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市政署分階段重整行人路,為免道路重覆開掘,經交通事務局協調,澳門電力公司於路環竹灣馬路部分路段一併維修照明系統,合併施工後預計可縮減約20 日工期。 配合上述工程,本月24 日(周四)至7 月17 日(周六),路環竹灣馬路實施交通訊號燈控制下之單一車道輪流通車措施,並暫停使用該處之輕型汽車泊車位。 巴士方面,受工程影響,由本月24日(周四)上午10 時起至7 月17 日(周六),「竹灣馬路-1 」站會暫停使用,乘客可選用「竹灣泳池-1 」站,同時,亦會暫停使用「竹灣馬路-2 」站, 乘客可使用往金像農場方向,距原站約180 米之臨時站,詳情可查閱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網頁及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網頁http://www.tcm.com.mo/。
農曆五月十八日(27 日星期日) 哪吒誕,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主辦「辛丑年恭賀哪吒太子寶誕」慶祝活動,因應疫情關係,一切從簡,只保留祈福法會、開印及醒獅出巡等項目,旨為減少人員聚集,達至神人抗疫,更好傳承與發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的「澳門哪吒信俗」。 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昨日下午假大三巴哪吒廟前舉行記者招待會公布慶祝活動詳情, 會長葉達,副會長李家寶,李耀光,理事長楊國雄等出席。葉達表示,值理會經綜合考慮,堅持在防疫措施做足情況下舉辦賀誕,冀疫情盡早結束,達至神人抗疫、水陸平安、社會融洽。27 日上午10 時於廟前開展「賀誕祈福法會」,設灑淨及祈福贊星轉運儀式並請醒獅酶出巡。系列活動獲文化局,澳門基金會,市政署及霍英東基金會等贊助。主要取消盆菜、神功戲等節目,希望公眾諒解。 冀保育澳門唯一圍村茨林圍葉達同時是茨林圍原居民關注組召集人,他表示,茨林圍是澳門唯一圍村,位於大三巴後面,即使現在破舊不堪,但仍吸引遊客、本澳及鄰近地區的考古科學生及教授前來尋幽探秘,入內感受澳門唯一的圍村生活,雖然古城牆已被周邊大廈侵蝕,但尚餘部分仍然是一份難得而珍貴的考古及旅遊資源,應盡力保育,結合茨林圍布局和城牆等遺跡統一整治,重塑圍村生活舊貌,引進創意文化產業,結合古城牆遺跡,打造成圍村特色旅遊景點,藉此達到保育古城牆遺跡、傳承歷史文化及延展大三巴世遺景點。 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昨午公布哪吒誕慶祝活動詳情。(值理會提供圖片)
行政公職局由昨(21)日起進一步簡化現有網上開戶步驟,並推出由父母或監護人為未成年子女網上開戶服務。居民可經「一戶通」辦理與未成年人相關的服務,例如透過「一戶通」內的「我的健康」,隨時隨地查閱個人醫療記錄、疫苗接種記錄,以及預約接種流感疫苗等,並進行健康管理。 特區政府推出的「一戶通」現時已提供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創業及營商、公證及登記等逾70項公共服務,行政公職局表示,用戶量亦穩步增長,現已達到19.3萬人。由即日起進一步簡化現有網上開戶的步驟,並推出由父母或監護人為未成年子女網上開戶服務。 在積極聆聽用戶和各界意見後,行政公職局對「一戶通」網上開戶流程作出簡化和優化。即日起,18歲或以上澳門居民的開戶,在下載「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後,無需再填寫姓名,只需驗證手機號碼和輸入申請人資料(身份證編號、性別、出生日期),再進行面容識別即完成開戶。18歲以下居民則須由父母或監護人協助開戶,驗證手機號碼後,分別輸入申請人和父/母/監護人的資料,並由父/母/監護人進行面容識別,便可成功開戶。 須先確認身份檔案已存有關係資料 進行上述步驟時,如系統提示「未能確認申請人與父母或監護人的關係,請檢查父母或監護人資料是否正確」,則需另行確認未成年人的澳門居民身份檔案內是否已存有未成年人與父親/母親/監護人的關係資料。身份證明局早前已推出網上核實親屬關係服務,有需要的父母可透過「一戶通」手機應用程式登入帳戶辦理申請。申請時只須輸入未成年子女的澳門特區居民身份證編號。成功提交申請後,申請人將於五個工作天內收到核實結果,如有需要,身份證明局會通知申請人提供補充文件,被核實的關係資料將會存入申請人及相關人士的澳門居民身份檔案內。 此外,身份證明局提示,如未成年人的親權發生變動,行使親權的一方須盡快通知身份證明局,聲明行使親權及提交相關證明文件,以便將資料存入當事人的居民身份檔案內。 與此同時,「一戶通」亦增設了「添加(+) 」和「切換」賬戶功能,方便父母或監護人管理未成年子女的賬戶。相關用戶可於賬戶介面內,添加未成年子女的賬戶及按需要進行不同賬戶切換。當子女年滿18歲或更改密碼時,有關管理未成年子女賬戶功能將自動解除。
