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十年青年政策正式實施

傳承愛國愛澳情懷 融入國家發展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特區政府一向重視青年的成長和發展, 透過《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 (簡稱「青年政策」)有效實施各項青年事務。在凝聚社會各界力量下,青年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青年創造了較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在此基礎上,特區政府於6月21日公布及實施《澳門青年政策(2030)》,承接前一階段推動青年全人發展的理念,持續為青年搭建成長成才平台,以「 育身心,展德才;勇擔當,建未來」為政策願景,未來將透過十項主要措施,傳承愛國愛澳情懷,增強青年綜合能力和全面發展,提升青年社會參與,促進青年融入國家發展。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於2020年底完成了《澳門青年政策(2030)》公開諮詢,在廣泛的開門問策中,社會各界均提出了具建設性和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新一輪「青年政策」為期十年,考慮到現時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及平均受教育年期延長,就業起點年齡延後,青年所佔人口比率,與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青年政策互相銜接,以及滿足更多青年群體多元需要等因素,將青年的年齡範圍界定,由過去的13至29歲,延伸至13至35歲。至年底,澳門13至35歲的青年人口有21萬3,000人,佔人口總數的,其中男性有10萬3,000人,女性有11萬人。 十項措施落實政策目標 特區政府未來將透過十項主要措施,以及與「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共同推出相應的行動計劃,落實各個政策目標,包括推動學校深化愛國愛澳教育,優化課程設置,出版系列配套教材,推行多元化的家國情懷課外體驗活動,加強相關師資培訓,為營造校園愛國氛圍提供支持。同時建設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整合各類國情教育的設施和資源,完善青年愛國教育活動設施。加強與政府部門及各界的合作,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宣傳與教育,協助青年正確理解並貫徹「一國兩制」。 鼓勵大灣區發展融合 在人才方面,加強人才培養,促進多元發展;加強對外交流,拓展發展空間提供區域合作、國家發展規劃等資訊,包括各地區情、民情、經濟特色等訊息,以及與澳門青年發展有關的支援與優惠措施,鼓勵青年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灣區發展融合,並提供協助和培訓等。品德教育方面,加強跨部門合作,共同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網絡犯罪、校園欺凌、色情、暴力、賭博等偏差及違法行為,推動相關宣傳與教育,提供輔導與支援。 鼓勵青年關注時事發表意見 同時,協助青年創建更多有影響力的青年組織並鼓勵青年人參與,引導青年社團充分發揮其引領青年發展及參與社會的作用,組織多元活動,並加強跨部門合作,提供多元渠道及建立青年建言平台,鼓勵青年關注社會時事及對社會事務發表意見。 為不同群體的青年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台,加強歷練,培養青年刻苦奮鬥精神以及責任擔當意識。 四年後展開中期檢討 在檢視機制方面,將配合新一輪青年政策調整「澳門青年指標」體系,以及就不同領域的青年議題展開調研,建立恆常溝通機制,邀請教育機構、青年社團、民間社會服務 機構、相關社會組織及青年就政策推行策略及成效進行交流,為有效推行及持續優化「青年政策」提供更多科學依據。「青年政策」以 2021 至 2025 年作為第一個推行周期,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將委託專門學術或研究機構於 2025 年開展中期研究檢視,以審視「青年政策」的推行狀況,並根據結果調整下一階段的政策部署。

30/06/2021
17252

「青年政策」打好「根」基

王國英:冀學生深入認識國家歷史

為配合《澳門青年政策- 2030) 》實施,有學校表示未來將調整相關課程,針對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希望加強對國家歷史的認知,同時冀令學生增加更多包括《基本法》及《憲法》的了解。 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暨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接受訪問時表示,因應「青年政策」實施,中學課程將會有所調整,冀加強愛國愛澳情懷,希望學生不只是表面上愛國,教學上也不能僅是依書直說。他形容歷史對學生來說尤如植物的根,有根才能茁壯成長。未來教學將重點放在深入教育歷史,如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英雄人物,或與澳門相關的人和事,令學生認識自己成長的地方與黨的關係,要講好家國情懷的故事,才能更加直觀地在「根」方面打好基礎。他又提到,過去教學上提及《基本法》較多,希望未來高中教材上能加入更多《憲法》的內容,令同學增加更多法制上的認識,同時亦需了解對國家安全威脅問題等。 創設不同平台讓青年人發聲王國英稱,未來十年「青年政策」另一亮點是創設不同平台讓青年人發聲,他認為,現時讓青年議政的平台明顯比以往多,不少諮詢機構更有吸納不少年輕成員,如行政會委員也有較年輕的委員在內,認為相關工作經已在近年有逐步推進,較前十年其方向更加邁進,令青年有所發揮。此外,過去的青年政策未有提到讓青年融入大灣區,這次則有所著墨,而且有實際的措施,例如在大灣區提供實習機會助青年孵化創業,為青年融入灣區發展描繪一定的藍圖。他認為,澳門市場始終太細,青年發展有所局限,冀能創造機會及條件讓青年體驗更多使其有所成長,相信也是未來十年青年政策重點之一。

