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文雄勝選後發表講話,表示將全力應對疫情,並推出經濟刺激方案。
朝中社29日證實,朝鮮國防科學院28日上午在慈江道龍林郡都陽里進行了新開發的「火星-8」型高超音速導彈試射。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28日表示,加拿大是否禁用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5G設備,可能在未來數周內作出決定。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昨(28)日表示,韓軍發現朝鮮在當日上午6時40分,由慈江道一帶向朝鮮半島東部海域方向發射至少一枚不明飛行物。這是朝鮮今年第六度、本月第三度射彈,立刻引起韓國、日本與美國的高度重視。韓軍研判疑似「一枚短程導彈」。日本防衛省則指,飛行物是彈道導彈。美國國務院譴責朝鮮再次射彈,並促請平壤政府盡快重啟對話。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軍方仍未掌握朝鮮今次發射多少枚飛行物及其種類,但考慮到該飛行器的飛行距離不到200公里、飛行高度為朝方上一次、本月15日透過火車發射的短程導彈(60公里)的一半左右,其與超大型多管火箭炮相似,但其具體參數和飛行距離、速度、高度等飛行特點與朝鮮曾發射的飛行器不同,可能是全新武器。韓軍聯合參謀本部指,韓美情報部門正進行精密分析,兩國軍方密切關注相關動向,並保持防衞戒備態勢。 韓國政府當日召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常任委員會會議,對朝方在需要穩控朝鮮半島局勢時發射飛行器表示遺憾。但委員會與韓軍一致認為,朝鮮是否發射彈道導彈有待進一步分析。總統文在寅在會上指示有關部門綜合分析朝方近期發表的談話內容和導彈發射情況,制定應對方案。 美軍:朝射彈無立即威脅 日本首相菅義偉得悉情況後,表示已下令要求保護海岸及天空領域的安全,並準備應對任何突發情況。防衛省指出,今次朝鮮同樣發射彈道導彈,並在進入日本專屬經濟水域下墜入海中。 美國印太司令部發表聲明稱,朝鮮發射導彈並不會立即對美國人員和領土及同盟國構成威脅,但射彈行動凸顯朝鮮「非法武器系統破壞穩定的影響」。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譴責朝鮮再次試射導彈,違反多項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協議,並對鄰國及國際社會造成嚴重威脅。國務院發言人重申,尋求與朝鮮在外交渠道交涉及解決雙方分歧,亦促請平壤政府盡快重啟對話。 朝籲美放棄敵對政策 朝鮮在本月11、12日宣布成功試射新開發的遠程巡航導彈,又於本月15日從西部的平安南道陽德附近往日本海方向發射兩枚短程彈道飛彈,落在日本的專屬經濟海域。今次發射時值朝鮮駐聯合國大使金星於美東時間27日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大會發言,金星表示,基於有其他國家採取敵視政策,沒有人能否定朝鮮有權自衞及測試武器,但他同時指出,如果美國放棄敵對政策,朝鮮願意作出回應。 金星又指,如美國認真想終結韓戰,應放棄敵視政策,停止針對朝鮮的軍事演習及部署戰略武器。
已經完成輝瑞兩劑新冠疫苗接種的78 歲美國總統拜登,於美東時間27 日下午在白宮接種了加強針(第三針)。他隨後發表講話,強調第三劑疫苗「安全有效」,並號召美國人向他看齊,希望更多還沒有接種第一劑疫苗的人響應接種號召。 儘管專家組有部分不同意見,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仍於上周宣布支持為65 歲及以上的美國人、有基礎疾病的成年人,以及在高風險環境工作的成年人提供輝瑞疫苗加強針。(美聯社圖片)
