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中秋月餅不僅是節令美食,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情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中秋來臨,人們便會前往新馬路的餅店採購月餅,店門前豎立的招牌形形色色,從嫦娥奔月到八仙過海,應有盡有。
澳門的中秋月餅香飄四海,然而在這份舉世聞名的香甜背後,藏著一段或許本澳市民都鮮有人知的烽火往事。
今年適逢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週年,自7月起至12月,澳門文化局精心策劃逾50場紀念申遺成功的精彩活動,與市民和遊客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澳門歷史城區以其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面貌,成為許多電影及電視劇導演的靈感來源。這些充滿故事的古老街巷與建築,在光影變幻間,被賦予新的生命,演繹着虛構與真實交織的敘事。
在澳門歷史城區,東西交融的文化不僅深嵌於古老建築的磚瓦之間、樑柱之下,供人細細欣賞,更化作一種可嗅聞、品嚐的迷人風味。
2005年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澳門而言並非終點,而是開啟了長達二十年充滿挑戰的保護、管理和監測之旅。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作為澳門境內歷史悠久的民間華人社會福利團體,自1871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慈善救濟的宗旨,為澳門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醫療、教育及殯葬服務,成為澳門社會不可或缺重要力量。
1943年2月,澳門鏡湖醫院醫藥部主任黃德光、黃耀堅、吳鳴、柯麟聯名提議呈請澳門政府,請求准予鏡湖醫院設立手術室。3月2日,獲澳門衛生局復函准予設立,但規定將來割症時,須由葡籍醫師到場負責。
說起鏡湖醫院慈善會,除了孫中山,也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服務慈善會長達55年的柯麟醫生。
國父孫中山先生,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一生與澳門鏡湖醫院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澳門首位華人義務西醫,因治癒澳門多位紳商的久病家人而聲名鵲起,然而他深知醫學雖能救人於一時,卻難以拯救整個國家於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