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警再接獲一宗假冒國家機關電話詐騙案,一名本地女子上(8)月底懷疑被冒充內地公安等執法人員的騙徒詐騙,報稱共損失近元人民幣。 司警正調查案件,暫時未有人被捕。司警昨日公布案情稱,事主為一名20多歲本澳女居民,早前接到假冒內地公安的騙徒來電,指她涉及參與一宗在北京的口罩詐騙案。事主當即否認,騙徒便訛稱事主的身份資料被人盜用,電話隨後轉至另一人接聽,對方指事主涉嫌清洗黑錢,指示事主應將所有存款轉至到指定戶口以證明自己清白。 騙徒又要求事主支付服務費加快調查程序,並警告事件不可向他人透露,否則會有更嚴重後果。事主信以為真後向親友借款近50,000元人民幣,轉賬至騙徒指定戶口,最後懷疑被騙下向司警報案求助。
為改善澳門空氣質素,減少車輛尾氣排放,政府積極推動使用環保車輛,其中電動車尤其受到關注,但需要先解決充電問題。現時全澳各區共有200個公共充電位,能源業發展辦公室昨(3)日發出新聞稿表示,政府冀推動「自用充電設施為主,公共充電設施為輔」的充電模式,電動車公共充電將實施收費。 能源辦稱,按目前的考慮,擬制定的公共充電位和私人充電收費,在定價的取向上,將考慮私人充電收費較公共充電位便宜,以推動市民在私人停車位安裝中/慢速充電機自用。 另一方面,除需要顧及公共充電位的安裝及運維成本,還需要體現實際的電力消耗。故此,從長遠考慮,公共充電位需要收費。以快速公共充電位為例,現時定價的取向會考慮以較一般住宅電費高,但將會較一般汽油車每一公里油耗支出為低。現時,能源辦正就有關充電收費作出研究,並將適時向社會公布。 能源辦早前指出,為鼓勵市民在私人停車位安裝充電椿自用,法律現時已允許通過張貼工程通知方式,方便小業主在樓宇共同部分進行電力工程,簡化充電車位的安裝手續,冀望市民與大廈的管理處或管委會就工程作出協調,政府亦會指示澳電作出充分配合。 由於快速充電機的安裝成本較高、減少電池壽命、浪費電網資源等,政府鼓勵市民在住宅樓宇的停車位安裝自用中/慢速充電位,除方便、省錢外,在晚間非繁忙時間利用中/慢速充電,對電池使用壽命、提升電網效率均有好處。
一名本地女子涉嫌僱用一名內地男黑工,以協助她的士多店採購蔬菜,上(8)月底被查車的治安警揭發,兩一同被拘捕。治安警透露,被捕的本地女子姓周,45歲,士多店負責人,涉嫌觸犯「僱用」罪被移送檢察院處理。涉案內地男子姓馮,45歲,持通行證來澳,涉嫌非法工作,交由勞工事務局跟進。 8月31日上午,治安警交通廳人員在路氹連貫公路附近進行聯合查車行動期間,截獲一名持中國往來港澳通行證的男貨車司機,他展示五張採購單據並承認正在為士多店提貨。經調查,涉事男司機馮某雖然有駕駛執照,但並未持有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他供稱由2019年中開始為一間士多店工作,任職運輸司機。 同日下午,警員接觸到士多店女負責人周某,她承認安排該名男司機提貨。周某嫌觸犯 「僱用」罪,已被警方移交檢察院偵辦。
《總體規劃》草案提出劃分三類主要的經濟產業用地,即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同時構思發展多個商業圈,助力本澳開拓高端產業新核心,把握橋頭經濟新機遇,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提高城市經濟韌性及綜合競爭力,配合未來經濟戰略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新合作。 第一類:商業區規劃主要作商業辦公、金融、零售、餐飲、會展等服務性活動區域。維持現時主要位於新馬路及新口岸的商業區,亦配合口岸設施、居住區及旅遊娛樂區的分布,於關閘、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管理區、路氹邊檢大樓原址、新城區、氹仔北側、內港及慕拉士大馬路等區域增加配套商業,以帶動區域合作及口岸經濟的發展。 第二類:工業區規劃主要作工業活動及產業發展的區域。整合現時較為分散的工業用地,集中設置於青洲跨境工業區、北安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區和九澳工業區,鼓勵產業升級。居住區內的原工業用地將釋放作非工業用途,逐步緩解工業與居住用地毗連所引致的社區問題,優化宜居生活環境。 