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Master2021 澳門青少年機械人大賽圓滿舉行。
傳染病防制暨疫病監察部協調員梁亦好表示,回來澳門20天健康碼出現紅色,很可能是未修改健康碼的旅遊史。
梁亦好強調,當局研究的應用程式不會將市民任何資料傳回政府部門。
有食肆亂駁渠網,造成渠道淤塞。
鱷龜是世界最大淡水龜之一,也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龜,主要棲息在美國南部水域。
善明會主辦「陽光少年2021」,各項招募和培訓工作上月已展開。本年度活動續秉持「關心社會,濟弱扶貧」宗旨,開展各項慈善公益活動。全年活動共17項,預計參與人數達一萬三千人次。
澳康碼系統將優化,轉碼時可選擇本地或出入境,減少系統故障的機率。
所有入境前21日曾到過台灣地區的來澳人士,除了需要接受21日隔離醫學觀察外,還需要進行七天自我健康管理。
國務院昨(10)日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澳門申報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三個項目,全部成功入選名錄。文化局表示,上述項目能成功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不但提升非遺項目的認受性和保護力度,更展現和傳揚了澳門保存的中西文化和諧交融成果,肯定和突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文化定位。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是澳門重要的文化傳統和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源於16世紀,以葡萄牙的烹調方法為基礎,融匯歐、亞、非的食材及烹調方式,菜品豐富,變化多樣,是澳門的地道美食,體現了澳門獨特的飲食文化,也是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見證;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是土生葡人社群熱愛的舞台表演藝術,以戲劇演出作為平台表達對社會議題和熱點輿情的意見,話劇中使用土生土語作為表演語言,充分反映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特質。 土地信俗在澳門由來已久,數百年來,澳門華人為保一方水土平安,鄰里和睦,家財旺盛,社區繁榮,以各種形式供奉土地公,形成了世代相傳的民間信俗,並以農曆二月初二的土地誕為年度重點活動,是促進鄰里團結,增進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歸依感的重要媒介,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在澳門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是次申報工作過程順利及取得圓滿成功,反映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也有賴政府部門、非遺社團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積極參與。 共11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國務院自2006年至今先後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前澳門共有11個項目入選,包括由粵、港、澳共同申報的粵劇和涼茶製作技藝;由本澳獨立申報的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以及本次新增列入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未來,文化局將持續對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識別、建檔、調查和研究等工作,同時繼續為非遺的保護傳承提供宣傳推廣的平台,落實推動澳門非遺「走出去」,進一步保護和弘揚本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記者劉凱輝】端午節即將到來,傳統應節食品糭今年銷售情況未如理想。由於疫情加經濟前景不明朗,有市民在消費卡幫助下仍會「慳住使」,買兩、三隻糭應節;有商戶則表示,市民及外勞的消費意欲都大減,比疫情前生意甚至下跌超過一半,團購數量亦只有去年的四成左右;此外,今年亦有不少市民選擇購買糭葉,自行回家包糭過端午節。 位於新馬路的一間傳統賣糭店舖表示,今年遊客減少,市民的消費意欲亦降低,一般只會購買幾隻糭應節,生意甚至不如去年,比疫情前下跌近一半。而在祐漢區賣糭超過20年的店主歐陽女士表示,今年即使有政府的消費卡幫助下,市民亦見謹慎消費,立減優惠一般會用於超市及商店等購物,較少選擇傳統應節食物。 市道不好 消費意欲下降 一直以街坊生意為主的她稱,12元一隻的細糭已是多年沒有加價,但銷情亦是未如理想,另一款售價68元端午節大糭,雖然材料豐富夠好吃但銷情更為一般。她相信是市道不好,市民及外勞都消費意欲下降有關,生意方面只有疫情前的一半。 歐陽女士又稱,去年仍有不少團購生意,比如去年有社團訂購1,000隻糭送給區內弱勢社群,包括獨居長者等有需要人士,今年訂單則下跌至400隻,並「講到明」是由於經濟不好謹慎開支。 此外,有出售糭葉的店舖表示,今年多了市民提前一、兩個星期買糭葉回家,準備自行包糭過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