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球迷機會來喇!由「可口可樂」與FIFA合作的第四屆FIFA世界盃TM「大力神盃」訪問之旅活動將於2018年1月29日抵達澳門,屆時本澳球迷均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力神盃」並與之合照之餘,現場還有攤位遊戲、表演以及有大量紀念品送出,即帶大家預覽展會精彩活動。
繼「翻頭嫁」、貪戀「小鮮肉」兩宗奇情「假結婚」案接連被揭發後,本周一再有一宗更荒誕不經的「假結婚」,案件涉及三男女,兩女是一對胞姊妹,男的是胞妹的丈夫。與之前「翻頭嫁」案「一女嫁兩男」不同,這次是「兩女嫁一男」,方法是胞妹先與丈夫離婚,然後由胞姊嫁給「妹夫」,這計劃五年來進行得很順利,再差一年多即七年期屆滿,一張金貴的澳門居民身份證就能到手。
一張澳門居民身份證到底對內地人有多大吸引力? 治安警近日接連揭發的兩宗涉及內地人「假結婚」個案,都經過長達十年的精心部署,為的就是一張千金難買的澳門居民身份證! 治安警於本周二公布,一名已與前夫離婚的本澳林姓婦人,十年前在珠海遇上比自己年輕28歲的21歲湖北「中鮮肉」楊男。兩人迅速發展關係,並在湖北結緍,小楊在林婦安排下持探親簽證來澳,長期居住在林婦位於氹仔的髮型屋內,不但包吃包住,老闆娘林婦每月還給他發放5,000元零用錢。 直至去年底,小楊向當局申請澳門居民身份證,兩人年齡差距引起身份證明局懷疑,要求治安警介入調查。治安警發現小楊與林婦未住在同一單位,小楊最終供稱是林婦承諾幫助申請澳門居留權,才答應結婚來澳。 女子離完嫁 離完再翻嫁另一宗情節堪比電影劇情的「假結婚」案件,案中姓李內地女子,2007年與內地男子「大李」離婚,同年同月與澳門男子「小李」結合,2011年帶同一對子女來澳定居,2014年取得澳門居民身份證,隨即與「小李」離婚,同年再翻嫁「大李」,再申請「大李」來澳定居。 身份證明局於去年核查李婦、「小李」、「大李」三人的婚姻關係時,懷疑李婦藉「假結婚」來澳定居及獲取澳門居民身份證,於是要求治安警協助,突擊調查三人,遂揭發案件。 未成年子女來澳定居有辦法根據法例,只要符合本澳第4/2003號法律與第5/2003號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基本上和澳門居民結婚的人,都有權利透過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申請「居留許可」,經審理獲批給「居留許可」後,當事人方可憑該廳所簽發之《居留憑單》或《居留證明書》,向澳門身份證明局辦理澳門居民身份證。 至於澳門居民在外地所生的未成年子女申請來澳定居,應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監護人或其代理人,向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提起,並向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居民事務警司處遞交,或證明其已具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憑證,如未成年人的父或母任何一方並非為澳門居民,則需遞交非澳居民一方的聲明書,聲明其同意未成年子女跟隨另一方來澳定居。
城市規劃委員會昨討論新城 A區其中七幅公屋用地及一幅公共設施用地的規劃條件圖草案;會上討論包括綠化、輕軌走向、風向日光等情況。工務局透露,初步建議新城 A區輕軌南北走線將在地下興建,至於東西往返人工島走線的興建則建議以地面架空方式。
城市規劃委員會昨(24)日舉行會議,其中一項議程討論渡船街1號A規劃條件圖,由於昨日提交城規會的規劃條件圖建議,是吸納了文化局2012年或2015年的非約束力意見,現時文化局已對該建築物沒有意見,城規會決定將規劃條件圖退回工務局。城規會副主席梁竟成建議,工務局應重新制定新的規劃條件圖再提交城規會討論。 渡船街1號A業權人早前向工務局申請規劃條件圖,工務局參照文化局意見發出的規劃條件圖草案建議,保留及按原來的外牆和屋頂修復現有建築物,維持樓宇外的開敞空間及保留圍牆,毗鄰渡船街聯華大廈的小建築物則可改建為M級樓宇,即樓高20.5米。工務局按《城規法》規定,公示這份規劃條件圖草案,收集市民意見,公示本月12日完結,昨日提交城規會討論。 渡船街1號A在2013年時被工務局叫停拆卸工程,繼而又稱因為樓宇質量及結構問題再度動工拆卸,後來文化局曾把渡船街1號A列入待評定文物清單,拆卸工程亦剎停,2014年10月文化局就此個案啟動文物評定程式,到2016年5月文化遺產委員會大比數認定渡船街1號A未達到文物標準,否決進行評定。 城規會委員陳德勝昨日在會上形容事件對發展商做成極大損害,麥瑞權則關注該處的衛生問題,又認為該處建築物影響街道外觀,希望政府明確表明是否能清拆。 文化局副局長梁惠敏表示,渡船街1號A經文遺會討論,沒有被評定為文物建築,其不受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規管,故工務局可自行按城市建築法律法規去規範其建設發展或制訂其規劃條件。
