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及東南亞地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不少地方仍嚴格實施出入境管制,航班停頓,外籍家傭無法來澳工作,對不少雙職家庭造成困擾,外勞中介團體期望政府可以「特事特辦」,准許已約滿但因航班停頓而滯留本澳外籍家庭傭工可以暫時工作,紓緩現時本澳外籍家傭短缺情況。 去年10月5日起生效的《修改第21/2009號法律〈聘用外地僱員法〉》,規範擬來澳從事非專業及家務工作的非居民,須先取得「以工作為目的的入境憑證」,並須從澳門特區以外地區入境,方可獲發「僱員身份的逗留許可」,在本澳已約滿外籍家傭因沒有航班返回原居地再申請來澳,現時被迫滯留在澳門。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由於防疫措施限制,現時東南亞家傭未能來澳,令本地外籍家傭市場需求更加緊張。 因疫情滯留本澳外籍家傭約300人 他稱,據了解,目前約有1,000多名外籍外僱被解僱或提前終止勞動合約,由於疫情關係滯留本澳,當中家傭約有300名。為此,他建議政府可「特事特辦」,如上述家傭有僱主肯聘請而她們亦肯做的話,相信可填補現時部分市場空缺,同時如滯留的外籍外僱找到工作,亦可消除他們可能為了生活而從事事違法行為的疑慮。 至於僱主擔心的外籍家傭「博炒」或轉工問題,他建議可設立「准出唔准入」機制,設定有關期限,以保障僱主。 倡細分家傭派遣服務 另外,部分僱主未必需要聘請長期及全日制家傭,如老人(善終)服務,月嫂陪月,鐘點家政等市場都需求很大,業界曾反映不少家傭利用假日兼職做鐘點,故建議政府探討開放外僱家政服務派遣可行性,以公司企業經營方式批給家政服務人員(家傭、月嫂)外僱配額,再由公司統一對職業技能培訓、健康狀況、無犯罪記錄、服務過程監督和保險等問題進行監督,以解決短暫補充輔助的家政需求,支援疫情常態化下僱主短暫靈活聘請家傭困難,長遠為家政服務提供可持續性條件。 預計未來家傭供應更缺 歐陽廣球表示,家傭工作一直是厭惡性行業,據越南及菲律賓領事館反映,現階段有關東南亞家傭為供子女讀書,仍肯「捱住先」,但隨着將來經濟變化,例如工廠愈來愈多,預計未來家傭供應減少,市場需求更大。
特區政府昨(9)日採取跨部門聯合行動,收回位於氹仔盧廉若馬路3,287平方米的國有土地。 土地工務運輸局稱,是次行動收回的土地包括氹仔盧廉若馬路BT13A面積2,505平方米的失效土地以及周邊782平方米被非法佔用的國有土地。 當局指,上述土地曾建有多間鋅鐵屋、金屬圍板、金屬圍網以及擺放雜物等。土地工務運輸局就此展開土地清遷程序,並於報章刊登告示,要求相關人士騰空及交還土地。鑑於清遷期限已屆滿,土地仍存有僭建物及大量棄置雜物,故政府昨天採取跨部門聯合行動,收回及騰空土地,土地範圍加設圍網及告示牌,禁止被他人佔用。
由浙江省商務廳主辦的「浙江——澳門經貿交流會暨浙江出口網上交易會(澳門站——日用消費品專場)啓動儀式,昨(9)日假澳門文華東方酒店海洋廳舉行。出席的貿促局主席劉偉明表示,交易會為兩地客商開啟了「線上網絡」對接平台,助力浙澳兩地跨境電商發展步入嶄新的階段。 浙江省商務廳廳長盛秋平則指,浙江省將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將為浙澳經貿合作提供新的重大契機,希望今次活動雙方探討在各領域的合作如何更務實、精準,更有作為。 近30 個浙江省商務機構及企業代表,以及近40 個澳門商務機構及企業代表出席交易會啓動儀式,另有機構代表通過網絡視象形式列席。 期間浙澳雙方除了聽取兩地相關的商務部門進行推介,主辦方又帶主禮嘉賓現場巡館觀摩線上供採對接。 結合澳門平台 連結海內外市場 劉偉明致辭時指出,浙江所處的長三角區域與澳門所處的粵港澳大灣區都是全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合作前景十分廣闊。立足於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浙江的產業優勢,結合澳門的平台優勢以及商貿服務優勢,定可連結更為廣泛的海內外市場。 他又稱,除跨境電商外,浙澳企業仍有相當大的合作空間。目前澳門特區政府正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優化軟硬件基建,推進有關立法修法工作,出台稅務優惠政策等系列舉措,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歡迎各地企業,包括浙江省的中醫藥,金融,科技等企業,透過貿促局的投資者「一站式」服務落戶澳門。
