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江門商會與江門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聯合主辦,澳門工商聯會協辦的「第一屆匯澳優質生活展」新聞發布會昨日在江門舉行。
貓狗是人類的好朋友,本澳隨著《動物保護法》的實施,市民保護動物的意識也日漸提高,遺棄寵物的數字也逐年減少。
現今社會經濟及數字科技發展風起雲湧,一場世紀疫症令正處於深度全球化的實體經濟遭受重創,數字經濟受到的關注日益增長。我國內地在移動支付、電子商貿方面可謂是獨步全球,今年8月14日,我國商務部印發了 《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 ,提及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在國家層面推動的舉措,證明了貨幣數字化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與比特幣等一眾虛擬貨幣不同,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具有法定效力的數字貨幣,人民銀行先將數字人民幣兌換給制定的銀行或商業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而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依賴手機終端不同,數字人民幣還可使用IC卡、功能機等不同終端,而且政府民生資金可以點到點直接發放到每個人的數字錢包上,大大提高效率。另外,顯然也避免了傳統紙幣、硬幣的印刷發行成本,減少了偽造、洗黑錢等風險。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科技城市的深圳,已經於今年10月初率先嘗試,聯合人民銀行開展了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搖號抽籤發放1,000萬元數字紅包。隨後,有消息指蘇州將於「雙12」期間推出數字人民幣紅包,進一步試驗離線支付功能。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另一核心城市的澳門,以往在貨幣支付電子化方面落於人後,但隨著政府不遺餘力推動,以及疫情期間發放電子消費卡的催谷,現時無論是商戶或是市民,都已經普遍接受無紙幣化交易。然而,涉及龐大資金的兩期電子消費卡發放方式卻引來爭議,由於卡式電子支付市場在實際上遭到壟斷,政府表示無可奈何下只能透過一家企業進行發放,因此商戶亦需要對每筆交易支付手續費。 本澳現時不缺各類型的電子支付渠道,但欠缺一個整合統一的支付平台。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早前表示,當局正在草擬指引,希望明年初將分散的電子支付工具整合。雖然在本澳談貨幣數字化為時尚早,但政府可以利用此契機,超前探索數字澳門幣的可行性,有利日後融入大灣區發展、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澳門街坊總會和群力智庫中心昨(26)日發布「疫情下本澳中小企營商環境跟蹤調查報告」結果。調查顯示,雖然內地居民赴澳門旅遊簽註已於9月23日恢復,但對商戶的整體生意額的增益影響不大,的受訪商戶表示生意額與恢復通關前差不多,反映本澳整體社會經濟並未因為旅客人數的上升而有顯著增長,要回復疫前的經濟水平,仍需一段較長的時間。 群力智庫中心副理事長張淑玲表示,由於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商戶資金不斷消耗,僅有18.94%的商戶擁有超過一年以上的資金儲備,更有20.64%的商戶資金只有半年以內,頻臨結業邊緣,當中資金少於兩個月的亦有約5.88%,可見本澳營商環境仍處於困難狀況,即使新一份的施政報告當中推出了系列性的經濟措施,但商戶對未來經濟恢復的信心仍抱持觀望的態度。而商戶表示最大的經營困難在於缺少客源和店舖租金,其次是市民消費減少。 她又指,本澳部分商戶對風險危機的認知,應對方式及能力不足,只能被動迎接在不明朗因素影響下的經濟環境的衝擊,無法創造新的營商模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特別的政策扶持,不但有機會迎來新一波的結業潮,本澳失業率亦會再度升高。 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建議有關部門需積極增加本澳的經濟活動,例如推出第三輪消費卡計劃、消費有獎或扣減優惠活動等,提振內需,促進及加大本澳經濟的內循環;另一方面亦應把握好自身優勢,擴大本澳不同產業與國家之間的人員、貨品、資金等要素的流動和溝通,擴展本澳中小微企的產業鏈,以加快融入國家經濟內循環,推動本澳的經濟盡快復蘇。 梁鴻細:旅遊業已達生死存亡階段 此外,他又形容本澳旅遊產業已經到達「生死存亡」的階段,而本澳已連續200多天沒有出現新增個案。因此建議當局可與內地部門商議,加強對外宣傳澳門安全城市的形象,並逐步便利申請自由行與出入境的程序;另一方面應同時深化「旅遊+」的跨界融合,推動旅遊與會展、文創、電商、體育等範疇進行結合,配合「旅遊激勵計劃」與優惠平台等進行多元結合,以吸引和增強更多內地旅客的來澳意欲。
經濟局昨日公布消費卡統計數據,截至本月24日,兩期消費卡合計約47.5億元款項注入消費市場,當中約30.1億元流入中小企。經濟局認為計劃有效緩解中小企經營困難,穩住僱員生計及紓緩居民經濟壓力。 另外,當局又透過「中小企援助計劃」、「中小企銀行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等措施協助中小企取得流動及營業資金,至本月24日,兩計劃合共接受宗申請,近87%個案已獲批,為中小企提供逾80億元流動資金。 第二期消費卡已產生3,620萬筆交易 在第二期消費卡方面(使用期8月1日至12月31日),至本月24日共產生3,620萬筆交易,已使用消費額28.8億元,佔已發放消費補貼總額的88%,多個行業均有不同程度受惠,按交易金額計算,64%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較第一期佔比擴大。 已有逾62萬張消費卡完成加值,佔第一期已領卡數(62.4萬張)超過99%,另有近3.7萬張新卡被領取,共約65.7萬居民已領取第二期消費卡,受惠人數超過第一期。 此外,第一期消費卡(使用期5月1日至7月31日)總交易金額為18.7億元,62.4%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 (經濟局提供圖片)
