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執政黨大選失利

反對黨領袖費亞拉有望當總理?

捷克大選結果9日揭曉,「人民民主黨」(ODS)等三個反對黨組成的中間偏右反對聯盟「一起」驚險擊敗億萬富翁總理巴比斯領導的執政黨「不滿公民行動」(ANO)。「人民民主黨」黨魁費亞拉有望成為下任總理。不過,新政府能否順利成立仍有變數,總統澤曼的動向是關鍵。 捷克8、9日舉行四年一度的眾議院選舉,根據捷克統計局9日晚公布的選舉結果,本次選舉的投票率為65.43%,由右翼「人民民主黨」(ODS)、中間偏右「傳統、責任與繁榮黨」(TOP 09)及中間派「基督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ts)組成的中間偏右聯盟「一起」得票率為27.78%,驚險勝過現任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領導的「不滿公民行動」(ANO)27.12%。 排名第三的是海盜黨和「市長與獨立人士」黨(STAN)組成的自由派「海盜和市長」(Pirati a Starostove)聯盟,得票率15.6%。 不論「一起」或「海盜和市長」,都是為了拉下巴比斯才成立的新聯盟,因此不可能與巴比斯聯合執政。而「一起」和「海盜和市長」結盟,可望在200席眾議院合計贏得過半的108席。雙方已於9日簽署聯合組閣的意向備忘錄,並將提請總統澤曼授權「人民民主黨」黨魁費亞拉(Petr)組閣,因此57歲的費亞拉有望取代巴比斯,成為捷克的下一任總理。 費亞拉在競選總部高舉勝利手勢,接受支持者歡呼。他說,這是誠實和以價值為導向的政治勝利,「改變已經來到,我們就是改變」,並承諾將實施完全不一樣的政策。據外媒報道,費亞拉出身捷克第二大城布爾諾(Brno),曾任大學政治學教授及校長,2012 年至2013 年曾任教育部長。 巴比斯承認敗選 巴比斯承認主要是在布拉格輸掉競選,「我必須承認我們的失敗」,「只差一點,這就是人生」,並向費亞拉表達祝賀。但他強調,其他黨靠組成聯盟才勝選,如果只算一個黨,他的黨「不滿公民行動」其實贏了。 現年67 歲的巴比斯於選戰期間飽受批評,包括防疫不當、發放福利導致國家負債快速攀升,以及以公謀私的指責等,但巴比斯否認所有指控。此外,「國際調查記者聯盟」3 日發布的一份名為「潘多拉文件」的報告也為選舉帶來不確定因素。該報告稱,多國政商界要人利用離岸公司隱匿資產或購買房產,其中提及2009年身為企業家的巴比斯向海外公司注入2,200萬美元,在法國買下一座莊園。巴比斯則回應稱,這筆交易沒有違法,而且發生在12 年前,並不在其執政期間。 巴比斯見總統圖續掌權 不過,費亞拉能否出任總理仍有變數,因為巴比斯還得到總統澤曼力挺。根據捷克憲法,總統有權決定委託誰來組織新政府,而澤曼是巴比斯的盟友,他選前曾表明,自己只會在選後任命一個政黨的領袖,而非一個聯盟,暗示會讓巴比斯優先籌組新政府,這也是反對陣營最擔心的狀況。 法新社指,澤曼會於當地時間10日早上以非正式會議形式會見巴比斯,較為正式的會見則安排在13 日進行。如果他真委託巴比斯領導新政府,捷克政壇將陷入難解的僵局。巴比斯承認敗選時亦說:「我們就看看總統怎麼說。」

11/10/2021
22387

奧地利總理陷貪腐醜聞宣布辭職

提名外長接任

身陷貪污醜聞的奧地利總理庫爾茨由於捲入腐敗醜聞被當局調查,於當地時間9日晚間宣布辭職,並提名現任外長雪倫貝格接任總理職務。 據新華社報道,庫爾茨在記者會上發表聲明說,由於他目前受到司法指控,雖然他堅稱指控不實,但為維持執政聯盟和避免奧地利出現數月的混亂和僵局,他決定辭去總理職務。庫爾茨續指,他辭去總理一職後,將繼續擔任人民黨主席,並將出任人民黨議會黨團領袖,繼續活躍在政治前線。這是庫爾茨第二次在任期屆滿前辭任總理,但外界認為若被判無罪他將很快重回政壇,擔任重要職位。 庫爾茨近期受到一系列腐敗指控。本月6日,奧地利檢察機關對總理府進行了突擊搜查。 奧經濟與腐敗檢察官辦公室說,庫爾茨「因涉嫌背信、腐敗和賄賂接受調查」。綠黨隨後表示,庫爾茨已不具備履職能力,要求人民黨提名其他人接任總理一職。今年5月,庫爾茨曾因涉嫌向調查一宗醜聞的議會委員會提供虛假陳述,受到經濟與腐敗檢察官辦公室調查。 庫爾茨現年35歲,2013年成為奧地利外長,2017年5月當選人民黨主席,並於同年底出任奧地利總理,成為全球最年輕的政府首腦之一。2019年因極右盟友自由黨的「伊維薩門」醜聞,庫爾茨被迫下台,但人民黨同年在全國大選中取得勝利,讓庫爾茨再度執政。 庫爾茨否認有不當行為,但希望以辭職來防止混亂。(美聯社圖片)