多年來,特區政府及相關學者一直探討澳門在區域合作中之行業發展問題,身兼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及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的高勝文表示,如果要研究澳門在區域合作中適合發展甚麼行業,首先要了解澳門的經濟發展歷史、現狀和發展定位,才能精準發展適合之行業,促區域合作與經濟發展。 三次經濟轉型 產業從多元趨向單一 埋隱患高勝文表示,長久以來,澳門屬外向型經濟體,並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回顧澳門近代經濟史,經歷了三次經濟轉型,於晚清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原料加工業和專營制度產業,促成首次經濟轉型;此後,七、八十年代紡織製造業的興起及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開拓及發展了銀行、保險、房地產等高附加值服務業,這可視為第二次經濟轉型;20世紀末,澳門回歸後賭權開放,進入第三次經濟轉型。總的來說,三次經濟轉型,使產業從多元趨向單一,也為經濟發展埋下危機隱患。 第四次經濟轉型 為產業重新邁向多元提供了機遇 高勝文指出,隨着2003年《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署實施、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發佈,特區政府正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中央政策,逐步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多年來,特區政府為進一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並通過結合教育,大力發展會展、金融、中醫藥及文化創意等產業。由此,帶動澳門進入第四次經濟轉型,使澳門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為產業單一重新邁向多元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借鑒及參考成功經驗 高勝文續指,區域合作能進一步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他以教育領域為例,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就是一個成功的區域合作例子,解決了澳門因土地不足而阻礙教育發展的問題。可以說,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得到了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新校區的建成,揭開了「一國兩制」的新篇章,是澳門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重要里程碑;他又以發展非博彩元素這一問題為例,指現時澳門博彩格局基本定型且難以改變,但如果通過區域合作,參照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的模式,由中央授權澳門特區政府,在規定的期限內對橫琴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則可減少對現時澳門博彩格局的影響,只需在橫琴現有的非博彩元素上再加以發展,便可較易增加非博彩元素。 冀精準發展行業 促區域合作與經濟發展 高勝文認為,本澳經濟多元需適度,需認清自身的定位及發展方向,精準發展適合之行業,而不是甚麼也去做。對於澳門在區域合作中之行業發展問題,他建議澳門應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發揮「一國兩制」及其他獨特優勢,通過堅持一個目標、協調兩種制度、完善三大板塊、實施四大戰略、發展五大事業的發展策略,這對澳門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功能定位、融入及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等方面,均有重大意義! ( 澳促會提供圖片) 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高勝文