行政長官賀一誠周日(7日)在北京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專訪。賀一誠指出,全國人大關於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是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保障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大舉措,對此澳門特別行政區堅決擁護和支持,又稱外國對澳門亦有很多干預,但是「它敢來,我們就敢反」。
劉藝良、吳小麗、何雪卿、林笑雲、施家倫、高開賢、容永恩、陸波、崔世平、蕭志偉、何敬麟等12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為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應由全國人大層面支持制定相關法律規範,實現規則銜接、標準互認,促進兩地人員、資金、貨物等高效流通,是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關鍵所在。
昨(9)日為農曆正月廿六「觀音開庫」日,本澳多座供奉觀音的廟宇於前晚子時(午夜11時)起開放給一眾善信參拜,其中普濟禪院(即觀音堂)參拜善信眾多,人們祈求身體健康、事業順利,以及疫情消除、經濟恢復。當局今年繼續要求各廟宇推行不作明火化寶措施,以策安全。
澳門與內地新冠炎疫情雖然已受控,內地已恢復赴澳門旅遊簽註,但來澳旅客每日只有30,000多,博彩業仍未復蘇,去年(2020 年)12 月全職僱員平均薪酬同比下跌4.9%,荷官平均薪酬亦同比下跌6.1%。
特區政府的交通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公交優先」,自2008年推行之後,一直成效不彰,「上車難」、候車時間長備受市民詬病,2011年特區政府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與當時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為期七年服務合同,但情況未有改善。合同去年底屆滿,特區政府與現有兩間巴士公司簽定新巴士服務合同,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要求兩家巴士公司按照新合同為市民提供適切的巴士服務,回應公眾的出行需要和提升服務舒適度,新合同實施後,一般認為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自今年1月起,巴士服務從調整巴士車型、延伸服務、調整巴士班次頻率及增開特班車四方面改善服務,同時,新合同中在調升「乘客滿意度」指標的百分比及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等措施。有意見指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普遍認為「上車難」問題有所改善,冀未來透過智慧手段進一步改善巴士服務,升級整體交通系統,令市民出行更方便。 財援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 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在解決以往於上下班尖峰時間「上車難」問題上,新巴士合同中財政援助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鼓勵巴士公司專注於提高服務質素,保留班次調度靈活性及積極性,巴士公司可因應客流量適時增加班次。特班車則由巴士公司自行安排,以加強車務調度靈活性,這可令巴士公司主動提供更多班次,從而令乘客更容易上車。黃承發又稱,巴士公司最近將部分路線合併及改道作重新調整,降低在路面行駛車輛數量,減輕馬路行車壓力,一定程度上加快車輛流動,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加密班次改用大型車 一矢雙鵰 街坊總會副理事長梁鴻細亦稱,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乘客多認為在上下班時間巴士班次密了,上巴士較以往容易;同時,兩巴將部分路線巴士由小巴改中巴,或中巴改大巴行駛,相關措施發揮一定作用,除可進一步紓緩「上車難」問題,巴士車廂內擠逼情況亦得以減輕, 乘客間距離較為鬆動,均是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認為改善較明顯地方。