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致力構建一個「 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 」的共融社會,透過個人、 家庭、社區、政府和社會整體多方合作與共同承擔,確保長者在生理需要、身心安全、 社會歸屬、個人尊嚴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獲得充分保障和適切支持,並提出長者服務十 年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首個十年是指 2016 至 2025 年,分為短、中及長期三個階 段。其中,短期(2016 至 2017 年)措施共 204 項,中期(2018 至 2020 年)共 141 項,長期(2021 至 2025 年)措施共 100 項。
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中期措施已於 2020 年按時完成, 並於今年 2 月完成中期評估工作。民眾頤菁中心主任陳海洋認 為計劃做得全面,建議在長者醫療和教育福利方面可再進一 步完善,包括建議將長者假牙先導計劃的受惠年齡由現時 75 歲下調至 55 歲,以及擴大資助針對長者開辦的持續進修課程。
據統計局截至今年3月的資料表示, 2020年本澳長者人口已達到8.83萬人,佔 總人口比例12.9%。當局預計到2036年,長 者人口將增加至 15.7 萬人,佔總人口比例近 20%。近年特區政府持續為本澳踏入老齡化 社會做準備,所推出的2016至2025年長者 服務十年行動計劃,由今年起亦開始踏入長 期階段。
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長期措施將於2021年至2025年開展。特區政府於《2021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會積極推進長者服務公寓計劃。現時政府預計,長者公寓2023年完工,爭取2024年啟用。
樂見經援順民意 冀增就業助民生
廣東省委、省政府昨(29)日正式發布關於珠海、汕頭、湛江三座城市的發展意見稿,其中《關於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提出要將珠海市建設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經濟特區,並將重點推動形成珠澳全方位合作局面,在思想觀念、改革創新、基礎設施、綠色發展展現新作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引擎。
【本報記者林嘉欣】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29)日表示,澳車日後無論透過港珠澳大橋口岸或橫琴口岸進入內地及香港的問題,政府與內地和香港達到某一個共識時,一定會宣布,惟現時仍未有任何決定。 立法會昨日下午舉行全體會議,議員梁孫旭在口頭質詢關注澳車北上及澳車入港的交通政策問題。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表示,澳車北上是國家和廣東省的惠澳政策,特區政府深切感受到廣東省在有關方面的溝通協調給出很大誠意,在相關措施等也有相當大的彈性。他指出,例如現時車輛出入監管、違規違法處理,口岸出入交通等等各方面仍在傾談中,由於暫時未有結論,不方便完全公布,若有消息將會即時向社會公布。他又表示,一旦澳車北上開放申請,盡量希望循網上申請形式,現正爭取時間開發及測試相關平台,有測試結果時公佈。 至於澳車入港方面, 林衍新稱, 最近新開放的個配額已完成抽籤,當局正協助市民辧理入港手續,他又稱香港特區政府對澳門車輛進入香港持非常開放態度,若有其他新進展將會適時公布。 林衍新又表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正在興建兩座停車場,分別用作澳門車輛停泊後可以直接前往香港機場及進入香港市區,香港特區現已加快工程,預計未來幾年內陸續落成,進一步方便澳門居民。
