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承辦下屆全運會場地惹關注

團體倡建「氣膜體育場館」

【本報記者梁雄業】澳門將與廣東省及香港特區承辦2025年「第15屆全國運動會」,國務院辦公廳上月(8月)26日公布批准廣東、香港及澳門承辦2025年第15屆全國運動會,隨即引起社會關注舉辦全運會比賽場地是否足夠問題。本地運動場地一直不足,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早前一項「澳門體育設施調查報告」顯示,54%青年認為應增加運動場地數量,並優化本澳運動場地政策。新青協建議參考外國和內地做法,引進「氣膜體育場館」作為臨時性體育場地。 工程界認同氣膜建築做法 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兼化學工程師李仲言認同「氣膜體育場館」的做法,他指出,近年政府收回多塊閒置土地,不少仍在丟空狀態,他認為在完成長遠規劃之前,將閒置土地暫時轉為休憩用地是可行做法,其中意見提到的「氣膜體育場館」便十分適合在閒置土地上使用。李仲言稱,據他所知,「氣膜體育場館」的建造時間及建築成本均遠低於傳統建築,「氣膜體育場館」可以在A 場地拆卸,在B 場地重新利用,適合在不同的閒置土地輪流利用,最大程度減省物料的損耗。特別適合可用土地相對分散、大小不均的澳門。由於閒置土地將來使用未明,當下使用氣膜建築便更為妥當。 李仲言稱,按他對本澳工程的了解,如果要在澳門引入「氣膜體育場館」的建築技術,需要進行法規的更新,他認為具體可參考國外法規,再融入本澳法規,才能夠真正「落地」;他亦提到近期對於閒置土地的使用雖有不少討論,然而政府的態度未明,是否會用作休憩區,甚或有其他更迫切的使用方法也說不定,需要向政府進一步了解。 可利用閒置土地建造 澳門體育記者協會理事長方念湘亦認為「氣膜體育場館」的概念可取,指出澳門多年來大眾康樂體育設施不足,使用氣膜建築有建造時間短、安裝便捷、易於拆卸和搬運的建築優勢。他又指其實政府過去都有類似的短期建築想法,只是沒有使用氣膜建築這樣的「高科技」,如成功引入相關技術相信政府亦樂意採納。 意見提到「氣膜體育場館」可建在閒置土地上,方便興建及拆卸,方念湘認為意見可行,但閒置土地目前仍在規劃之中,一切尚未定案,「氣膜體育場館」歸體育局還是市政署管理仍未可知,政府對於閒置土地的取態亦不清晰,要推行「氣膜體育場館」尚有一段行政程序的路要走。

28/09/2021
14842

「氣膜建築」國內外早有先例

「氣膜建築」(Air-Supported Structure)概念最早在1917年由英國工程師蘭捷斯特(F.W. Lanchester)提出,意思是以壓縮的空氣支撐整個建築物,取代傳統以鋼材作為主要支撐的建築方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氣膜建築」開始在美國流行,主要用於建造體育場館,被稱為「氣膜體育場館」(Dome)。由於其建造材料、結構支撐均與傳統建築造法不同,因而在建造時間、建築成本均較傳統建築方式低。一個2,000平方米的氣膜體育場館僅需30–60日建造,遠快於需時半年的傳統建造時間;以同樣大小的場館為例,氣膜體育場館的建築成本僅為傳統建築方式的20-30%。 踏入21世紀,「氣膜體育場館」建造技術更為成熟,不但集合上述優點,更可以抵禦極端天氣,加上有良好通風、透光效果,因而在北美廣泛流行。在北美,「氣膜體育場館」主要用於足球、美式足球的練習場館、現時亦有用在網球、棒球、籃球、建身室等不同品類體育項目。 中國在2003年引入「氣膜體育場館」概念,並在近年被廣泛應用,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大減,近年在中國快速發展,並迅速傳統體育場館,成為現時內地主流運動場地。中國內地首個「氣膜體育場館」為北京朝陽公園的氣膜網球館,現時已被國家大力推動發展。

