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任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昨日(20日)上午到氹仔奧林匹克運動場參觀各項體育設施,與正進行訓練的田徑運動員對話,賀一誠對運動員優異成績感到驚喜,又承諾若能當選將會積極推動全民運動。 賀一誠到訪奧林匹克運動場後接連參觀足球場、籃球場、田徑場及游泳館等設施,更表示真草足球場保養良好。在到訪田徑場時,正好有澳門田徑運動員練習中,賀一誠亦關心運動員的發展及成績,期間賀一誠向運動員了解期賽事成績,並對其優異的表現感到驚喜。 賀一誠其後接受傳媒訪問表示,不少界別都反映本澳缺乏體育場地,而自己參選政綱亦非常關心本地體育發展。他認為未來推動體育應是「不求名次」,能為澳門爭光當然令人興奮;但不應只著眼年輕人,更重要是長者可鍛煉身體,知道不少長者都會有晨運等運動的習慣,直言「呢度(體育)投資大咗,山頂投資就會細」,希望鼓勵長者積極參與運動。有記者問到本澳部分公共體育設施老化的問題,賀一誠表示,設施老化代表有關場地高使用率,而場地維修及更新的工作,政府一直都有進行。 世盃棄賽 賀一誠:人命難以賠償早前澳門足球總會以安全理由放棄參加斯里蘭卡的世界盃外圍賽,賀一誠表示,今次事件在社會引起廣泛回響,聲音亦兩極,但人命難以賠償,雖然對運動員有打擊,但兩者確實難以取得平衡。建議足總汲取今次經驗,日後增強與運動員的溝通,並引入更多好的球隊來澳比賽。
人才發展委員會與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澳門青年實習計劃」,組織澳門青年前往大灣區城市的企業實習,加深了解內地經濟及社會發展情況。23名實習生於7月6日至8月15日分別前往中山和珠海進行實習,這次實習崗位範疇包括: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城建交通、航空維修、供電能源、會計金融及電子商務等。 本澳大學生中心日前舉行這次實習計劃總結會議,實習人員就此行發表個人意見及交流心得。現正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生物醫學工程的黃同學表示非常珍惜這次實習機會,能嘗試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讓他對國家的食品安全檢測系統有所了解;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的曹同學和倫敦帝國學院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梁同學則參與疾病防控方面的實習,她們認為,不論在知識技能學習方面,或是在與導師及同事建立友誼方面,均感到獲益良多。另外,在英國雪菲爾大學修讀機電一體化工程的戴同學表示,他實習崗位是有軌鐵路的車輛維修;還有在華僑大學修讀法律的陳同學實習的崗位為電子商務方面。他表示大灣區有很多職業發展空間可供探索。
經濟局及勞工事務局合辦大灣區創業就業參觀交流活動,組織澳門青年一行60人參訪珠海、廣州及深圳三市名優企業及青創基地,與不同行業的企業代表互動交流,以了解當地營商環境及開拓就業發展空間。 參觀交流活動於本月15至17日舉行,是次活動為「青年灣區創業創新計劃」開展的交流項目之一,目的是讓本澳青年實地瞭解內地經濟及社會發展情況,認識上述灣區城市的就業創業環境,拓展青年人的就業創業發展空間及拓闊視野,提升青年人的競爭力,以協助有意願到灣區發展的青年做好準備。 活動中澳門青年踴躍與企業代表交流互動,積極探索創業就業的途徑,以尋求更多商業聯繫及工作機會。更有參與活動的青年表示,是次活動不但拓闊了視野,還瞭解到灣區不同行業的業務知識及發展前景,亦加深認識內地企業管理模式及創業環境,對將來到灣區就業創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莫大幫助。
