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澳門訪歸僑總會

配合中小企重振經濟

工銀澳門董事長姜壹盛及行政總裁徐克恩一行,日前到訪澳門歸僑總會,聽取各社團及商界意見,配合中小企重振經濟,助力澳門經濟盡快重回正軌。 工銀澳門董事長姜壹盛、行政總裁徐克恩一行,獲得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理事長王彬成以及監事長劉雅煌等接待,雙方就疫情對中小企的持續影響進行交流,同時就工銀澳門一系列金融服務和政策舉措交換意見。 澳門歸僑總會對工銀澳門疫情期間提供的各項金融支援表示讚賞,劉藝良表示,澳門歸僑總會會員涉及各行各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最大經營困難在於缺少客源和店舖租金,其次是市民消費減,工銀澳門為該會會員甚至僑胞提供的應急資金支持,應付疫情所帶來的影響,為會員解燃眉之急起到重要作用。 姜壹盛感謝澳門歸僑總會長期支持工銀澳門,指出疫情對澳門社會民生、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工銀澳門作為本地化大行,堅持與社會各界守望相助,致力於早日恢復澳門經濟繁榮。 隨後,工銀澳門副行政總裁黃獻軍、中小企業市場總監林毓霞、私人銀行及銀行卡部總經理閆洁及零售業務部總經理羅成剛分別就投資理財、營運資金貸款、按揭貸款、灣區置業按揭貸款、個人存款優惠等作出詳細介紹,雙方同意隨著澳門、香港及內地居民陸續接種疫苗,本澳防疫屏障將不斷得到鞏固,對澳門經濟復蘇充滿信心,雙方將攜手合作,與本澳社會一同抗擊疫情。 工銀澳門到訪澳門歸僑總就疫後中小企營商交流溝通。 (工銀澳門提供圖片)

08/03/2021
10820

第七輪「帶津培訓」今接受報名

勞工局視情況按月加推續後課程

勞工事務局第七輪「帶津培訓」今(8)日起接受報名,其中「提升技能導向帶津培訓計劃」由今日至12日、「就業導向帶津培訓計劃」3 月15 日至19 日接受報名。為方便報名手續,兩個「計劃」均設有網上報名系統,詳情及報名所需文件,可瀏覽相關專題網頁https://www.dsal.gov.mo/zh_tw/standard/dfptraining.html,或致電8291或2856 4109 查詢。勞工局因應市場情況,續後的課程將分階段按月推出。 「提升技能導向帶津培訓計劃」由僱主安排其僱員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參加培訓計劃,期間沒有降低相關僱員的基本報酬,亦沒有協商安排無薪假,按每一名完成培訓並參加考核僱員計算,僱主可獲發放澳門幣5,000 元的培訓津貼;如僱主安排原已處於無薪假的僱員參加培訓計劃,或自由職業者本人參加培訓計劃,則有關僱員或自由職業者於完成培訓及參加課程考核後,可獲發元培訓津貼。 「就業導向帶津培訓計劃」由「技能培訓」及「就業轉介」兩部份組成, 學員完成課程及配合就業轉介,可獲得最高澳門幣6,656 元的培訓津貼。計劃對象為澳門居民,且於2019 年1 月1 日或之後因勞動關係終止而失業,或非處於受僱狀態的2020 年高等院校畢業生。 勞工事務局第七輪「帶津培訓」今日起接受報名。 (勞工事務局圖片)

08/03/2021
14910

輔幣將在兩年內耗盡

電子支付時代 鑄幣仍有必要?