旅遊學院昨(24)日於氹仔校區舉辦「2018就業發展日」,共有39間本地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高端零售等來自不同領域機構參與,提供約1,000個就業機會。院長黃竹君表示,近兩年多了旅遊酒店業以外的公司參與就業發展日,如高端零售、人力資源等,認為是對旅院學生的服務態度、素質的肯定;至於活動的成效,她稱,不能只看數字,更多是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行業,了解就業市場。 根據2016/17旅院畢業生畢業後六個月的就業問卷調查,有84.2%成功就業,8.5%繼續升學,就業者中有74%投身旅遊酒店業,平均薪酬為14,100元。院長黃竹君對數字感到滿意,稱畢業生平均薪酬亦比全澳平均數略高,但認為不應以首份工作的薪酬斷定成功,學院更希望畢業生考慮工作內容、培訓機會、前景等多個因素。 旅遊專業應屆畢業生利同學表示,想藉著就業發展日尋找機會,有意從事酒店的工作,薪酬不是首要考慮,會先考慮實現個人價值、興趣的工作。 文化遺產專業應屆畢業生梁同學稱,找工作也是首先考慮興趣,其次是福利及前途;打算投身旅遊業的他表示,政府近年大力發展旅遊及文化遺產推廣,認為行業有一定前景。
「快遞、公安、檢察官」的電話詐騙三部曲仍然橫行本澳,不過為避免受害人查證或懷疑,騙徒又使出新手法,要求受害人到街頭隨處可見的當鋪(押店)直接匯款到指定銀行賬戶,不需要像以往過關到珠海銀行匯款,做案方式更加「快、狠、準」。近日就接連發生兩宗類似案件,兩名本澳事主合共損失超過13萬元。
一名本澳居民本月5 日由珠海拱北口岸出境來澳時,被拱北海關截查,發現箱內藏有四隻活龜(左圖),經華南野生動物園物種鑑定中心鑑定,證實為黃喉擬水龜,已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此外,本月16 日拱北海關亦查獲一名欲入境珠海的本澳女子,挾帶約400 克黃褐色鱗片狀物品(右圖),懷疑是穿山甲鱗片,目前正在鑑定中。(拱北海關圖片)
「2018 年澳門美食年」日前正式啟動,向世界展現澳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的魅力和創意,相信可為澳門帶來不少發展機遇,尤其是促進旅遊業可持續發展。過去有不少聲音討論澳門成為「美食之都」後,如何將美食發揚光大,雖然政府強調要將澳門獨特的美食文化傳承推廣,近月有關美食的推廣一直密羅緊鼓進行中,但談到傳承,是否又那麼容易呢? 澳門在去年10月31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新成員,成為中國第三個獲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城市。澳門將按序推行四年建設「美食之都」的工作計劃,讓城市以美食作為動力促進本地文化保育。其中「2018澳門美食年」是四年建設計劃其中的重要部分,重點工作包括舉辦澳門國際美食論壇、亞洲五十最佳餐廳頒獎禮,延伸出《論區行賞》美食路線進而推出深度美食遊路線等。 特區政府現階段提出的工作,不少都著墨推廣本地飲食文化,以今年作為美食年展開系列宣傳,推動旅遊業發展便是一例。事實上,美食旅遊逐漸成為新興的出遊模式,旅客以享受和體驗美食為主,近年不少澳門食肆因應旅遊業發展的勢頭,定位、價格均偏向遊客為主,逐漸脫離市民日常生活,居民參與度減少,或多或少亦會限制澳門美食的發展。同時,本澳美食坐落於各區街頭小巷,亦因旅遊業的發展,面臨人力資源緊張、租金高昂的局面,很大程度壓縮了中小企的發展空間,若不解決此問題,如何談得上「傳承」?近年已有不少特色老店因租金、後繼無人等因素而相繼結業,政府必須推出措施,協助保存維護傳統店鋪。 成都在數年前申報成為「美食之都」後,市政府投入很多精力和資金在打造「美食之都」上,每年亦有資金扶持老店,讓值得保留的特色美食商號可有經費傳承下去,澳門的美食與自身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或可借鑑成都「美食之都」打造過程,結合自身特色發展。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昨日公開表揚在去年8.23「天鴿」風災期間,參與工作的保安司轄下各部隊及部門全體人員。昨(24)日出版的《政府公報》,刊登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批示,讚揚轄下各部隊及部門人員上下一心、不顧安危、無懼險阻、緊守崗位和不辭勞苦,短時間內基本恢復本澳城市容貌和居民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