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幣將在兩年內耗盡

電子支付時代 鑄幣仍有必要?

由於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硬幣特別是一毫、五毫的小額硬幣消費,導致硬幣流通往往只出不進。特區政府早前表示,根據估算,本澳在兩年內會將現有輔幣盡數花光,因此在今年度預算案中編列3.4億元作鑄新幣之用,有關金額是近十年來最高。在電子支付時代,鑄新幣是否仍有必要?特別是因疫情而撙節的當下,格外引起社會關注。 去年立法會審議《2021年財政年度預算案》時,提到今年政府將預留澳門幣3.4億元作鑄造一毫、五毫等小額硬幣(輔幣)之用,雖然預算案最終在立法會順利通過,有關鑄幣的話題仍在坊間熱議。 李靜儀:鑄幣一毫使費多於一毫 立法會議員李靜儀接受本報訪問時引述政府鑄幣的初衷,表示按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下,預計本澳兩年內輔幣會盡數花光,故有必要在當下鑄造新硬幣。目前政府未有釋出細節會鑄幣多少,然而鑄造硬幣成本高,鑄造過程、物料、運輸等都要錢,鑄造一枚一毫硬幣的成本肯定多於一毫,如計算不精確便得不嘗失。 電子支付愈來愈普及 李靜儀特別提到,預算案使用歷年最高需求量計算,有很大可能造成浪費。她指近年澳門市民逐漸習慣不使用現金支付,隨著電子支付方式愈加普及,外加政府力推消費卡付費、聚合支付等等措施,都會令市民更少使用現金。據統計,2020 年首十個月與2019年同期相較,市民使用電子支付付費上升3.8 倍, 對比2018 年更上升逾50倍,使用最高需求量計算實是不必。 其次,李靜儀指在坊間流通的硬幣實是不少,很多市民家中儲著一大罐硬幣用不到,往昔或許有時會特地拿出來作小額支付,現在電子支付發達,市民便更少帶硬幣出門,兌換時收到硬幣亦少,令硬幣幾乎僅剩下收藏功能。 回收貨幣更可取 李靜儀認為,相較於加鑄造硬幣,政府應先加大力度回收流通硬幣,然而推動回收服務需要一定時間,李靜儀建議政府可先充分評估鑄幣的數量及其必要性,才作出具體行動。她明白政府鑄幣的初衷,但她建議在目前疫下財政緊縮的時刻,預算編列需要謹慎,要「使得先使」。 市民:已記不起上次使用硬幣是何時 本報訪問多位市民、旅客及商戶,普遍表示使用硬幣習慣相較以往已大大減少。其中市民鄔先生表示,已記不起多久之前使用硬幣,家中已有一堆硬幣動也不動,出行基本都以電子支付解決;楊女士笑言不少店舖都不會收一毫、五毫硬幣,她認為政府可先回收市面硬幣,加鑄硬幣很容易造成浪費。 旅客劉先生表示,來澳都是使用內地的電子支付,使用硬幣非常麻煩,在澳收到硬幣回到內地家中也是丟到角落,亦不會刻意留來紀念,感覺作用不大。旅客陳先生亦都使用電子支付,他指澳門購物中心等地方都有相關設備,來澳前都不需事先換錢,他認為使用電子支付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商戶:貨品標價盡量「齊頭」 時裝店店主李女士表示,目前現金與電子支付都會收,但坦言使用現金支付的人逐漸減少,貨品標價都特地以「齊頭」整數為主,免得收到一毫、五毫的小數目,入數時很不方便;食店店主梁先生指客戶多數使用電子支付,笑言「阿姐、阿婆」都在用,表示不想口袋太多硬幣,行走都不方便。 澳門幣為何叫Pataca ? 由誰鑄造? 澳門幣(Pataca)作為澳門法定貨幣已使用近一個世紀,年,當時的澳門政府將發行澳門幣鈔票的專有權賦予大西洋銀行。1906年1月27日,首批澳門幣鈔票即告面世。 根據《澳門貨幣》一書中的記載,澳門幣之所以稱為「Pataca」,是源於1894年葡萄牙在澳門和帝汶引入的一種記賬符號,當時包括澳門在內的許多亞洲地區,都流通一種被稱為「墨西哥的八個雷阿爾」(MexicanEightReales)的銀圓,葡文名稱為PatacaMexicana,一枚銀圓稱為一個Pataca,因此當1905年澳門幣發行時便借用這一貨幣單位。 金管局在回覆議員蘇嘉豪書面質詢時指出,現時流通的澳門元硬幣,是由英國政府全資擁有的皇家鑄幣廠(Mint)鑄造,該鑄幣廠有超過1,000年歷史,不僅鑄造英鎊硬幣與澳門元硬幣,也鑄造包括港元硬幣、紐西蘭硬幣等其他60個國家與地區的硬幣。至於鑄造硬幣的費用,金管局指需視乎鑄硬幣的大小、厚度、重量、金屬價格,以及鑄幣規模等多方面因素。