日本政府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四度針對東京都發布的「緊急事態宣言」,最新一次在7 月12 日上路,中間歷經幾次擴大適用地區與延長,目前在東京都、大阪府等19 都道府縣實施;另外還有八縣正實施防疫強度稍弱的「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不過,隨著近來新增確診數持續減少,首相菅義偉昨(28)日和閣僚進行協商,之後在對策本部會議上正式宣布,適用於19 個都道府縣的「緊急事態宣言」和適用於八縣的「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30 日到期後全面解除。(美聯社圖片)
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初步點票結果顯示,左翼在野黨社民黨以「小幅差距」,壓下連續執政16年的「基民盟/基社盟」(簡稱聯盟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是該黨2005年以來有望再次執政。隨著大致選舉結果的出爐,各黨開啟組閣之爭,整個歐洲都在靜待德國新總理的誕生,執政16年的默克爾也將卸下重擔,「默克爾時代」緩緩落幕。 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當地時間27日凌晨公布的初步點票結果顯示,社民黨在26日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中領先,得票率為25.7%,成為聯邦議院第一大黨。而連續執政16年的聯盟黨,在默克爾確定選後退休後,創下了戰後以來的最慘得票率24.1%,位居第二。除了社民黨,幾個小黨也有出色的表現,可能成為造王者的綠黨拿下了的選票,成為第三大黨。 同時光譜重商偏右的自民黨,也有小幅斬獲11.5%得票率,成為第四大黨。至於在上屆選舉中,以激進與排外言論一度成為第三大黨的「另類選擇黨」(AfD),則在本次選舉中以10.3%跌為第五政黨。 德國聯邦議院採用兩票制,基本議席為598席。第一票以直選選出心儀議員,佔299席;第二票則投給心儀政黨,再以比例代表制分配席位,同佔299席。若有政黨在各選區奪得直選議席較第二票分配席位為多,則可保留「超額議席」。由於直選議席需要保留,故此其他政黨也會獲得彌補平衡得票比例的額外議席,導致聯邦議院實際可能多過598席。而今屆選舉合共產生735席,最大黨社民黨佔206席,基民盟196席排第二,綠黨118席排第三,自由民主黨92席排第四。目前未知新總理人選,仍有待各黨談判磋商聯合政府組合,之後由國會議員投票選出新總理,期間將由總理默克爾繼續領導政府。 社民黨或組三黨結盟政府 社民黨總理候選人肖爾茨和聯盟黨候選人拉舍特在選舉後都想成為總理。雖然兩黨可以繼續聯盟執政,但兩黨都不看好這一聯盟。肖爾茨在黨總部發表演說,難掩興奮。他指社民黨得票較上屆有進賬是一大勝利,「相信很多選民投票給社民黨,因為他們希望下任總理是我。」他同時宣布,已獲得授權與綠黨和自民黨組成新政府,直指聯盟黨不只大量流失選票,更是從民眾那兒收到「不應再執政,成為反對派」的訊息。若當選總理,肖爾茨將成為德國戰後第四位屬社民黨的總理。 聯盟黨總部則氣氛沉着,總理候選人拉舍特形容選情緊湊,聯盟黨不能滿足於這成績,明言可能要組成三黨聯合政府,會盡一切努力籌組。 基民盟秘書長齊米亞克說,今次流失大量選票對黨而言不是滋味,問題是誰能在「後默克爾時代」組成穩定的政府,相信基民盟與綠黨和自民黨結盟可行,未來數日會商討。 輿論普遍認為,無論拉舍特還是肖爾茨當選總理,都能很大程度上保持德國當前的外交政策延續性。德國現任外長馬斯9月23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保證,默克爾時代的結束不會造成德國外交政策的路線變化,「未來國際社會仍舊可以相信德國外交政策的可靠性。」
現年67歲的默克爾從2005年11月22日開始擔任總理,金色短髮、翻領短上衣、標誌性的「菱形手勢」(Merkel-Raute),是她給外界的低調印象。16年來,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輪番更替,而她始終在位,並憑著務實、冷靜的作風帶領德國,甚至是歐洲和全世界度過重重難關,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之一。在國際舞台上,默克爾積極倡導多邊主義,提倡對華友好合作,任內12次訪華,為維護德中和歐中關係作出重要貢獻。 