30/06/2021
12950

政策具本土特色 也符國際標準

加強青年歷練 融入國家發展

教青局分別於2016以及2019年,委託研究機構為《青年政策(2012 - 2020)》作了中期評估及成效評估,評估意見認為,政策覆蓋領域與各國及地區政策方向基本一致,既符合國際標準,又有澳門本土特色;在執行過程中,五司範疇十多個部門組成的「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緊密配合,有效投放資源,推出300多項行動計劃,共同協作,落實青年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新一輪的青年政策規劃,是在此政策基礎上作優化與拓展,並因應時代變化提出新的內容。 五大方向培養責任擔當新一輪的青年政策為期十年,未來除了繼續關注青年的品德素養、身心健康,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外,還將進一步注重培養青年的時代意識及責任擔當。政策五大方向包括「傳承愛國愛澳,增強家國情懷」、「錘鍊品德修養,提升身心素質」、「增强綜合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共建和睦氛圍,營造包容社會」以及「提升社會參與,融入國家發展」。 十大措施促進青年發展 透過「加強愛國教育,增強家國情懷」、「加強品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提升綜合素養,增強核心能力」、「加強人才培養,促進多元發展」、「加強對外交流,拓展發展空間」、「加強雙向交流,營造正向氛圍」、「促進社會共融,確保機會平等」、「支持青年結社,發揮社團力量」、「培養參與意識,關心社會發展」及「保障資源投放,整合各類資源」十大措施,全面促進青年發展,幫助青年融入區域合作以及國家發展,同時加強青年歷練,培養青年的責任擔當意識,發揮青年力量,為社會作貢獻。 「 青年政策」為澳門青年工作訂定主軸,凝聚社會力量,推動青年全人發展。 (《力報》攝影組攝)

30/06/2021
13953

學聯認同政策取向

助力青年正向成長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楊煒軒認同「青年政策」方向,認為有助培養澳門青年的綜合能力及素養、為青年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幫助青年正向和健康成長。 楊煒軒提到「傳承愛國愛澳,增強家國情懷」成了重點政策方向之一,旗幟鮮明地表明了澳門青年發展的正確方向。公眾諮詢的結果亦反映,澳門社會對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高度認同,而根據學聯多年來持續進行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澳門中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程度一向保持高位,意味著澳門過往的愛國教育工作已具備一定成效,未來仍需持續努力,繼續推廣和深化一國兩制、《憲法》和《基本法》的普法教育,讓青年學生懂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及正確認識和理解兩法,從中了解中國內地與澳門特區的關係、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行政主導由來的歷史原因等更為深層的內容,繼而增進對澳門和國家的了解,提高認同感,令澳門人的愛國精神繼續傳承。 另外,澳門青年學生在城市生活和緊湊的學習過程中,難免積累壓力,誘發不良情緒或心理問題,楊煒軒認為保障青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青年政策日後的重點工作,需要加強關注學生心理情況,疏導學生心理問題,應從預防、發現、治療等多方面思考。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理事長楊煒軒對政策方向表示同意,認為政策的實施可以有助培養青年的綜合能力及素養等。(受訪者提供圖片)