【本報記者林嘉欣】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29)日表示,澳門城市總體規劃行政法規於今年年底會完成。分區詳細規劃方面,他稱,澳門共分了18 個區,「幾時做完18 個區,我唔識答」,亦強調18 個區的詳細規劃暫未有時間表,但首個詳細規劃將會啟動新城A 區。 羅立文列席昨日舉行的立法會全體議員口頭質詢大會。對於公屋土地安排和未來規劃方面,羅立文指出,當局現正推出位於新城A 區和偉龍馬路的公屋,其中將集中推出新城A 區的28,000 個公屋單位,包括個經屋及4,000 個社屋,並已有明確的興建計劃,包括今年開展的五個地段項目等,他認為不用太心急,未來政府在推出經屋輪候時會「一直行一直睇」。 羅立文續表示,在總體規劃中只規劃出住宅區,沒有詳細劃分公屋、長者公寓及私人樓宇等,詳細規劃需要一段長時間,而現時短中期公屋有新城A 區和偉龍,還有其他正在興建的公屋,合共供應逾30,000 間房屋,不是一個小數目。 羅立文又稱,政府有想法推出現有土地予私人樓宇開發,但現時沒有具體時間,待時機成熟時再說。
【本報記者林嘉欣】近年本澳大型公共工程超支超時一直為社會垢病。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昨(29)日出席立法全體議員口頭質詢大會表示,現時本澳大型公共工程超支超時問題已大有改善,超支能控制在5% 以內,超時亦只屬少數。此外,羅司又呼籲市民要有心理準備,今年本澳將成大工地,肯定會挖路工程處處。 議員林玉鳳質在會上詢有關本澳大型公共工程超支超時相關問題。羅立文回應表示,有關公共公程超支超時近年已有很大改善及進步,且有關工程進度資料亦有在當局網頁公開予公眾查閱,質疑議員「唔明點解到今日仲要煩我有關超支超時問題!」他指當局人員已在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續稱,在超支問題上,當局目前已基本可全部控制在5% 以內,情況理想;而在超時問題上,羅司坦承在部分工程上仍存在,但亦只是「幾單而已」,屬於少數。 羅立文續稱,議員除了有責任監督政府工作,亦有責任向市民解釋當局工作,澄清當局在工程超支超時問題上是有進步;他又指,當局在近十年因降雨或颱風導致無法開工的日數平均為29 天,已相應增加計算大型工程的預計工期。 澳門將變大工地 肯定通街挖 此外,亦有議員關注氹仔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工程和附近的行車天橋工程進度問題。 羅立文表示,去年要做96 億元的公共工程,今年要做的公共工程涉及160 億元,呼籲市民要有心理準備,今年交通和挖路等問題肯定會「差啲」,稱本澳市面將成大工地,「肯定會亂,肯定會通街掘,周街泥頭車」。他又表示,氹仔有關工程估計於今年年中可完工。
《夾心階層住房方案》於去年10 月3 日起至12 月11日進行為期60日的公開諮詢。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副局長吳海恩昨(26)日表示,《夾心階層住房方案》諮詢總結報告已基本完成,共收到2,000多份意見,超過90%意見支持政府推出夾屋。預計可於下(4)月底公布,推出詳細分析和解釋,希望到時社會再給予意見。 【本報記者吳泳欣報道】 在昨日舉行的立法會全體會議上,有議員關注政府何時完成夾心階層樓宇諮詢總結。 其中,就諮詢文本針對申請者的收入上下限提出建議,夾屋收入下限參考經屋收入上限,提出與經屋收入上限一致、低於20%或50% 三種選項。議員蘇嘉豪指出,即使選擇低於經屋上限50%,即19,000 多元,但有關門檻仍然不能令一眾青年受惠,似乎違背了當初政府聲稱希望幫助年青人上樓的初衷;他又追問政府會否考慮收回建議夾屋和私樓定價掛鈎的構思。 吳海恩回應, 諮詢期間不少意見對申請者的收入下限關注度高,就低於經屋上限20% 和低於50% 兩個選項分別獲約30% 意見的支持,兩者的支持率十分接近;至於支持與經屋一致的意見約超過20%。 在定價方面,吳海恩指超過意見八成支持以相鄰區域市場作樓價比例計算,當局會將收集意見轉給法務部門和上級作考慮。 適婚人士對夾屋抱期待議員李靜儀引用政府數據指出,現時介乎25 至34 歲適婚年齡人士是現時經屋申請的最大群體,但由於上次經屋申請仍然適用抽籤排序,故沒有長者及殘疾人士的家團根本難以上樓。在經屋短、中期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適婚年齡、青年人以至有家庭發展需要的個人申請人相信仍然陪跑,因此對政府推出夾屋政策抱有期待。 按《夾心階層住房方案》對夾心階層的定義,收入水平超出經濟房屋申請資格設定上限,或雖具備購買經濟房屋申請資格,但按計分排序輪候在較後位置,在置業安居選項中,既希望獲得較佳居住環境又未能追上私人住宅售價升幅的本地居民。 收入水平超出經濟房屋申請資格設定上限,在置業安居選項中,無法申請經濟房屋,既希望獲得較佳居住環境又未能追上私人住宅售價升幅的本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