第三類:旅遊娛樂區規劃主要作旅遊項目及相關服務的區域。用地布局維持集中於路氹城及新口岸等分區,構思於澳門半島打造「濱水歷史旅遊軸帶」,加強其他旅遊娛樂元素和配套設施,發揮協同效應,促進旅遊業與其他行業共同發展,持續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麥達堯表示,由於工業區對社區始終有影響,因此希望將居住區附近零散的工業區轉為非工業區,例如改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綠化空間等,而慕拉士大馬路的工業區計劃轉為商業區。 奧雅納工程顧問城市規劃經理梁銘茵稱,總規草案希望整合和逐步遷移土地使用率較低的工業活動,到一些較為核心的工業區,為澳門促進新興和高端產業創造環境,釋放鄰近居住區的工業用地,緩解附近一帶的環境污染問題。
草案提出構建都市防災減災體系,一方面透過防減災基礎設施的規劃,另一方面透過救災避險設施的規劃,以提升城市綜合安全保障能力,確保居民生命財產安全。颱風、暴雨及風暴潮會造成本澳低窪地區嚴重水浸,針對防洪排澇的基礎設施規劃,研究開展海堤、擋潮閘、蓄水池、泵站及主要排水管網等基礎建設,提高防洪、防潮、排澇及蓄水能力。 當中提出針對內港的長遠整治計劃,除加快落實防災減災工程,同時配合打造沿岸商業街暨水岸公園,結合周邊輔以泵站、避險中心、交通設施等基建,提振內港經濟活力,增加全新的旅遊景點,呼應建設「一河兩岸合作軸帶」。 另外,為應對未來人口及城市發展,規劃主要用於設置城市基礎設施的區域為公共基礎設施區,包括供水、排水、電力、天然氣、污水處理、廢物處理及電訊等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以提升基礎設施的服務範圍和效益。 除了維持現時的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外,澳門東側將集中規劃全澳性公共基礎設施,例如於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集中設置污水處理廠、燃料中途倉、物流設施等,以及於路氹城的東側集中設置固體廢物處理等設施,有助創造基礎設施之間的迴圈協同效應。 內港水岸公園模擬圖。(《總體規劃》草案圖片)
《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昨(3)日終於出爐。 有學者認為草案內容大致正面,但只是概念性規劃,欠奉具體的落實細節,是否可行相信要等到正式執行時才能見真章。學者又提醒政府在構思新規劃的同時,勿忘將防災抗災建設作為首要達成目標。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草案雖然正面,亦避開了一些社會爭議的內容,但整體而言草案內容仍屬保守,而且在數據支持方面顯弱,例如沒有提及草案希望達成的人均目標是多少;或者在工業區轉型方面,沒有提及是否要先將本澳既有的工業區先整合。 勿讓新規劃 拖累內港防洪建設 就政府有意將內港碼頭一帶改造成商業區,林宇滔表示不反對,但特別強調該區規劃重點仍然是防災抗災,不能一拖再拖,提醒政府不應該讓新的規劃影響既定的防洪建設,要盡快落實。 解決業權問題仍是都更重點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同樣認為草案目前仍未釋出更多操作細節。而對於草案將本澳土地劃分為18個規劃分區,又將祐漢、台山、松山至新橋一帶列為都更優先發展區域,他則關注未來政府要如何解決業權問題推動都更,仍有商確餘地。他以現時政府推動祐漢區都更計劃為例,主要是該區有不少業主早已搬走,認為要業主自資參與重建的方式,難對業主造成誘因。建議政府未來可參考其他做法,例如招攬發展商協助重建,如此市民不用自資重建,發展商在重建後又可出售部分建築樓層回本兼獲利。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在交通運輸方面,草案指出將會貫徹公交優先的原則,構建集輕軌、巴士於一體的公共運輸網絡,鼓勵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模式,於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周邊規劃配置混合、緊湊的住宅及商業用地,方便居民出行,鼓勵居民使用公交運輸系統。