11/10/2021
17815

作品關切難民命運

坦桑尼亞小說家奪諾貝爾文學獎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7日揭曉,由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爾納()獲獎。這一結果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因為這位作家不是此前媒體熱議的任何一位作家。負責評選的瑞典學院讚揚古爾納的作品,「毫不妥協並富有同情心地探索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奧爾松,亦指古爾納是世上最傑出的後殖民作家之一。 現年72 歲的古爾納,在印度洋的桑給巴爾島出生、長大,但在1960 年代末以難民身份來到英國。1963 年12 月,桑給巴爾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後,經歷了一場革命,阿拉伯裔公民遭到壓迫和迫害,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有數百至之多。古爾納作為受害的少數民族,在完成學業後被迫離家,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共和國。那一年, 古爾納僅18 歲。直到1984 年,他才有機會回到桑給巴爾島,探望臨終的父親。 古爾納定居英國後, 直到最近退休之前,一直是英國坎特伯雷肯特大學英語大學英語和後殖民文學教授。他著有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身為難民所帶來的分裂感貫穿作品當中。 古爾納鮮活而生動地描述了非洲被殖民時期的歷史,當中對孤兒、非洲婦女等描述,令人潸然淚下。 寫作靈感源自流亡歲月 古爾納在21歲時開始寫作,儘管非洲的斯瓦希里語是他的母語,但英語卻是他的文學工具。 古爾納曾說過,在桑給巴爾,他幾乎沒有機會接觸斯瓦希里語的文學作品,嚴格來說,他最早期的創作也不算是文學作品。阿拉伯詩歌與波斯詩歌是他早期的重要文學源泉,尤其是《一千零一夜》,《古蘭經》也是他的文學養分,而他的作品也受到英國文豪莎士比亞與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的影響。 古爾納的作品來自他那段流亡歲月, 但顛覆傳統, 突出原住民的視角。上海澎湃新聞引述上海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盧敏介紹, 古爾納的前三部小說《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1987),《朝聖者之路》(Way,1988)和《多蒂》(Dottie,1990)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非洲人在英國的經歷,受到的排斥,和他們努力尋找自身身份認同。 第四部小說《天堂》(Paradise,1994)、也是古爾納最知名的作品,以東非殖民地時期為背景,講述少年玉素甫(Yusuf)被父親賣給「叔叔」阿齊茲(Aziz)抵債後充滿曲折和傷痛的成長和愛情故事,小說呈現了豐富的斯瓦希里文化以及穆斯林文化,入圍了布克獎和惠特布萊德獎。此後,古爾納更憑著小說《沙漠》及《海邊》入圍了布克獎及《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08/10/2021
26403

「不對稱有機催化」先驅

德美學者獲諾貝爾化學獎

作為2021年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的最後一項,被稱作「理綜獎」的諾貝爾化學獎6日下午揭曉,由德國化學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有機化學家麥克米倫((David W.C.MacMillan)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對於「不對稱有機催化」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有機催化是一種高精確度的工具,可用於分子建構,對藥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也有助於讓化學相關產業更環保,為人類帶來頗多裨益。 諾貝爾官網指出, 分子構建是一項充滿挑戰又極具藝術創造性的工作。許多科學與工業領域都倚賴化學家建構分子的能力,例如研發新材料、新電池、新藥物。建構分子則依賴於催化劑,它們能控制化學反應的速率,且本身不會成為最終反應產物,例如催化劑可以將汽車廢氣中的有毒物質轉化成無害分子,人體內含有數以千計的酶(又稱酵素),可以分解出生命所需的分子。 過去研究人員一直以為只有兩種催化劑——金屬和酶。而李斯特和麥克米倫則在2000年各自獨立地開發了第三種催化劑,它被稱為「不對稱有機催化」,是建立在小的有機分子上。 有機催化劑是一個由碳原子組成的穩定架構,更活躍的化學基團可以附著在上面,包括常見的元素如氧、氮、硫、磷等,因此這類催化劑較不傷害環境,成本也較低。 「不對稱催化」令藥物更安全 而有機催化劑之所以能夠廣泛運用,關鍵就在於它們具有「不對稱催化」的能力。分子建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分子形成的情況,就像我們的左手與右手,互為鏡像。許多藥物分子的兩個鏡像,其中一個是活躍的,而另一個有時會產生不良影響。例如1960年代作為抗妊娠藥物被大力推廣的沙利度胺,分子的一個鏡像具有抑制妊娠反應活性,而另一個卻對胎兒有致畸性,結果導致數千個發育中的胚胎嬰兒嚴重畸形。而「不對稱催化」可以幫助化學家選擇需要的其中一種。 雖然2000年才問世,但有機催化的發展突飛猛進,李斯特與麥克米蘭至今仍是這個領域的領導者,顯示有機催化能夠驅動多種化學反應,供各行各業——從治療疾病的新藥到新型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人員運用,因此造福於全人類。 「理綜獎」回歸傳統化學 資料顯示,李斯特與麥克米蘭現年都是53歲,其中李斯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目前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所長,麥克米蘭則出生於英國,目前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兩人將獲頒金質獎章、證書,並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920 萬澳門元)獎金。 諾貝爾化學獎一度被認為是「理綜獎」,獎勵過很多傳統化學家,也獎勵了不少與化學交叉的工作。此次獎勵「不對稱有機催化」,則被認為是回歸到傳統化學。

07/10/2021
20698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