30/06/2021
13863

防止破壞生態

立法禁外來物種入境

在本澳濕地、山澗、山邊,甚至人工湖,水塘,接二連三發現兇猛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不但非本地原生,但在本地生態系統中沒有天敵,可以吃掉其他生物,造成生態災難,引起社會人士關注,特別是環保人士,指出是居民胡亂放生及棄養所致,認為當局應修訂法例禁止輸入外來物種,持續做好公民教育及法律宣傳,防止不可逆的生態破壞。 目前本澳法例並沒有禁止活體動物進口,但需要向市政署申請,獲批准方可運入澳門,但近期發現的外來物種,當局都沒有批准入境紀錄,明顯是非法偷運入澳門,而近日發現的外來物種,包括在多個濕地及山澗發現被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物種的美洲牛蛙,在路環疊石塘山發現的美洲鬣蜥、在南灣湖和新口岸水塘發現三隻「擬鱷龜」,以及在青洲山發現多隻巴西龜和飼養池,這些外來物種,共同點都是原生長在美洲,不應出現在澳門的生態。 最近發現的多種外來物種,很明顯是有人從外地購買,極可能是透過郵寄快遞偷運來澳。今日互聯網發達,網購盛行,要在10,000 公里外購買小動物來澳飼養,易如反掌,但這些外來物種愈養愈大,飼養人可能因此「養唔掂」就自行放生,這種行為其實是在破壞本澳生態環境,胡亂放生對本地原生態平衡構成威脅。這些外來物種在本地生態系統中都沒有天敵,若不斷繁殖便會令本地生物多樣性枯竭。 去年(2020 年)7月, 筷子基一高層住宅大廈一頭「擬鱷龜」從高處墮街死亡,當時已有報道指本澳有不少人喜歡飼養觀賞性動物,例如蛇、蜥蜴、狼蛛、食人魚等,這些動物都具有毒性或危險性,可能直接對人造成傷害,一般相信這些動物都是偷運進口,未有向當局申報,是法例上一大漏洞。現行法例只禁止非法放生,根據2016 年9月1日生效的《動物保護法》規定,非法放生可被罰款20,000 元至十萬澳門元,但輿論多認為罰則過輕,有需要修訂法例,除加重非法放生罰則,更應禁止不適宜在本地飼養動物入口。 人類與大自然是密不可分且必須和諧共生,有賴市民大眾共同維繫健康、有活力的生態系統,持續做好公民教育及法律宣傳, 減少居民胡亂放生及棄置等破壞生態行為。

30/06/2021
15350

由澳大游水偷渡出境 每位盛惠萬二人仔

警破越南人蛇集團

偷渡集團利用澳門大學琴校區旁堤岸圍牆上欄杆,綁上蔴繩再游繩下水游泳偷渡離開澳門,兩名越南男子偷渡來澳擬做「黑工」,但無法找到工作後,本周日(27日)深夜由越南籍「蛇頭」帶引,到澳大琴校區堤岸準備由圍牆游繩下水偷渡回內地時,三人同時被司警拘捕,司警隨後再拘捕兩名越南女子,相信已瓦解該個以越南人為首及運作三個月的偷渡集團。 【本報記者劉凱輝報道】 被捕「蛇頭」姓Nguyen,33歲男子,逾期逗留及持「行街紙」,其中一被捕43歲女子亦姓Nguyen是其女友,為外僱家傭,另一女子姓Than, 52歲,外僱家傭。三人涉嫌「協助」及「犯罪集團」罪已被送交檢察院處理。被捕兩名偷渡離境越南「人蛇」男子分別姓Pham,29 歲, 無證, 姓Nguyen,52歲,早前因非法再入境被判四個月徒刑。 司警昨(29)日在新聞發布會通報案情,因應疫情,司警加強與鄰近地區情報交流,以防有未經檢疫人士偷渡進入本澳,本月11 日破獲一個越南偷渡集團,專門安排「人蛇」以游水方式從內地偷渡來澳。當時司警拘捕兩名「蛇頭」及一名內地「人蛇」。 司警其後進行後續調查,發現該偷渡集團三名餘黨繼續犯案,經分析後鎖定目標。近日得悉偷渡集團在逃成員再次組織偷渡活動,協助兩名越南籍人士經澳大橫琴校區堤岸沿海地帶以游泳方式偷渡出境,司警隨即作出部署。 本月27 日晚上約11 時,司警發現案中「蛇頭」帶同兩名越南籍男子到達澳大校區堤岸準備偷渡出境,司警立即採取行動,當場拘捕兩名非法入境準備游水離開本澳的越南男子及「蛇頭」,並發現一條用作攀爬的麻繩。 經調查兩名非法入境越南男子由於來澳欲做「黑工」不成,欲偷渡出境返回珠海。司警其後分別於新橋及黑沙環的住宅單位,拘捕案中兩名越南外僱女家傭,當中一人是案中「蛇頭」女友。 司警調查所得,有關偷渡集團運作近三個月,服務對象主要為越南籍人士,每次向每名非法入境者收取12,000 元人民幣偷渡費,「蛇頭」與兩女子分工明確,「蛇頭」主要負責協助非法入境人士以游泳方式偷渡離境,其女友負責管理偷渡費,另一女子則負責物色偷渡者,每次收取2,000 元作報酬。司警相信已瓦解該個以越南人為首及運作三個月的偷渡集團。

30/06/2021
13323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