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街巷裡藏著一部「舌尖上的世界史」——土生葡菜。
在澳門土生葡人的年夜飯桌上,一道名為「大雜燴」的菜式總是最後登場,卻最扣人心弦。這道被戲稱為「鬼佬佛跳牆」的料理,不僅是味覺的盛宴,更是一段殖民時代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共生的縮影。
16世紀的葡萄牙商船駛入澳門港時,船艙裡最珍貴的貨物不是香料,而是成桶鹽漬的馬介休——這種被稱為「葡萄牙國魚」的鱈魚乾,承載著水手們的鄉愁,卻因鹹澀難咽,險些被歷史遺忘。
土生葡菜承載著澳門四百年的歷史記憶,是航海文明與本土智慧碰撞的產物。其餐桌上的每一道菜,既是家族情感的延續,也是多元共生的見證。
澳門開埠400多年,文藝活動一直生生不息,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一直推動文藝發展,更是提出「文化澳門」的施政願景,更有不少文藝人默默耕耘,用一個又一個作品打造出如今蓬勃發展的文化之城,讓澳門當選今年的「東亞文化之都」。為致敬澳門文藝家,澳門基金會推出「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系列活動,包括本次線上展覽、實體展覽和出版《「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及人物故事集》。
澳門的街巷曾瀰漫著火藥與海風交織的氣息。從19世紀中葉至1970年代,炮竹業與神香、火柴並稱澳門三大傳統產業,鼎盛時期全澳逾半家庭以搓炮為生,氹仔的曬香場與爆竹廠勾勒出獨特的城市輪廓。
九七零年代的澳門街頭瀰漫著火藥與人情交織的獨特氣味,當時《燃放爆竹火箭章程》明訂僅限春節三日合法施放
唐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年獸」傳說的雛形,先民深信寒冬臘月有惡獸出沒,遂以火燒竹節發出爆裂聲響驅邪避凶,此舉不僅成為歲末年關的重要儀式,更在民間衍生出「爆竹」一詞的原始意涵。
澳門的爆竹聲曾是節慶的靈魂,卻也暗藏火災與噪音的隱憂。
澳門這座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濱海小城,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典範,也是多元宗教共存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