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當地時間26日拉開帷幕,執政16年的總理默克爾不再尋求連任後將告別政壇,令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正式踏入「後默克爾時代」。選前最新民調顯示,中間偏左的社民黨(SPD)和默克爾所屬的保守派執政聯盟「基民盟/基社盟」(CDU/CSU,簡稱聯盟黨)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但都無法取得多數議席,預料「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還是由不同政黨結盟聯合執政。 本屆大選投票從26日早上8時開始,至當晚6時結束,近6,000萬德國人有資格投票,他們獲發的選票由第一票和第二票兩部分組成——第一票,選民投給所在選區候選人,得票最多者將以「直選議員」身份獲得議席;第二票,選民投給參與選舉的政黨,各政黨第二票的全國得票率,將決定該黨獲得的議席總數。目前,聯邦議院法定設有598個議席。第一票產生299個選區直選議席,原則上確保每個地區在聯邦議院都有代表。第二票產生各政黨比例議席,將決定聯邦議院內的政黨力量分配,以及誰能上台執政。 媒體認為,即使26日晚投票結束後,出現明顯贏家,得票率居前的政黨會商討組建執政聯盟的可能性,並談判總理人選、內閣人事安排、政策走向等議題,因此從選舉結束到新政府成立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此外,受新冠疫情影響,本次選舉郵寄投票增加,最終統計結果或將在幾周後出爐。 料無政黨得票逾30% 外媒指出,這是近年來最重要但也最複雜的一次德國聯邦議會選舉。由於默克爾的卸任,誰能接替默克爾繼續主政德國,成為當前一大懸念。 目前德國三個主要大黨的總理候選人,分別是聯盟黨的拉舍特、社民黨的肖爾茨和綠黨的貝爾伯克。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德國國內輿情一直有利於聯盟黨,其民調支持率曾逼近40%,社民黨的支持率則始終處於15%上下,曾被認為只是「陪跑」角色。隨後,綠黨一度異軍突起,短暫反超聯盟黨;在大選前一個月左右,選情再度出現較大反轉,由於拉舍特在水災視察現場被媒體捕捉到大笑的照片,致使聯盟黨民調支持率甚至一度跌破20%,社民黨則意外脫穎而出,可能在大選中贏得最多議席。 不過,9月23日最新公布的德國電視二台民調顯示,聯盟黨支持率升至23%,社民黨保持25%不變,差距已在誤差範圍內。綠黨緊隨其後,支持率為16.5%。民調估計,今次大選無一政黨得票會超過30%,將是1949 年以來勝出政黨得票最低。 默克爾:拉舍特必須當總理 分析人士認為,德國總理人選很可能在肖爾茨與拉舍特之間產生,其中拉舍特更被指有可能會帶領聯盟黨收穫有史以來最差的選舉成績。選情告急之際,默克爾只好親自出馬,於選舉前夕出席了在家鄉北威州亞琛舉行的競選集會,為拉舍特拉票。 默克爾形容,拉舍特是「造橋者」,可以為各方參與及溝通鋪路,「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拉舍特必須成為總理。」拉舍特也說,只有投票給聯盟黨,才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而三名候選人中,最能激勵選民的則是肖爾茨。作為德國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他比拉舍特更容易被視為連續性候選人。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即便他獲勝,也很可能需要其他兩個政黨的支持才能組成聯盟。
孟晚舟與美國司法當局達成延緩起訴協議後,於當地時間24日搭上從加拿大飛往中國的專機後,加拿大總理杜魯多隨後證實,被中國拘留的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邁克爾(Michael Spavor)亦搭上返回加拿大的專機。但與孟晚舟抵埗後獲英雄式歡迎相比,康明凱和邁克爾返抵加拿大的場面低調得多。 據外媒報道,康明凱和邁克爾乘坐的加拿大空軍飛機當地時間25日黃昏降落在卡爾加里市,杜魯多在場接機,並逐一同兩人擁抱,兩人當時精神良好,有講有笑。報道指,邁克爾隨後在當地與家人團聚,而康明凱轉到多倫多,獲家人迎接。 康明凱向傳媒舉起勝利手勢,稱能回家真好,並感激所有人這麼盡力帶他們回國。 康明凱和邁克爾2018年底在中國以間諜罪被捕,加拿大批評中方任意拘留,中方則指責加方混淆是非,污衊中方。有報道認為,孟晚舟獲釋是北京外交的一大勝利。而對加拿大而言,因為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而導致兩名公民被扣留近三年,本來就不是甚麼光彩事,當然不會大肆慶祝。
據印度新德里電視台報道,美國總統拜登和印度總理莫迪24 日舉行雙邊會晤,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拜登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 聲明中稱,拜登對印度在2021年8月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強有力領導」表示歡迎。在這樣的背景下,拜登重申,美國支持印度成為改革後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此外,華盛頓支持新德里加入核供應國集團。除印度外,拜登還支持其他多邊合作的「重要倡導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核供應國集團是由核材料、設備和技術製造國和主要供應國組成的國際協會。該組織成立於1975年,有48 個成員國。集團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防止核武器擴散。 據報拜登重申支持印度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美聯社圖片)