勞工局昨日發出新聞稿,就本澳勞動力市場及協助居民就業的情況作出說明。勞工局表示,當局首要保障本地僱員持續及優先就業,並對外地僱員人數做出調控,截至上月底,外地僱員人數為18萬1,631名,較去年底減少14,907名。 在協助本地居民就業方面,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已有近位居民經勞工局協助獲聘,其中包括轉介面試獲聘3,200人;九場專題配對會促成211人獲聘;職場體驗計劃有720名畢業生獲企業錄取實習,其中381人獲承諾聘用、173人答允應聘;另外,勞工局還舉辦應屆畢業生專場配對會,有31人獲聘。在帶津培訓方面,首階段計劃已有逾1,000人就業,其中653人經勞工局轉介就業,對於其他尚未就業學員將繼續積極跟進就業轉介工作。 首階段帶津培訓計劃已有逾1,000人就業。(勞工局提供圖片)
澳門金融管理局(下稱: 金管局)構建的「澳門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HKDRTGS)於上月(10月)19日正式上線運作,金管局昨(26)日表示,上線一個月以來運作暢順,投入服務首月處理了逾10,000筆交易,涉及金額近500億港元。
在2016年9月生效的《動物保護法》,未有處理流浪貓狗問題,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2007年至2015年實行的流浪貓「TNR計劃」有一定成效,只是貓隻棄養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26)日上午探討深化電子政務建設,行政公職局副局長吳惠嫻、公職局電子政務廳代廳長陳子健、身份證明局局長黃寶瑩及身份證明局研究開發及檔案管理廳廳長陳婉麗出席。 吳惠嫻表示,《電子政務法》在9月27日生效,為電子政務提供法理基礎,使用者無需再上傳簽名等身份資料,減省行政時間。其中「一戶通」服務的使用者由政務法生效前的6.3萬人升至7.7萬人。她又指今年有逾六成人士使用自助服務辦理身份證續期及旅遊證件,亦有逾七成辦理刑事紀錄證明書,成效顯著。 吳惠嫻指,「一戶通」目前涵蓋58項服務,其中包括供所有政府部門使用的「公民及卷宗管理系統」,以雲端技術實現公函往來電子化,至今已收發近40,000份文件,之後希望實現歸檔電子化、人事管理電子化等。她又指,將來計劃「一戶通」會涵蓋18歲以下人士由法定父母協助開戶服務,亦會推出電子卡包減省圖書證、體育卡等證件,以及場地租借等服務。(梁雄業攝)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昨(26)日總結今年1月至9月罪案和執法統計數字時指出,受新冠疫情影響及警方加強執法,本澳整體犯罪數量持續下降,總體治安態勢良好,但隨著本澳進一步放寬入境政策,遊客數量將可能逐漸增加,從而帶來不確定因素,警方已提前制定相關策略,適時調整警力部署,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化。保安司指出,罪案統計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種類的犯罪持續呈下降趨勢。 今年首三季警方共開立刑事專案調查案件7,092宗,同比減少3,506宗,下降,案件分布在五個範疇,分別為「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生活罪」、「妨害本地區罪」及「未納入其他組別的罪案」(單行刑事法例)中,當中以「侵犯財產罪」的罪案最高,佔3,913宗。 「侵犯財產罪」案佔整體罪案過半 雖然「侵犯財產罪」錄得3,913宗,但與去稱同期相比減少2,626宗,下降,其中俗稱「高利貸」的「暴利」共57宗,較去年同期減少415宗,大幅下降87.9%;其次為「侵犯人身罪」,共錄得1,522宗,同比減少19.3%。下降率最高案件為「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罪」或俗稱「非法禁錮」,由去年同期278宗減少至今年29宗。 暴力罪案同比下降67.7% 今年首九個月暴力罪案亦下降,共錄得169宗,比去年同期減少354宗,大幅下降67.7%;在預防與打擊非法入境方面,今年首三季截獲非法入境者共464名,比去年減少287人,下降38.2%;青少年犯罪案件40宗,比去年同期減少七宗,涉及青少年共59人,同比減少16人。 濫收車資罪案下跌99.8% 隨著俗稱「新的士法」的《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有效執法以及疫情引致遊客減少影響,的士違規個案數量持續下降。今年首三季,警方合共檢控93宗,比去年同期減少2,901宗,下降96.9%。當中濫收車資僅三宗,下降99.8%;拒載27宗,下降95.6%。 使用「天眼」助查案件1,625宗 今年首三季,警方使用俗稱「天眼」的「全澳城市電子監察系統」輔助調查1,625宗案件,其中包括「嚴重傷人」、「綁架」、「縱火」等嚴重暴力案件。 海域智能監控系統投入使用 今年6月底,海域智能監控系統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可利用遠距離紅外線熱成像技術實現對本澳全部海域全天候監控,並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進入本澳海域範圍的可疑目標進行自動識別與追蹤。以此系統為核心,澳門海關現階段正構建新型巡邏模式,配合與鄰近地區已建立的情報交流機制,對海域犯罪活動展開全面的監控分析,有效加強海關的海域管理與執法能力。 「天眼」輔助警方追查各類案件,今年首三季達宗。(警察總局網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