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位於澳門離島,由五幢綠白相間的殖民地風格別墅組成,自西向東依次為「葡韻生活館」「匯藝廊」「創薈館」「風貌館」及「迎賓館」。
氹仔舊城區,既有金光大道的現代繁華,也保留著舊城牆的歲月痕跡。遊客漫步其中,既能品味葡式蛋撻的香甜、猪扒包的酥脆,也能感受中西文化交匯的獨特魅力。
草堆街承載著澳門數百年歷史與文化,曾經布匹服裝和金飾業林立,後來更吸引各行各業在此營商,成為澳門的經濟重心,隨著1918年新馬路正式通車後,逐漸被取代,退出歷史舞台。
1970 年代開始,澳門經濟起飛,居民消費力提高,草堆街上的布疋業進入最興旺時期,與之「雙翼齊飛」的是裁縫業,一批裁縫店先後落戶草堆街,異裁洋服也於1973年在此創業。
澳門金飾業自清代已在本地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草堆街作為昔日的商業中心,不少金行落戶於此,於1919年開業的天盛金舖就是其中之一,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受惠於草堆街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繁榮興旺天盛金舗第三代負責人陳國良介紹說,草堆街上,金飾業一向相當興旺,這與它的優越地理位置有關。
作為人類社會組織化的重要載體,社團在澳門的演進軌跡宛如一幅橫跨四個世紀的歷史長卷。
澳門同善堂由張敬堂、蔡鶴朋等人於1892年創立,初名「同善別墅」,以「同心濟世,善氣迎人」為宗旨,早期於板樟堂設廨辦理贈醫施藥。婁勝華在《同善堂》中談到,1924年遷入爐石塘現址後,同善堂逐步構建起覆蓋醫療、教育、安養、災害救助的公益體系。
澳門仁慈堂由葡萄牙耶穌會士賈耐勞於1569年創立,是仿照葡萄牙本土模式建立的慈善機構。其起源可追溯至1498年葡萄牙里斯本仁慈堂,後隨葡萄牙海外擴張傳至澳門。
回溯歷史,當葡澳政府長期實行間接治理,社團悄然擔當起「擬政府」與「擬政黨」的雙重角色。這種功能替代既源自殖民管治的歷史遺留,更成為澳門社會治理的現實選擇。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澳門這座小巧而充滿活力的城市,其公共巴士服務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簡陋到如今的現代化、環保化,每一步都見證了澳門的發展與變遷。本文將帶您穿越時光隧道,探索澳門巴士服務半個世紀以來的現代化與蛻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