由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硬幣特別是一毫、五毫的小額硬幣消費,導致硬幣流通往往只出不進。特區政府早前表示,根據估算,本澳在兩年內會將現有輔幣盡數花光,因此在今年度預算案中編列3.4億元作鑄新幣之用,有關金額是近十年來最高。在電子支付時代,鑄新幣是否仍有必要?特別是因疫情而撙節的當下,格外引起社會關注。 去年立法會審議《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時,提到今年政府將預留澳門幣3.4億元作鑄造一毫、五毫等小額硬幣(輔幣)之用,雖然預算案最終在立法會順利通過,有關鑄幣的話題仍在坊間熱議。 李靜儀:鑄幣一毫使費多於一毫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接受本報訪問時引述政府鑄幣的初衷,表示按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下,預計本澳兩年內輔幣會盡數花光,故有必要在當下鑄造新硬幣。目前政府未有釋出細節會鑄幣多少,然而鑄造硬幣成本高,鑄造過程、物料、運輸等都要錢,鑄造一枚一毫硬幣的成本肯定多於一毫,如計算不精確便得不嘗失。 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 李靜儀特別提到,預算案使用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有很大可能造成浪費。她指近年澳門市民逐漸習慣不使用現金支付,隨著電子支付方式愈加普及,外加政府力推消費卡付費、聚合支付等等措施,都會令市民更少使用現金。據統計,2020 年首十個月與2019年同期相較,市民使用電子支付付費上升3.8 倍, 對比2018 年更上升逾50倍,使用最高需求量計算實是不必。 其次,李靜儀指在坊間流通的硬幣實是不少,很多市民家中儲著一大罐硬幣用不到,往昔或許有時會特地拿出來作小額支付,現在電子支付發達,市民便更少帶硬幣出門,兌換時收到硬幣亦少,令硬幣幾乎僅剩下收藏功能。 回收貨幣更可取 李靜儀認為,相較於加鑄造硬幣,政府應先加大力度回收流通硬幣,然而推動回收服務需要一定時間,李靜儀建議政府可先充分評估鑄幣的數量及其必要性,才作出具體行動。她明白政府鑄幣的初衷,但她建議在目前疫下財政緊縮的時刻,預算編列需要謹慎,要「使得先使」。 市民:已記不起上次使用硬幣是何時 本報訪問多位市民、旅客及商戶,普遍表示使用硬幣習慣相較以往已大大減少。其中市民鄔先生表示,已記不起多久之前使用硬幣,家中已有一堆硬幣動也不動,出行基本都以電子支付解決;楊女士笑言不少店舖都不會收一毫、五毫硬幣,她認為政府可先回收市面硬幣,加鑄硬幣很容易造成浪費。 旅客劉先生表示,來澳都是使用內地的電子支付,使用硬幣非常麻煩,在澳收到硬幣回到內地家中也是丟到角落,亦不會刻意留來紀念,感覺作用不大。旅客陳先生亦都使用電子支付,他指澳門購物中心等地方都有相關設備,來澳前都不需事先換錢,他認為使用電子支付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商戶:貨品標價盡量「齊頭」 時裝店店主李女士表示,目前現金與電子支付都會收,但坦言使用現金支付的人逐漸減少,貨品標價都特地以「齊頭」整數為主,免得收到一毫、五毫的小數目,入數時很不方便;食店店主梁先生指客戶多數使用電子支付,笑言「阿姐、阿婆」都在用,表示不想口袋太多硬幣,行走都不方便。 澳門幣為何叫Pataca ? 由誰鑄造? 澳門幣(Pataca)作為澳門法定貨幣已使用近一個世紀,年,當時的澳門政府將發行澳門幣鈔票的專有權賦予大西洋銀行。1906年1月27日,首批澳門幣鈔票即告面世。 根據《澳門貨幣》一書中的記載,澳門幣之所以稱為「Pataca」,是源於1894年葡萄牙在澳門和帝汶引入的一種記賬符號,當時包括澳門在內的許多亞洲地區,都流通一種被稱為「墨西哥的八個雷阿爾」(MexicanEightReales)的銀圓,葡文名稱為PatacaMexicana,一枚銀圓稱為一個Pataca,因此當1905年澳門幣發行時便借用這一貨幣單位。 金管局在回覆議員蘇嘉豪書面質詢時指出,現時流通的澳門元硬幣,是由英國政府全資擁有的皇家鑄幣廠(Mint)鑄造,該鑄幣廠有超過1,000年歷史,不僅鑄造英鎊硬幣與澳門元硬幣,也鑄造包括港元硬幣、紐西蘭硬幣等其他60個國家與地區的硬幣。至於鑄造硬幣的費用,金管局指需視乎鑄硬幣的大小、厚度、重量、金屬價格,以及鑄幣規模等多方面因素。

05/03/2021
33742

金管局:現有7.6億枚硬幣流通

持續跟進輔幣流通需求情況

對於是否需要加鑄新硬幣的質疑,金管局表示,局方會持續跟進澳門元輔幣的流通及需求情況,並尋求促進輔幣流通的方案。一方面加強宣傳兩間發鈔銀行提供的「免費輔幣兌換服務」,冀增加輔幣回收,並與兩行探討持續優化服務,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另一方面,亦會推動銀行增設紙硬幣自助兌換機,進一步便利市民兌換的需求。金管局亦樂見本地硬幣收集機公司與零售商戶合作,引入更多可供增值的錢包或渠道,為巿民提供多種輔幣兌換的選擇。 金管局指出,截至去年10月,特區有逾7.6億枚各種面額硬幣在市面上流通,但經評估,逾七億枚的硬幣只能應付未來兩、三年所需,之後便有機會需要動用庫存處理。本澳對上一次鑄幣為2010年,考慮到近年輔幣庫存量不斷下降,經檢視市場的需求情況,加上鑄幣需時,因此在2020年初提出規劃在2021年內啟動鑄造新硬幣的計劃。鑑於過去一年疫情的發展,間接推動了本澳電子支付模式的改變,金管局正密切監測市場的硬幣需求變化,加強回收輔幣再流通,並將評估輔幣回收、電子支付普及的趨勢,切實滿足市民對輔幣的需求,善用公帑。 就鑄幣一事,金管局表示,市民旅客持續有使用現金的需要。(古金元攝)

05/03/2021
29841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