,長遠來說對沙特與以色列是福是禍,還很難說。假如美國希望藉此推翻伊朗政治體制,或者讓魯哈尼下台,怕是會造成反效果,最近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參觀書展時拿起一本談白宮內幕的書拍照,擺明暗寸特朗普,或許說明了他在核協議問題上,更願意維持國家內部團結。 更重要的是,雖然特朗普表明願意接受一份「更好」的協議,但在歐洲仍維持協議的情況下,特朗普能給伊朗施加的壓力遠不如當年的奧巴馬,伊朗如今佔據道德高地,未必願意和美國重新談判,而特朗普在中東政策上選邊站,實際上也已斷絕了與伊朗重新談判的可能。雖然美國始終認定伊朗是敵人,但奧巴馬嘗試突破框架建立對話,特朗普仍用對抗格局謀求利益,孰高孰低,可想而知。

13/05/2018
15277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