創下多個「第一」紀錄 默克爾早年在萊比錫大學完成物理碩士學業後,在東德科學院下屬的物理化學中央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一心想當科學家,1989年東歐劇變,柏林圍牆的倒塌,刺激了35歲的默克爾加入原東德地區小黨「民主覺醒」,政壇之門由此打開。從「民主覺醒」成員到新聞發言人,再到加入基民盟,德國前總理科爾的青睞下,默克爾的政壇生涯一帆風順。 之後,默克爾更是抓住機遇,在1999年科爾捲入「政治獻金」醜聞後,果斷與他劃清界限,以一己之力挽救基民盟,也讓自己以96%的選票成為基民盟第一位女主席,為自己登頂成為德國總理奠定基礎。 2005年,51歲的默克爾成為德國第一位女總理、第一位來自東德的總理、德國最年輕的總理。在此後的2009 年、2013 年、2018年,默克爾三次連任,帶領德國經濟穩步推進、財政狀況得到改善、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提升。 接班人執政料將受制約當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之時,默克爾政府先是按兵不動,隨後宣布出台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促使德國成西方世界率先走出危機的國家。之後,在肇始於希臘的歐債危機蔓延到南歐國家之際,默克爾對希臘及其他負債國家的強硬策略,成功為更多歐元區國家及時「止血」。雖然強硬態度引發了批評,但她堅持救助與財經紀律相掛鈎,最終帶領歐洲挺過了「歐元的至暗時刻」。在2015年難民危機中,默克爾同向100多萬難民敞開歐洲大門,雖贏得讚譽,但也導致國內民粹主義抬頭和政治版圖碎片化。 如今默克爾的告別已是定局,但對於德國而言,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短時間內無法結束,數字化和氣候變化又迫使其轉變經濟模式。而在政府方面,傳統大黨影響力下降。分析認為,無論下一任德國總理是誰,話語權和威信在短時間內必不及默克爾,尤其是在德國政黨碎片化及三黨聯合執政可能性較高的背景下,新總理料將受到諸多制約。 默克爾在外交上理性務實, 倡導多邊主義,帶領德國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美聯社圖片) 默克爾在多種場合下,以雙手輕鬆觸碰,擺出標誌性「菱形手勢」。
以色列為搗破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的一個地區組織,26 日清晨派兵進入約旦河西岸城鎮傑寧(Jenin)與耶路撒冷地區的巴人村落,引發多處武力衝突,導致五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包括一名16歲少年。以軍則有兩軍人重傷。 哈馬斯證實其成員跟以軍衝突,至少一人遇害。以色列總理貝內特透過聲明坦言,以軍已展開行動,反制即將發動多場恐怖攻擊的哈馬斯。貝內特並沒有提及行動造成的傷亡人數;以色列軍方發言人亦未對攻擊事件發表評論。 哈馬斯主要控制加沙,但在西岸亦有勢力,近期民調顯示巴人支持哈馬斯,多於領導巴人自治政府的法塔赫,但以色列視哈馬斯為「恐怖分子」。有死者母親指摘巴人自治政府協助以軍行動。 其中一名遇害巴勒斯坦男子即日舉殯。(互聯網圖片)
韓國境內的新冠疫情在中秋節連假後出現明顯反彈,全國累積確診突破30萬大關。 隨著疫苗供貨量趨於穩定,韓國總理金富謙26日宣布,自10月起將擴大接種對象,縮短兩劑疫苗間隔時間,並為高風險人群施打第三劑加強針。 金富謙表示,疾病管理廳將公布第四季疫苗接種計劃,其中包含縮短兩劑疫苗接種間隔時間,同時也會把接種對象擴大到12至17歲的青少年和孕婦。此外,也將針對6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醫護人員等高風險族群開放接種第三劑疫苗。 韓國至今面臨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的確診最高峰,且Delta變種病毒已成為韓國主要病毒株,目前累積死亡人數達2,450人。 韓國10月起為高風險族群開放接種第三劑疫苗。(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