美國蒙大拿州當地時間25日發生火車出軌事故,目前已知三人死亡,50人受傷,而詳細傷亡情況仍在調查中。 綜合美國《紐約時報》及美國廣播公司(ABC)消息,事發於當日下午4時左右,一輛返於西雅圖和芝加哥之間的美國國家鐵路客運公司(Amtrak)的客運火車,在行駛至蒙大拿州中部喬普林地區附近時發生出軌事故,導致五節車廂翻出軌道,有乘客被困在火車中。 目前事故已造成三人死亡,50名乘客受傷。附近救災部門都抵達現場救援,多達五間醫院收治傷患,還有數架醫療直升機待命中。據悉,當局已將乘客疏散至兩個不同安全地點,並且正在清點人數與死傷名單。 據悉,該列車上約載有147名乘客和13名乘務組人員,美鐵正與當地政府積極合作,運送受傷乘客並安全疏散所有乘客。 火車發生出軌事故,救難人員協助疏散火車內乘客。(美聯社圖片)
法國政府在本月15日與美國及英國宣布組成「AUKUS 」三國同盟後,隨即撕毀與法國早前簽訂的12艘常規潛艇訂單,轉購美國八艘核潛艇,法國怒批此舉損害友邦互信,並召回駐美國及澳洲大使抗議。在這場外交危機發酵數日後,美國總統拜登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周三(22日)通電話,致力恢復互信。雙方同意在10月底在歐洲會面商討局勢,法國駐美大使亦將於下周返回華盛頓。 拜登與馬克龍通電話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指馬克龍應拜登要求通電話,對話中拜登重申了法國和歐洲參與印度- 太平洋地區戰略的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歐洲盟國在防務上更強大、更高效的必要性,不僅能促進大西洋地區的安全,也對北約起到互補的作用。 聲明指出,拜登和馬克龍決定展開深入磋商,創造保障互信的條件,並為此提出具體措施以達致共同目標,兩國總統並將在10 月底於歐洲會面。雙方同意在盟友之間就法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戰略利益問題進行公開磋商,並認同此舉將有利於局勢的發展。 在雙方關係出現緩解的背景下,馬克龍決定,此前被召回的法國駐美大使將於下周返回華盛頓,然後其將開始與美國高級官員進行密集的工作。 馬克龍拒接莫里森電話 白宮形容,拜登與馬克龍通電話約30 分鐘,期間氣氛友好,又指拜登希望今次通話成為美法關係恢復正常的契機。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3 日將與法國外交部長勒德里昂在聯合國大會的場邊進行雙邊會談。 不過,馬克龍對澳洲政府仍餘怒未消。在美法總統通話當天,正訪問美國的澳洲總理莫里森承認,自己試過致電馬克龍,但馬克龍不接他的電話,形容時機未到,澳洲會耐心等待,期待再次與法國這位老朋友合作。 與此同時,身在華盛頓的英國首相約翰遜22日表示,自己已促請馬克龍平息對AUKUS的憤怒,約翰遜形容「一些最親密的朋友是時候控制一下情緒」,並強調英美澳成立AUKUS 並非試圖把任何人擠出局外,也不是針對中國。不過,有指約翰遜的言論或進一步刺激法國,外媒引述消息指,法國即時減少與英國的外交接觸。
新加坡連日來確診新冠人數不斷攀升,22日再增1,457人確診,打破去年4月以來最多單日確診紀錄。衞生部長王乙康指出,因要與病毒共存,今輪疫情是必經之路。 王乙康表示,與病毒共存有一定的方法,若出於恐懼而封鎖,就等於被病毒打敗,惟共存也不代表要完全開放或為所欲為,而是要走一條中間路線,才能與病毒共存,找到新平衡。截至當日,新加坡累計81,356人確診,染疫死亡共68人。(美聯社圖片)
由美國、日本、澳洲、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24日在華府舉行首次面對面峰會,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和印度總理莫迪都將與會。 日本共同社22日引述多名相關人士報道,峰會後的聯合聲明草案處於最終協調階段,針對南海和東海局勢寫明「反對挑戰基於規則的海洋秩序」。聲明亦重申對東盟一體性和中心性的強烈支持與合作意願,指以印太地區繁榮為目標,促進植根於國際法、基於自由及開放規則的秩序,「四方安全對話」將成為區內和平與穩定的力量。(互聯網圖片)
聯合國年度大會自9 月中旬於紐約總部召開,21日正式進入聯大一般性辯論環節,193 個成員國的國家領導人以親自出席或線上方式,得到15 分鐘的演講機會,其中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演說備受外界關注,雖然兩位領導人全程均未提到對方,卻處處針鋒相對。
路透社21 日報道,阿富汗塔利班委任的代理外交部長穆塔基20 日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要求在本周的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言,並提名其駐多哈發言人沙欣( 圖) 任阿富汗駐聯合國大使。
韓國總統文在寅21 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再次呼籲韓國、朝鮮與美國及中國一同宣布結束韓戰,令朝鮮半島邁向無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