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受控,全澳進入鞏固期,不少商戶紛紛重新開門做生意,不過在有限度復市下,商戶生意仍然慘淡。本報記者到各區走訪,大部的珠寶金舖、鐘錶店都有開門,板樟堂一帶服裝店、波鞋舖、藥妝店、眼鏡舖和手信店等均有營業,街上行人亦較「靜止期」顯著增多。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接受本報訪問時指,當前經濟不景,即使有消費卡,市民消費意欲仍然低,形容商戶處於彈盡糧絕狀態,等待政府落實經援是「度日如年」。【本報記者陳宇東、郭善如報道】
繼上星期四(21日)首次錄得社會面「清零」後,本澳前(23)日再度實現社會面「零新增」,但在醫學觀察酒店等被管控人群中仍發現陽性病例,本地感染群組亦增至26個,反映防疫雖有成效但仍未能放鬆。因此,當局決定自昨(24)日起,一連八天均為全澳居民抗原檢測日,全體在澳人士須每天自測抗原並申報。此外,當局決定物管及菲籍人士不再列為重點人群,但外出工作仍須接受「兩日一檢」。
當局將本澳不同區域設置多個戶外核檢站。
衛生局呼籲恢復營業和運作的場所須加強環境清潔和消毒工作。
本澳受新一輪疫情影響下,經濟環境更形惡化,餐飲業尚未恢復堂食,雖政府已迅速再推百億經援措施,但對中小企的影響依然巨大,有受訪餐飲業負責人指,自疫情發生後,僅剩一半生意額,街客大減,現時只能靠外賣平台單支撐,坦言若疫情再持續,預料捱不到兩個月。【本報記者陳宇東報道】
地產中介表示,一般業主均會體諒租客,會同意減租。
澳門飲食業工會理事長蘇偉良期望能盡快有限度地開放餐飲行業的堂食服務。
當局日前宣布「新黃碼區」規則,將紅碼區周邊地區列為黃碼區,並要求區內人士定期接受核檢。北區社諮委、婦聯總會常務理事張煥恩表示,收到不少居民反映意見,指不清楚自己的大廈是否會被列作黃碼區,對「紅碼區周邊」的定義不清楚,感到焦慮。亦有居民擔心因為新措施被列黃碼而未能上班,繼而影響生計,期望當局關注。
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順產誕下男嬰。
衛生局提醒,市民在郊野活動必須採取足夠保護措施,慎防被恙蟲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