都市更新委員會昨(20)日舉行全體會議,委員會主席、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會後表示,「都更會」委員通過《都市更新研究顧問服務》初期報告內容;待行政長官通過報告後,政府將著手籌備「都更」的公眾諮詢文本,公開諮詢一般為期45 天或60 天,按現時進度,現屆政府任期內未能開展「都更」公開諮詢,但他強調,「都更」進程不會因政府換屆而停頓。
繼「第四條對澳門供水管道工程」通過粵澳政府整體驗收後,珠海當局前(19)日已開閘沖洗管道裡的殘餘垃圾。珠海水控集團表示,昨(20)日完成第四管道的沖洗工作任務後,準備啟動對澳正式供水。 珠海水控集團工程管理部項目負責人表示,第四管道啟用後,對澳供水由原來的「三管單向供水」升級為「雙回路供水」,使澳門原水供水系統形成環狀,解決供水系統結構不均衡問題,未來珠海對澳門供水量將達到每天70萬立方米,滿足路氹地區急劇增加的用水量需求。 第四管道設計日供水規模為20萬立方米。管道全長約15.03公里,起點位於新建的廣昌泵站,終點位於澳門路氹的西堤馬路接駁點。西江原水經廣昌泵站加壓提升後,經2.5公里的管道、明渠輸送到洪灣泵站的前池,然後再通過洪灣泵站新擴建的泵站機組二次加壓,從橫琴向澳門路氹方向輸送到澳門的水廠。
澳門理工學院2019/2020學年開學典禮於昨(20日)下午在理工學院體育館隆重舉行。開學禮繼續弘揚愛國愛澳傳統,升國旗和奏唱國歌。理工學院今年共有1,000名來自本澳、大灣區、葡語系國家及海內外的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新生;500多名優秀學生獲頒發獎學金。社會賢達、獎學金機構、海內外大學代表及理工師生員工2,000 多人見證全體新生宣誓加入理工大家庭。 澳門理工學院院長嚴肇基教授主持本年度開學典禮,嚴肇基致辭表示,澳門理工學院踐行「愛國愛澳,紥根澳門,服務社會,面向世界」的辦學理念,培養了大批具有專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嚴肇基指出,理工學院注重培養學生全人發展和創造性思維,勉勵學生傳承「理工人」的樂觀、堅強、團結精神,積極擴展視野、關心社會、儲備知識,為創造精彩人生而努力攀登。 嚴肇基寄語新生,當今國家和澳門正處於重要發展時期,「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賦予澳門和青年學生新時代的使命,大家應該珍惜並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希望同學堅持獨立思考、慎思明辨,提升自主探索能力,以創新精神引領社會和時代進步,為國家和澳門的發展作出貢獻,發光發亮。
由澳門順德工商業聯會主辦的「世界美食之都(中國)薈聚濠江2019 」系列活動,昨(20)日於萬豪軒酒家舉行記者招待會。主辦方介紹,活動將於下(9)月21 至23 日期間進行,24 日將於萬豪軒酒家設有慈善晚宴,餐券售價每位澳門幣2,000 元,活動收益將全數捐贈。 大會總監葉紹文指出,今年慈善晚宴收益將全數撥捐澳門慈善團體,如順利可籌得120萬澳門元。葉紹文亦表示,參與活動的地區包括成都、順德及澳門,盼活動結合三地美食文化互動,藉美食文化一同交流,並以美食總饍宴為主旨,互相影響,讓本澳廣大市民及旅客進一步了解澳門美食之都,推動澳門旅遊形象產生正面作用。 被問及廚師人才培訓問題,澳門烹飪協會代表陳植強指出,年輕人入行困難,因為廚師屬服務性行為,但當經歷一些困難的工作,說不定對未來有幫助。他指出,澳門勞動人口不多,入行廚師的年輕人比較少,廚師行業也在不斷培訓新人,希望更多年輕人入行。 「薈聚濠江2019 」舉行期間,有20多間食店將於午市及晚市時段設美食分享活動,市民及旅客可免費入場品嚐佳餚。