此外,透過輕軌站點、公交轉乘站、交通樞紐向外輻射,持續改善行人環境、過路設施及可達性,並串連公共開放空間,形成連續、無縫的步行網絡。 為加強口岸交通配套,實現無縫連接,草案中提出在關閘口岸、新城A區、原路氹邊檢大樓(蓮花口岸)及氹仔碼頭作為公共交通導向發展(TOD)的地區,以發揮口岸經濟優勢,提升綜合發展潛力,打造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 草案亦規劃建立外環跨區道路及主要道路網絡,促進交通分流,實施道路等級。停車設施方面,規劃布局融入職住平衡概念,有利減少通勤交通及泊車需求。另外,未來對停車位缺口較大的地區採用多管齊下的措施,適當增加供應及優化停車位資源。
網購糧食及生活用品日漸成為主流,百佳超級市場宣布於澳門首度推出網上流動購物應用程式,隨時隨地都可以用手機App網購。以後想去百佳超級巿場掃貨,只要⋯⋯
根據旅遊局數據,去年內地訪澳旅客中有900萬人次為廣東省持個人遊簽註來澳,佔內地旅客總人次的34%,是本澳旅客一大來源。珠海及廣東省分別在上月12日及26日恢復來澳個人遊簽註的辦理,受惠於有關政策的放寬,本澳出入境旅客數量逐漸回升,有旅遊區商戶昨日表示,近期生意有少少好轉,由過去的完全沒人,到現在每日約有十至20個旅客。旅遊業界人士就估計,由於廣東省辦理來澳個人遊簽註需要七個工作日,旅客量回升相信需要一些時間,而本月23日開放的全國個人遊簽註申請,恐怕也趕不及「十一」黃金周來澳。 自疫情爆發後陸續暫停開放申請的內地來澳個人遊簽註,自上月12日起陸續恢復,其中廣東省於26日恢復辦理,至昨日已滿七日。本報記者走訪中區旅遊區,人流旅客仍然稀少。 廣州旅客:澳門好靜喎 來自廣州、持探親簽證來澳的旅客劉先生表示,自己是繼4月後再次來澳,來探親順便購物,直言「呢到好靜喎,死城來喎!」雖然人少比較舒服,但卻缺少了熱鬧的氛圍,感覺較悶。而且食
為擴大支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中小企,特區政府臨時放寬「中小企業援助計劃」的申請條件,營業滿一年且符合其他資格的中小企業,可因應疫情影響而提出申請。經濟局昨(2)日表示,截至8月底,共有779宗申請受惠於臨時放寬措施。 共收6,551宗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臨時放寬申請條件的實施期將於9月10日結束,經濟局呼籲有需要的中小企業及早提出申請。而由本月11日起,營業滿兩年且符合其他資格的中小企業,仍可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 經濟局稱,自2月1日至8月31日,「中小企業援助計劃」共收到6,551宗申請,已批准5,044宗,批准貸款金額約為澳門幣18.3億元;其中779宗獲批申請受惠於臨時放寬措施,涉及批准貸款金額約為澳門幣2.5億元。 獲批申請以零售業最高經濟局續稱,獲批准的5,044宗申請個案中,受惠行業主要包括:零售業(27.4%)、建築及公共工程(19.7%)、餐飲業(12.8%)、對公司之服務、髮型屋及美容院等個人服務(7.6%)、批發業(5.6%)、教育及醫療機構(4.7%)、運輸及貨倉旅行社(4.6%)及出入口業(3.0%)。 根據「中小企業援助計劃」的償還規定,援助款項以分期支付形式償還,首期還款於批給批示日起計第18個月時開始償還,往後每六個月還款一期。 「調整還款」措施紓緩經營壓力另外,為協助及支持中小企業應對經濟下行及紓緩經營壓力,經濟局亦推出「調整各項援助計劃的還款」的短期措施。對於尚未完成還款的「中小企業援助計劃」、「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及「受『天鴿』風災影響的中小企業特別援助計劃」的受惠企業,可提出將最近一期未償還的援助款項申請下調至澳門幣1,000元,餘欠款項將在餘下的還款期內平均攤還。有關措施只適用於調整2020年12月31日前的還款。 自「調整還款」措施推出至上(8)月31日,經濟局共收到2,760宗申請,獲批准2,724宗,涉及調整金額約為澳門幣7,600萬元。 有需要申請「中小企業援助計劃」或「調整還款」措施的中小企業,可瀏覽經濟局網頁「www.economia.gov.mo」了解詳情並及早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