統計暨普查局昨(21)日公布4月飲食業及零售業景氣調查報告,據資料顯示,2021年4月營業額按年上升的受訪飲食商戶比例有74%,較3月減少9個百分點,當中日韓餐廳(62%)和西式餐廳(56%)的相應比例分別減少31個百分點及15個百分點。零售業營業額按年上升的受訪商戶比例(84%)與3月相若,所有受訪的皮具零售商和鐘錶珠寶零售商均表示營業額按年上升。反映營業額按年變動方向的業務表現指數方面,飲食業(79.6)及零售業(85.4)的業務表現指數均高於50,表示兩個行業在4 月的業務表現均優於去年同月。 對營業額的預期方面,有56%受訪飲食商戶預計5月的營業額按月上升,比例較4月增加36個百分點;中式酒樓飯店(70%)和日韓餐廳(46%)的相應比例顯著增加60個百分點及2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亦有50%的零售業受訪商戶預期5月營業額按月上升,比例較前一個月增加26個百分點;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零售商(50%)增加40個百分點,百貨商戶(58%)和超級市場(56%)各增加33個百分點。反映被訪商戶預期營業額按月變動方向的業務展望指數方面,飲食業(75.4)及零售業(68.3)的指數值均高於50,顯示兩個行業的受訪商戶預期5月的業務表現較4月理想。 「飲食業及零售業景氣調查」的受訪對象包括229個來自飲食業及161個零售業的樣本,分別約佔2019 年度相關行業收益的53.5% 及70.6%。「業務表現指數」及「業務展望指數」的數值均介乎0與100之間;當指數數值高於50,表示行業在該月的業務表現或對下月的業務展望較對照期理想,當指數低於50,則表示較為遜色。調查結果未作整體推算,只反映調查樣本商戶對景氣情況的估計。 飲食業及零售業受訪商戶預期5月的業務表現較4月理想。 (資料圖片)
市政署近日接連在本澳水塘或山澗等地發現外來物種,事件反映本澳棄養外來物種寵物蔚然成風,由於是外來物種,沒有本土天敵,一旦在野外落地生根,隨時造成生態大災難。 市政署早前於南灣人工湖及水塘捕撈三隻擬鱷龜,龜隻健康狀況均欠佳,存在營養不良、體表感染、龜甲腐爛變形等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於路環疊石塘山捕獲一隻美洲鬣蜥,健康狀況不良, 體格偏瘦, 有皮膚病、口腔潰瘍等健康問題; 前期亦於本澳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美洲牛蛙; 此外,近日青洲山有居民接連捕獲多隻懷疑逃脫的巴西龜。 飼養外來物種寵物的風氣近年來在社會十分流行,市民尤其喜歡飼養巴西龜、鱷龜、牛蛙等作寵物,這些動物都是外來物種。然而,部分市民因缺乏保育觀念,買回來當寵物後又棄養,不少人看到龜隻、蜥蝪等小時候的體型只一個拳頭左右,但飼養後才發現牠們快速成長,例如早前發現的美洲鬣蜥,成年後可以長達兩公尺; 又例如肉食性的鱷龜、擬鱷龜,攻擊性高,為了搶食物,會追咬同種或異種龜。當寵物變成猛獸,飼主自然感到害怕,從而造成棄養行為。 要知道的是,這些受歡迎的外來動物都是寵物中競爭能力較強、存活率高、抗病力強、成長速度快、對食物選擇較低的物種,因此這些寵物一旦被棄置於野外,在沒有天敵制衡之下,便會破壞原有生態環境平衡,危及原有物種的生存空間,所造成的生態衝擊比其他寵物更嚴重。 面對外來物種入侵,政府有責任正視問題,但寵物主人更加有責無旁貸。棄養動物為人不齒,除了影響生態外,亦嚴重損害動物權益。動物始終是一條生命,不論是貓狗還是蛇蟲鼠蟻,市民養竉物之前必須要做足功課,瞭解動物的生態習性和成長特性。尤其是兩棲、爬蟲類動物,長大後的體型、食量都與小時候有很大分別,故養之前確要停一停、諗一諗。
青洲山有居民接連捕獲數隻懷疑逃脫的巴西龜,青洲坊會近日在山上發現有多個開挖的水池用來飼養巴西龜。街坊總會理事長陳家良表示關注,指出青洲山為澳門保育重地,政府除了要加強保育青洲山外,社會亦有責任共同維護。又希望政府加快做好總體規劃,並於期間持續加強青洲山的保護工作,防止不可逆的生態破壞,又建議持續做好公民教育及法律宣傳,減少居民胡亂放生及棄置等破壞生態行為。 巴西龜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會爭奪本地原生物種的食物及棲息地。陳家良認為,有人將巴西龜放生在青洲山,並已有一段時間,顯示青洲山的保育工作做得不夠充足,亦顯示相關公民教育做得不足夠。 外來動物或未能適應澳門生態,最終放生變殺生,亦有可能因沒有天敵,最終破壞青洲山甚至整個澳門的生態。 他指出,青洲山作為澳門的「寶地」,除了有古樹跟稀有昆蟲外,亦有文物及愛國愛澳教育設施。惟現時青洲山因總體規劃未出台,導致保育工作一拖再拖,政府應持續做好保護工作,避免青洲山生態及建築出現不可逆的破壞,街坊又應該珍惜青洲山這個重要的資源,配合政府做好維護工作,並呼籲社會持續就青洲山保育規劃提出建議,讓總體規劃出台後,青洲山可以更貼近民意地快速開展保育工作。 放生需向當局申請 陳家良又表示,因傳統習俗關係,部分善信會放生動物進行祈福,惟不少居民仍不知道放生活動須向市政署進行申請,胡亂放生可觸犯法律。青洲山的放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要根本解決問題,政府必須透過加強公民教育宣傳,讓社會認識有關法例,以及保育的重要性,同時又應加強向社會推廣飼主責任,減少棄養的情況發生。 根據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被視作遺棄動物,可被罰款兩萬至十萬澳門元。
