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1+4 」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以更好提升本澳的經濟韌性。隨著疫後本澳經濟復甦情況向好,特別是來澳旅客數量與博彩稅收逐步恢復,為當中「1 」所包含的綜合旅遊休閒業提供基礎,亦更有條件從「1 」去支持「4 」的發展,以加快整個「1+4 」發展布局。
五一黃金周澳門遊客勁升多倍,每天港珠澳關口都有大量的旅遊團客到澳旅遊,高峰時期每日有約50萬人次進入,實在是好消息。不少旅遊景點內商鋪表示,生意已恢復到疫情前六成左右。然而,在客流量上升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消費數值及留澳時長,留宿旅客的平均逗留時間只有2.4 日,比去年同期縮短0.9 日。
近日,環保局發佈了去年2022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報告指出,去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分別較前年2021年下降了3.6%及2.7%,棄置廢物少了固然是好事,但與其他大城市如上海、香港等相比,目前澳門的人均固廢量仍然處於偏高水平,而且,在垃圾的種類中,塑膠類垃圾棄置量自疫情以來曾連年下降,由2019年約12.8萬公噸(佔比23.5%)降至2021年的約8.5萬公噸(佔比18.9%),但去年卻又回升至約9.5萬公噸(佔比21.8%),眾所周知,近三年來政府已頒佈多項膠袋徵費、禁止發泡膠及不可降解塑膠餐具的減塑法令,塑膠棄置量卻在旅客稀少的2022年谷底反彈,原因值得深思。減塑法令雖然可以令塑膠用具使用成本上升及變得更容易降解回收,不過源頭減廢也是其初衷之一,尤其今年訪澳旅客已大幅回升,還需慎防減塑越減越多。
為優化完善北區東北大馬路一帶市民的出行環境,當局計劃興建東北大馬路空中走廊計劃。本人認同建設更多跨區步行系統網絡,令居民更多選擇步行出行,有助減輕繁忙時段交通壓力。
近日,習主席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內港一帶歷經多年,水浸依舊,遇到風力較大的颱風時更加成為大水患,不僅困擾內港中小微企營運商以至居民,更阻礙該區經濟發展。當局一直想方設法以解決該區水患為重事。現時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正分三期工程動工,預計2025至2026年完工,但眼看颱風季節即將來臨,當局須採取短暫、應急、有效的治水方案以防內港區一帶水浸的情況,以保障居民財產及人身安全,此外,配合內港的長遠整治計劃,提振內港經濟活力,盤活社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