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昨日公布「澳門居民健康調查2016 」,顯示約60%居民認為自己健康一般,並以頸、腰疾病(25.8 %)為最多;此外,本澳肥胖或超重的居民比例佔30%,較十年前輕微上升;高血壓患病率則下跌三個百分點至 25.5%;吸煙率下降 六個百分點至 16.6%。
一名年輕內地男子,前一秒還在路氹城一夜場內暢飲作樂,下一秒頭部已遭人連環「爆樽」,右腹肝臟更被破酒樽插爆,全身浴血,奄奄一息。據悉,只因傷者當時摟抱一名初相識女子的腰部,隨即就受到殘酷至極的襲擊。 這是一宗發生在本周日晚的涉嫌嚴重傷人案件,男事主幸被搶救及時,撿回一命;五名疑犯傷人後作鳥獸散,司警趕至時只拘捕一人,另一人翌日往警局報失證件時被捕,司警現追緝其餘三人歸案。至於案件是否另有內情,傷者與案中女子是甚麼關係,為何飲大兩杯攬女就幾乎被人活生生打死?諸多疑點,有待司警追查。
《特區政府公報》今日將刊登重開新一輪社屋申請批示,而隨著《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昨日在立法會全體會議上獲得全票一般性表決通過,未來社屋申請將轉為恆常性,今次的社屋申請或是恆常性申請前的最後一次。雖然恆常性申請能夠符合民眾需求,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認為是向前行一大步,但也承認會產生新的問題,未來申請恆常性後,社屋輪候隊伍將會「成日有調整」,又指沒有辦法用一個法例解決所有問題,只能盡力而為。
昨日立法會一般性表決通過《聘用殘疾人士的稅務優惠》法案。法案建議,減免聘用殘疾人士僱主的所得補充稅或職業稅稅款,每聘用一名殘疾僱員,僱主可獲5,000澳門元的稅務扣減。有關僱員需持有社工局發出的「殘疾評估登記證」,以及按月累計至少工作128小時,若聘用期間不足一年,則以聘用月數按比例扣減。 列席會議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引介表示,法案旨在落實「維護就業權益」政策,透過稅務優惠,推動僱主聘用殘疾人士,為殘疾人士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據社工局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持有有效「殘疾評估登記證」人士約11,500人,如果有關人士全部受聘於需要繳稅的僱主,特區政府將會少收約5,750萬元的稅款。梁維特指,實際少收稅款金額將會遠少於此數,要待措施實行後,才能有較為準確的估算。 梁維特稱,法案建議的每月至少128小時工時,是參考不同法律訂定,包括低收入工作補貼,而扣減稅務金額,是按照現行可課稅收益72,000元,結合所得補充稅及職業稅平均稅率7% 計算。
在立法會昨日的全體會議上,李靜儀(左)、吳國昌(中)、蘇嘉豪(右)等三位議員分別提出四份辯論動議,全數獲得通過。 李靜儀認為,巴士收費調升方案不能只強調減輕部門預算,而必須考量對民生與公交優先政策的影響。她指,巴士費用補貼是扶助基層市民的重要政策體現,現今政府財政資源尚算充裕,有能力在涉及居民出行等重大民生政策上作出支持,而不是以減輕部門開支為由向小市民開刀。 另外,吳國昌提出,「天鴿」風災後特區政府需具體交代官員問責,並且公開落實改進防災救災措施。蘇嘉豪議員則提出兩條辯論動議,包括「政府應徹底改革氣象局颱風預警及內部管理機制」,以及「政府應停止目前對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的修復和改善計劃,並立即全面規劃關閘口岸及其區域交通樞紐」,四份動議全數獲得通過。(關栢晧攝)
駕駛時電話突然間響起,就一定唔好接啦!此外,在油站時同樣是不能使用手機。 治安警察局昨日聯同消防局到各區加油站,進行交通安全推廣,提醒市民駕駛時切勿使用手機,以及在油站範圍內都不要使用手機及電子產品。治安警透露,今年首十個月,檢控駕車時用手機個案比去年同期上升30%。