梁鴻細續稱,他亦觀察到現時仍有部分巴士路線的中段至尾段是較為難上車,澳門及氹仔區均有同樣情況,即使「夾硬迫都迫唔到上去」;交通事務局及兩巴亦留意到相關情況,因此,當局未來或考慮在部分路線的中途加入巴士班次,讓乘客能更容易上到車,但相信當局和兩巴仍需時作研究及規劃相關方案。 大巴行窄路 專家研究安全 巴士公司將部分路線作車型上調整,改由中巴或大巴行駛,有乘客擔心舊區街道較窄,改行大巴或會有安全隱患。交諮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巴士公司在調整前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以確保整個行程的安全性。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亦表示,有觀察到相關情況,部分較狹窄街道,當巴士要靠站上落客時,便會佔據了大部分道路,令行車空間收窄或造成擠塞,甚至是有些道路兩旁設有電單車泊位,部分電單車會凸出馬路,構成危險;因此,當局在路線改行大巴時需要重新檢視路面實際情況,甚至未來在道路規劃時作多方面考慮,釋出更多空間讓巴士行駛,更有利巴士升級工作。 加強乘客參與「滿意度」評鑑 梁鴻細認為,新合同中改善最為明顯地方是巴士服務評鑑在「乘客滿意度」的指標當中加強了乘客的參與度,由過去佔整體評鑑分數10%調升至40%,當中加入多種渠道的評分參與方式,包括乘客使用MPay乘車碼後透過手機參與當次搭乘的服務評分。但他指出,有關服務評分方式的宣傳工作仍有待加強,才可讓更多乘客及市民參與其中。 兩巴日後應如何持續優化巴士服務,黃承發建議巴士公司及交通事務局未來可多使用智慧手段,透過智慧燈柱及智慧裝置來收集更多數據,以掌握實時路況及乘客候車時間等,進一步改善「上車難」情況,未來進一步完善智慧交通燈的建設工作,做到全自動控制,令整體交通狀況進一步升級改善。
澳門特區政府與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及澳門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的新服務合同,於今年(2021年)元旦起生效,為期六年,至2026 年12 月31 日屆滿。新合同採用定額支付財政援助模式,以2019年最高峰乘客量的10.4億元援助費用作參考計算,新合同將財援約10.1億元,設「封頂」機制,金額可減不可加。兩巴士公司需支付相當於稅前利潤10% 作為回報。 新合同規定,澳巴巴士不得少於490部,新福利巴士不得少於402部;2021年起兩巴需購買環保車;2022年起大巴及特大巴行程不跨越舊澳氹大橋的話,至少一半需使用環保能源;2022年除小巴外至少80%巴士需裝設輪椅停靠位置。 服務評鑑重視乘客滿意度 每名乖客平均每程車資原價七元,政府補貼四元。財援金額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資助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票價的社會負擔,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支付合共澳門幣三億多元,具體金額按照實際使用電子卡乘車的長者、殘疾人士和學生數量計算。而2019年約有500萬人次長者、學生、殘疾人士搭巴士。第二部分為確保巴士服務質量的財政援助,合同首三年期間,當局每年向兩間巴士公司合共支付澳門幣六億多元。 服務評鑑重視乘客滿意度,新合同中巴士服務評鑑制度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以及整體營運服務評鑑指標,其中,指標中乘客滿意度部分,會由原來10%增至40%,加強公眾參與。處罰機制方面,「尖峰時段」指標會分為四級,並獨立評級,若被評為第二級別,財援每月金額減少15%;屬第三級減少30%;屬第四級別則減少45%。 另外,按所出現致命交通事故中每一死者人數,會科處罰款澳門幣50 萬元。 兩巴新合同重視乘客滿意度,服務評鑑制度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 (梁啟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