【本報記者梁啟迪】一名男子於日前向警方報案,指本月19日上午9時30分,他將重型電單車停泊於氹仔望德聖母灣大馬路,及後於下午2時返回上址取車,發現電單車憑空消失。經警方追查後拘捕一名男外僱,其聲稱因一時貪玩,將事主車輛駛至別處後,再步行回案發地點取回自己的電單車。 嫌犯為一名年約60歲的男外僱,姓蘇,報稱管理員。經警方翻查天眼系統,發現當日早上11時30分,該名外僱駕駛自己的重型電單車,路經事主的電單車旁,發現有車匙仍插在電單車上,隨即將事主的電單車駕駛至氹仔新城大馬路,在停泊後便離開。 經警方查閱嫌犯的電單車資料,發現其住所位於黑沙環海邊馬路某大廈,於上周六(19日)到上址將其截獲。他承認曾作出有關行為,聲稱只是一時貪玩,便將事主的電單車駕駛至其他地方,其後再步行回案發地點取回自己的車輛。警方以竊用車輛罪將嫌犯移送檢察院偵辦。
【本報記者梁啟迪】一名45歲婦人長期受丈夫精神虐待,甚至遭恐嚇淋通渠水,早年曾兩度尋死,最終在社工局職員協助下報警求助。嫌犯於日前被拘捕,他否認犯案,卻未能解釋購買四支通渠水的用途。司警相信他曾作出家暴行為,日前已將嫌犯移送檢察院偵辦。 嫌犯為一名65歲的本澳男子,姓周,報稱司機。案情指,二人早於年於內地締結婚姻,其後到澳門居住,並育有兩名現年十歲和12歲的女兒。該名丈夫長期因家中瑣碎事宜破口大罵並出言恐嚇,甚至有時會以肢體襲擊,事主曾經抵受不了長期精神和身體虐待,先後於2013年及2017年兩度尋死,需要政府精神科和社工局社工介入跟進。直至本年4月,丈夫用刀恐嚇事主,要其聽從他生活上的所有命令。由於事主深感害怕,為了離開丈夫生活,便於5 月1 日嘗試到內地尋找工作,豈料在丈夫追問下和盤托出,當晚事主再度受到襲擊,多次被推到門上及沒收回鄉證。 經此一役,事主本來已忍無可忍報警處理,惟警員上門時,事主因害怕而聲稱只是夫妻口角,無需警方介入。 事情至5月上旬,丈夫購買了多支通渠水回家,並在兩名女兒面前將通渠水貼近事主面部,大喊「如果你夠膽離開我返去內地,就會用通渠水淋你。」事主其後將有關事情告訴社工局社工,經勸喻下於上周五(18日) 到司警局報案。報案同日,警方於北區尋獲該名丈夫,他否認作案,但警方在其家中搜獲四支通渠水和一把菜刀,相信他曾作出家暴行為,日前已將嫌犯移送檢察院偵辦。 司警發言人鍾錦良發布一宗家暴案件。(梁啟迪攝)
教育暨青年發展局擬推出「預防校園欺凌手冊」,適用對象由高小至初中,包括設有教書用書,工作紙及音頻教學等內容。身兼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委員的婦聯副理事長呂綺穎樂見當局推出實務手冊,有助教育工作者推動預防校園欺凌工作,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期望當局持續完善反校園欺凌措施,透過親職教育,協助學生正向價值觀等方法,讓學生在快樂和安全的校園環境下成長,共建美好家園。 根據教青局資料顯示,本學年至今共接獲七宗有關校園欺凌案件,呂綺穎認為,校園欺凌會對學生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影響,相關案件「一宗都嫌多」。學生容易把欺凌和一般的玩耍打鬧行為混為一談,同時欺凌行為不一定發生在校園內,校園外或在網絡世界也可以是欺凌場所,隱敝性更高。她提到,婦聯亦長期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屬下心理治療中心持續入校舉辦預防校園欺凌講座,藉此提高教師、家長及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校園欺凌行為的關注,及早發現問題並介入處理,建立良好的校園學習環境。 從源頭預防欺凌行為呂綺穎認為, 學校是兒青在家庭以外另一個最重要成長地方,在學習階段發生校園欺凌,無論對欺凌者或被欺凌者身心成長都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造成難以補的心理陰霾,有必要從源頭預防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對此,她提出三項建議:一、持續完善預防校園欺凌手冊。研究加入家長應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內容,協助家長建立正確的管教技巧,以及提升對子女遇上校園欺凌問題時的觸覺及早發現尋求適切的協助;二、提升從事學校工作的人員之辨識能力,包括提供面對不同年齡段的欺凌辨識情景培訓,以及加強老師對校園欺凌教材使用掌握的培訓工作;三、建立學生正向價值觀,建議擴大「社區安全青年領袖計劃」及「滅罪小先鋒種子計劃」等計劃的功能,又或研究參考香港校園「和諧大使」計劃,培訓學生與人相處及處理衝突的技巧,培養校園關愛文化,透過同儕間正面學習與影響,營造「零欺凌」校園環境。 (婦聯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