司警偵破一宗禁錮傷人案,拘捕一名內地男子。案發在今年6月中,一名內地女子到山頂醫院求診,被在場醫護人員發現傷勢嚴重,揭發其曾因感情及金錢問題,被內地男友禁錮在新口岸區一個單位內毆打,案件其後轉交警方調查跟進。司警調查後鎖定涉案人身份,惟其事發後已逃回內地。嫌犯前日經關閘口岸入境時被警方拘捕,昨日上午司警以「嚴重傷害身體完整性」、「不當扣留證件」、「嚴重脅迫」、「禁錮」及「禁用武器罪」,將其移送檢察院處理。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稱,受害人為一名38歲內地女子,嫌犯為一名53歲姓朱內地男子,二人為情侶關係。朱某供稱,今年6月9日與女友來澳賭博,期間入住以其名義租住位於新口岸區一間非法旅館。至6月15日,兩人因感情及金錢問題發生爭吵。嫌犯承認期間曾將女友禁錮在非法旅館內,沒收對方證件不讓她離開,其後用煙頭燙傷女友右臂,又用遙控器、杯等物品襲擊女子,致女子身上多處受傷,包括頭部腫傷、鼻骨骨折,更用刀威嚇女友不要報警。 最終,遍體鱗傷的事主在嫌犯離開八小時後,才敢自行到山頂醫院求醫。
文化遺產委員會昨(7)日舉行平常全體會議,由文化局局長、文化遺產委員會代主席梁曉鳴主持,議題包括不動產文化遺產巡查監測機制、大三巴銅像及大炮台牆體之保存狀況和修復計劃。 會議上, 文化局宣布設立「文化遺產全民通報站」,市民可透過「澳門文化遺產網」、專屬電郵賬戶、熱線電話、Facebook 或微信賬號等渠道,將文物建築狀況及時通報給文化局。文化局接獲通報後,將會跟進並於網上公布跟進情況。
政府重開已停頓六年的社屋申請,但與解決居民房屋問題,仍有一段很長距離,「社屋為主、經屋為輔」的公共房屋政策,在過去一段時間,都是社會關注及熱議問題,孰優孰劣,莫衷一是,但一直以來,經濟房屋供應量高於社會房屋,與「社屋為主、經屋為輔」政策明顯有矛盾,政府早前公布的《公屋需求研究報告》亦顯示,未來十年澳門的經屋需求遠大於社屋。「社屋為主,經屋為輔」房屋政策,是否切合澳門目前社會發展需求,是近期社會熱烈討論議題。 新一輪社屋申請,政府已宣布放寬申請家團收入和資產上限,意見認為近年本澳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但同時租金亦不斷上調,放寬社屋申請人收入及資產上限,能切實幫助到一些經濟收入比較低的居民,協助有實際需要家團解決居住問題。 但關注公共房屋問題民間團體指出,現時社屋受益人百分之六十為長者,放寬社屋申請家團收入和資產上限有助於退休人士及長者解決居住需求,但對於一些經濟能力相對較強的家團而言,無法符合申請社屋准入門檻依舊大有人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家團不希望長期住在社屋,在經濟條件改善後,希望改善居住環境,對房屋有更高要求,但澳門樓價持續高企,脫離一般居民負擔水平,要置業改善居住環境,寄望經屋。因此,一直以來,經濟房屋申請數量都高於社會房屋幾倍。 政府資料顯示,一直以來,經屋供應數量都高於社屋,2005 年時,澳門有經屋單位24,000 多個,社屋單位只有6,000 多個,到2015 年,經屋單位32,000 多個,社屋單位只有13,000 多個,公共房屋供應,都是經屋為主,當局雖一再強調公屋政策是「社屋為主,經屋為輔」,但社屋供應數目及重視程度,都不如經屋。政府早前公布的《公屋需求研究報告》亦顯示,未來十年澳門的經屋需求遠大於社屋。「社屋為主,經屋為輔」房屋政策,是否切合澳門目前社會發展需求,各有關方面都需要思考。 房屋是民生一大議題,社會意見大多認為政府在「社屋為主, 經屋為輔」房屋政策外,積極探討新類型公屋計劃,依據不同群體如青年人或長者的需要,開展針對性房屋計劃,解決居民「住屋難」問題。
澳門海關首次發現有均化或再造煙草香煙在本澳市場銷售。海關早前接到市民舉報,懷疑一間店鋪販賣走私香煙。海關展開調查及部署,前(6)日採取行動,在中區的涉事店鋪內檢獲3,600支均化或再造煙草,屬未完稅及沒有警告標語之懷疑走私香煙及煙草製成品。 海關稱,據了解,該批煙草製品是涉案人以人民幣4,000多元從內地購入攜帶入境,並於其店鋪內出售,主要對象為本澳居民。 行動中,一名店鋪負責人涉嫌違反《對外貿易法》被帶返海關調查,因涉案人同時涉嫌違反《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由衛生局作出檢控。 再造煙草是指利用捲煙加工過程中廢棄的煙梗、煙末和碎煙片等物質製成片狀或絲狀的再生產品,不僅可降低捲煙成本,而且可以改善捲煙內在品質,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捲煙的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按人們的意願或要求得到調整和改善,減少煙草有害成分。 內地研究此技術已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