市政署持續推廣本澳食安標準,推動社會各界關注本澳食安標準的執行與應用,協助公眾從更客觀、科學的角度理解食品安全,將分別於下(9)月6日(星期五)及25日(星期三)下午3時在祐漢小販大樓一樓市政署食品安全廳多功能室舉辦兩場「齊來認識本澳食安標準」講座,內容包括認識本澳食安標準、食安標準與我們的生活關係等,藉此教導公眾從科學及理性角度認識食安標準及食品添加劑,增加對食安事件的判斷力,避免誤信謠言,釋除基礎疑慮。講座內容大約一小時,歡迎公眾踴躍報名參加。 市政署自《食品安全法》生效以來,一直有序地制定本澳食品安全標準,至今已完成制定11項食安標準並更新了其中一項,當中涵蓋食品添加劑、食品中禁用物質、食品殘留物、食品污染物及毒素、微生物及食品營養成分等多項標準。今年更以「認識本澳食安標準」為宣教目標,提升業界自律守法和協助市民增加對食安標準的認知。 第一場講座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本月30日,第二場報名日期由9月1日至20日,有興趣市民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8296 9857或8296 9855報名參加,完成講座的市民將獲食安紀念品一份。 由於座位有限,額滿即止。 鑑於食品安全標準直接牽涉食品業界的日常生產與經營,市政署一直有為本澳各類型的食品業界舉辦食安標準座談會,以及以走訪上門提供宣教,務求讓本澳不同規模的食品生產經營者也能了解食安標準的重要性。
一名社屋租戶,因讓其兒子來澳定居後一直在其社屋單位同住,違反租賃合同內《未載明人士逗留於承租單位內》,租戶雖解釋因長期患病需人照顧而讓兒子入住,但因未有提供患病證明,而被房屋局解除租約,租戶不服,向行政法院提起司法上訴被判敗訴後,再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合議庭指房屋局未盡調查義務,裁定上訴成立,撤銷解除社屋租賃合同的決定。
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佔澳門總人口10.5%,長者人口超過七萬人,政府預計到2036年,澳門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比例將達到20%,換言之,屆時即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安老問題再引起關注。第五任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連日落區會見各界人士收集市民意見及闡釋其政綱,在與社會人士會晤時,對安老事務著墨不少,強調過去長者為澳門發展作出貢獻,照顧長者是社會責任,強調養老責任一定要本地承擔。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為社會帶來的挑戰,特區政府於2016年4月公布《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強調長者「家庭照顧,原區安老」。「家庭照顧,原區安老」是一種社會承擔養老責任模式,目的是要讓長者在獲得社區照顧服務的情況下,留在原來社區或居所生活,減低或延遲遷進安老院終老的機會。在澳門人口日趨老齡化的現實環境中,雖然特區政府近年不斷增建安老院舍床位,但對於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社會須關注長者長期照護問題,以同等心去關愛長者,幫助長者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安老。 原區安老,長者與家人共同生活,能讓他們生活更充實,親情對長者極為重要,考慮到現時有大量雙職家庭每日為生活奔波,有條件的情況下都希望原區安老,但若然是長期病患者、單親需要照顧,當局需要構建軟、硬件配合,為未來老齡化社會作準備。 原區安老也可分流社區上非緊急入住安老院舍及減輕輪侯院舍壓力,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社區醫療及家居護養服務作支援,社區醫療及家居護養服務收費比院舍廉宜,能分擔家庭照顧病弱長者壓力,另一方面,家居護養服務能讓子女外出工作的同時,亦安心在家有人協助照顧長者,一盡孝愛本分,落實「家庭照顧,原區安老」是本澳安老政策重中之重。 政府一直提倡「原居安老」理念, 「家庭照顧,社區安老」是未來長者政策重要一環,政府應考慮加大資助社區醫護及家居護養服務,研究政策鼓勵及支援家屬照顧長者,同時在社區發掘及培訓義工,幫助有能力自理長者留在社區生活,讓長者活得健康、開心、有尊嚴,達至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