28/09/2021
14408

兩保安無正確戴口罩

恐累全澳賠上黃金周

澳門各界對內地「十一黃金周」假期的期待,就像久旱之地期盼天降甘霖一般,在錯過8 月大半個月暑假期間後,業界紛紛預期10 月開始的國慶假期將迎來旅遊高峰,但這殷殷盼望卻又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 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協調員梁亦好醫生昨日在疫情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65例、66例確診個案在第64例確診患者所住的樓層工作,一位早更、一位晚更,監控隔離人士不得離房,兼負責派飯餐、收集餐後垃圾等,兩人與第64例患者一樣,均是感染Delta病毒,當局翻查閉路電視,發現兩人在接觸隔離人士時,「經常沒有戴好口罩」,常常不蓋鼻,甚至有時不蓋口,不排除因此染疫。 【本報記者林嘉欣、梁雄業、鍾佩欣報道】 應變協調中心昨日舉行疫情新聞發布會,在會上詳述兩名輸入關連確診個案的情況。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目前為止仍維持兩宗輸入關聯病例,兩位患者正接受隔離和治療,情況穩定。 經常口罩不蓋鼻 記者會上,有傳媒問及兩名確診保安是如何接觸到隔離人士,從而受到感染。梁亦好回應表示,兩位確診保安是在第64例確診患者的樓層工作,分別為早更及晚更,其分工是每一樓層有一名保安工作人員負責看守,以防止醫學觀察人士離開酒店房間,同時負責派飯餐、收集餐後垃圾等。而從流行病學上看,根據他們工作上位置及性質,偏向考慮是基於上述原因而感染新冠肺炎。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補充,透過病毒基因分析,兩名確診肺炎的保安同樣感染Delta病毒,與第64例輸入性個案一致,更加印證他們間的關係。 他表示,經翻查閉路電視,發現確診的保安在接觸隔離人士時經常沒有戴好口罩,很多時候不蓋鼻,有時甚至不蓋口,工作時亦確認有接觸過最近確診的患者,不排除因此而染疫。他強調當局非常重視隔離酒店的防疫,有嚴格指引給予現場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七天便會做一次核檢以保安全。 當局嚴格要求業界遵守防疫指引 旅遊局公共關係處處長藍同好表示,過去旅遊局嚴格要求業界遵守及執行衛生局指引,局方會定期進行巡查,若巡查期間發現場所有不適當的地方,或違規情況,應會有相應罰則。至於未能遵守防疫指引是否有相關罰則,藍同好稱,若未能遵守防疫指引,但沒有違反到酒店相關法規,旅遊局會與衛生局研究相關情況,是否違反《傳染病防治法》。 兩酒店醫觀人士延長醫觀期 梁亦好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第65及第66例患者都在其工作環境感染,當局認為該酒店存在一定風險,因此當局將所有在金皇冠中國大酒店工作的人員,包括保安人員、清潔人員、前台人員、技術工人、總務、餐飲人員等,全部列為與患者有共同軌跡人士,需作14天隔離醫學觀察。而金寶來酒店因與金皇冠中國大酒店相通,所以金寶來酒店所有工作人員均被當局列作與患者有共同軌跡人士,已實施閉環管理,亦需進行14天隔離醫學觀察。 與兩名確診患者一起工作的保安員共有42位,已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兩間酒店共有146位工作人員需要進行醫學觀察,將留在酒店內接受醫觀,市政署已對兩間酒店的公共地方及電梯進行清潔消毒。 另外,梁亦好指,因考慮到上述酒店內存在一定傳播風險,當局會因應感染風險及時間會延長部分隔離人士醫學觀察時間,直至等到紅碼區、黃碼區人士有結果,當局再作研判在酒店的隔離人士需延長的隔離時間,初步決定延長時期不少於七日。

27/09/2021
60133

珠通關措施收緊影響澳門各界

當局稱有調整將盡早公布

珠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前(25)日發出消息表示,自昨(26)日6時起至29日零時,除指定人士外,其他人員經珠澳口岸入境後則需進行14 日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25日在防疫記者會上強調,疫情至今,本澳一直沒有進行過「封關」,對於澳門居民當局一直強調可以出入境澳門,定義為中高風險來澳人士進入澳門必須先隔離。對於今次珠海果斷要求所有由澳門入境珠海人是需要接受14天醫學觀察,坊間議論紛紛,對如此「斬纜」的做法感到不解,有意見認為或與珠海航展即將舉行有關。 【本報記者林嘉欣、陳宇東報道】 在昨日舉行的應變協調中心疫情新聞發布會上,有傳媒關注每次當珠海收緊防疫措施,將會衝擊澳門各界,不少跨境居民、學童、旅客及外僱受影響,當局會否總結相關經驗,應對之後通關條件改變時方便大家。 離澳通關收緊 減少影響其他地區 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回應表示,每個地方都要有責任防止疫情蔓延,這是負責任的態度,當局亦即時進行多方面工作,最大程度將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隔離,用最快速度進行全民核酸檢測,防止疫情爆發。此外,雖然入境本澳措施不變,但離開澳門的通關措施已收緊,當局希望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影響其他地方感染風險,希望市民理解。 因應疫情發展調節通關措施 警察總局局長助理暨民防及協調中心主管王健亦表示,珠澳兩地有聯防聯控工作,其工作組每日都會就疫情情況進行通報。現時來說,從澳門入境珠海需隔離14日,而有關出入境措施是否會有調節,將會因應疫情發展,疫情需要進行研判後,若再有調整將會盡早公布。 林玉鳳:實施三日已是折衷做法 事實上,珠海方面的做法較上次僅紅黃碼區入境才須隔離的做法嚴格不少。有議員分析指,珠海方面主要是保障自己,而三日之期相信是要觀望本澳全民核檢結果,同時亦估計是與珠近日將舉辦航空展有直接關係;又指當有疫情發生時,市民亦需逐漸適應周邊地方會採取「斬纜」政策 。 立法會議員林玉鳳接受本報訪問表示,珠澳兩地僅一關之隔,珠海方面出於要保障自己而實施較嚴格出入境措施也是可以理解。至於為何有關措施僅至29日零時,而非更長的時間?林玉鳳分析,相信珠海方面是需觀察本澳這三日全民核檢的結果,屬於折衷方案,如果全民核檢結果理想,預料珠海方面便會放寬出入境措施,萬一再有確診個案,相信有關措施就會延續,甚至不排除再收緊。至於珠海方面又是否因近日將舉辦航空展,為免疫情擴散,故對疫情防控的要求特別高,林玉鳳相信是有直接關係,也是珠方考慮因素之一。 林玉風續指,現時國家對於新冠病毒仍是施行「清零政策」,如任何地方有疫情發生都會一視同仁,香港方面亦即時對澳暫停了「來港易」和「回港易」措施。她又指,其實市民方面亦要開始逐漸適應有關措施,如果任何地方發生社區確診個案,相信周邊地區都會採取「斬䌫」政策,而政策所帶來民生和經濟上的影響,市民亦需作出體諒,畢竟大眾的健康安全是必須放在首位。

27/09/2021
43285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