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合理編排斑馬線

祐漢新村第八街與永定街交界本月初發生驚險交通意外,兩名學童在斑馬線橫過馬路期間,被一輛巴士轉入斑馬線時撞倒捲入車底,所幸僅受輕傷,但引起社會關注本澳斑馬線設計及設置位置問題,斑馬線是否過多?每個十字路口密集設置斑馬線是否適合今日澳門社會狀況? 根據地籍局資料,截至今年3月,本澳行車道路總長度454.4 公里,其中澳門半島佔44.5%,行車道路長度共202.4 公里, 路氹填海區佔,行車道路長度146.1 公里,目前本澳共有組斑馬線,當中1,323 組位於澳門半島,708組位於路氹區。以行車道路總長度計,平均每223米就有一組斑馬線。根據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公布的運輸統計數據,在今年4月底,全澳註冊機動車共24萬4,327 輛,可見行車道路上車輛密集程度。 本澳斑馬線之多,經常引來輿論詬病,一條短短200 多米道路就有一條斑馬線,一個井字型十字路口,四個路口都有斑馬線,又有交通燈,過了紅綠燈,又見斑馬線,駕駛者會不勝其煩,「讓完又讓」,斑馬線太多,相隔太近,間接造成司機難以讓先。但行人方面,使用斑馬線時是否一定安全?根據當局資料,過去十年約有13宗致命交通意外是在斑馬線發生,亦有20條斑馬線一年內發生兩宗或以上意外。 本澳的斑馬線設計,一直沿用20多年前澳葡時期的道路規劃,原則是行人優先。但隨著本澳人口由當年40餘萬飆升至現時60多萬,全澳機動車現有逾24萬輛,當年車少人少、便民優先的斑馬線設計如今已變得不合時宜,間接造成不少人車爭路。 本澳斑馬線密度與法例有關,法律規定如在道路上50米範圍內沒有適合過路設施時,行人便可橫過馬路,當年政府為保障行人安全,通常在不多於 100米道路上設置斑馬線,讓行人有充足過馬路設施,設置斑馬線原意是優化步行環境,提高居民步行意欲,《道路法典》對斑馬線亦作出相關規定, 當駕駛者接近斑馬線時應減速,若有行人要通過斑馬線時應當停車讓行人橫過。 隨著人口增加,交通密度提高,輿論認為現時斑馬線設施已不適合社會發展布局,整體城市空間有需要修改,行車道路50米範圍內沒有適合過路設施時,行人可橫過馬路的規定已過時,有必要檢討,斑馬線劃位上需要重新作合理編排。

09/06/2021
15534

胡亂放生威脅生態環境

環保團體倡加強宣傳教育

市政署近日又發現本澳有胡亂放生行為,近期在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美洲牛蛙,為避免對本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及損害,已加緊捕捉及清理。 有環保人士認為,本澳對於放生的教育宣傳及警惕不足,建議加強宣傳教育及加強執法,盡量避免市民好心做壞事,破壞本澳生態環境。 【本報記者梁佩茵報道】 本澳不時有市民進行胡亂放生。市政署今年4月在內港碼頭一帶巡查時,發現有市民未經許可進行放生活動,將大量養殖的活淡水魚投入海中,基於保護動物和遏止胡亂放生行為,市政署依法對有關人士進行檢控和普法宣導。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放生是生物入侵的其中一個主要元兇,過去他們也發現不少並不適合在澳門生態生存的生物被放生,包括娃娃魚等。反映本澳部分市民對放生的認知教育薄弱,以為是對動物的一種愛護。 胡亂放生對動物造成更大傷害 陳俊明又提到,澳門的生態環境很多時會被市民的善意行為打擾。例如上述提到的娃娃魚,澳門的水域根本不適合牠們,即使放生最終只會死路一條。至於牛蛙,在內地是用作食用多,部分人可能飼養時因為牠體積漸大而棄養。由於牛蛙繁殖量高,捕食量強,甚至是同類,「只要係郁嘅嘢都照咬!連老鼠都吞到!」在生態上形成一個很強大的競爭者,本澳的淡水生物等較脆弱均有機會受到破壞或殲滅。環保團體也經常呼籲,野生的動物盡量不要飼養,在寵物店購買到的動物則不要放生。陳俊明指,本澳入口的動物有一定管制,瀕臨絕種的動物、具攻擊性及野生捕捉的動物都不能入口。惟現時放生活動很多時都「無王管」,即使有法例規管亦未必有執法,建議加強教育宣傳,避免因「善心」行為而危害自然環境。 最高可被科處十萬元 市政署近期巡查山林郊野之際,在本澳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被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的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蹤跡,被捕獲後經進一步檢視,發現不少個體的健康情況十分不理想,例如嘴部損爛、失明等,儘管這些美洲牛蛙可能最終因未能適應環境而死亡,但死亡後的個體仍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危及澳門原生態系統。市政署人員已加緊捕捉及清理,避免對本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及破壞。 根據《動物保護法》第五條列明,放生活動前至少15日須向政府提出申請,且必須適合其生長且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的自然環境,未經許可放生脊椎動物屬違法行為,可被科處20,000元至十萬澳門元罰款。

09/06/2021
10131

坊會冀政府改善筷子基北灣水質

根治雨水管網混接生活污水

環境保護局在《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 》中指出,澳門局部沿岸水質長期欠佳,其中以內港、筷子基等區域水質最差。筷子基坊會副理事長傅宇安期望當局能根治雨水管網系統混接生活污水、非法排污等問題,從而改善筷子基北灣水質污染,減輕異味對居民的影響。 傅宇安表示,當局排查全澳186個沿岸排水口,發現其中47個排水口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出,加上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成為沿岸水質不良的主要原因。筷子基近年相繼有大型樓宇落成,加上食肆眾多,需要大量用水,污水自然增加,但筷子基北灣基於下水道系統出現錯接,整體管道的容量亦已經飽和,污水直接從雨水排放口流出而影響水質,除了不時會有死魚漂浮,潮退時更有臭味傳出。 他又指出,筷子基北灣附近的數個休憩區都是區內居民重要的休憩場所,需適時監測水質污染及時處理。政府既然已找出沿岸水質不良的主因,需要盡快制定措施進行改善,建議可透過下水道整治工程,將「雨污分流」,保障該區沿岸水質環境,減少臭味對居民的影響;本澳日產污水量大增,污水處理廠早已超負荷運作,當局需加快於人工島新污水廠工程建設進度,全面提高本澳的污水處理能力,進一步改善本澳水質。 筷子基北灣不時會有死魚漂浮,潮退時更有臭味傳出。 (筷子基坊會提供圖片)

09/06/2021
9312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