05/03/2021
33769

金管局:現有7.6億枚硬幣流通

持續跟進輔幣流通需求情況

對於是否需要加鑄新硬幣的質疑,金管局表示,局方會持續跟進澳門元輔幣的流通及需求情況,並尋求促進輔幣流通的方案。一方面加強宣傳兩間發鈔銀行提供的「免費輔幣兌換服務」,冀增加輔幣回收,並與兩行探討持續優化服務,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另一方面,亦會推動銀行增設紙硬幣自助兌換機,進一步便利市民兌換的需求。金管局亦樂見本地硬幣收集機公司與零售商戶合作,引入更多可供增值的錢包或渠道,為巿民提供多種輔幣兌換的選擇。 金管局指出,截至去年10月,特區有逾7.6億枚各種面額硬幣在市面上流通,但經評估,逾七億枚的硬幣只能應付未來兩、三年所需,之後便有機會需要動用庫存處理。本澳對上一次鑄幣為2010年,考慮到近年輔幣庫存量不斷下降,經檢視市場的需求情況,加上鑄幣需時,因此在2020年初提出規劃在2021年內啟動鑄造新硬幣的計劃。鑑於過去一年疫情的發展,間接推動了本澳電子支付模式的改變,金管局正密切監測市場的硬幣需求變化,加強回收輔幣再流通,並將評估輔幣回收、電子支付普及的趨勢,切實滿足市民對輔幣的需求,善用公帑。 就鑄幣一事,金管局表示,市民旅客持續有使用現金的需要。(古金元攝)

05/03/2021
29890

補充硬幣不必新鑄

回收再用方法多多

電子支付雖日漸流行,現金支付仍為本澳主要付款方式,硬幣流通實是必要,然而除了加鑄硬幣以外,回收方法尚有很多,亦能減少不必要耗費。目前政府力推發鈔銀行硬幣回收,但排隊時間長,成效不足,坊間則提出使用流動收銀車及自動兌幣機,試圖找出可行之法。 立法會議員蘇嘉豪關注鑄幣問題,他認同政府以最高需求量鑄幣有機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但他明白鑄幣的必要性,認為現金交易始終為澳門支付的一個主要方式。按他所知目前兩大發鈔銀行有免費硬幣回收服務,但一來要在櫃枱排隊,二來市民要先計好手上不同面額的硬幣數量才可到銀行,銀行職員接到零錢又要重新數一次,時間等各項成本極大,一般市民根本不會特地使用相關服務,當中存在巨大優化空間。 流動收銀車澳門不可行 早前蘇嘉豪向金融管理局提出書面質詢,促請政府設置流動收銀車,以滿足公眾對硬幣兌換的需求。當時金管局回應指有研究相關方法,並曾派員到香港了解流動收銀車營運方法,發現流動收銀動輒需要以十噸貨櫃車改裝,車價及裝置成本非常高昂,加上澳門街道狹窄、且沒有專屬的充電配套設備,未具備推行流動收銀車的條件。蘇嘉豪笑言只是操作的細節問題,但他補充流動收銀車並非唯一解決方法,只是目前金管局並未有提出實質可行方案。 私營機構自行流通貨幣 官方渠道目前似乎沒有即時可行之法,坊間私營機構則嘗試利用科技解決問題,其中衛安(澳門)有限公司便有提供相關服務,衛安先為客戶提供收集輔幣機器,收集輔幣後即運回旗下硬幣處理中心,經點算及核實後,即將相等金額存入客戶的指定銀行戶口。收到的硬幣將會重新包裝,再按不同客戶的需要供應到各個業務地點。 衛安(澳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頌兒表示,硬幣處理業務佔公司客戶約三成,主要為零售商戶使用,在過去2020年便處理硬幣金額逾澳門幣900萬元。她又指去年或因疫情關係影響消費,加上電子支付日漸盛行,使用硬幣服務的客戶下跌逾半,她不排除相關服務將來會持續有下降趨勢。 坊間利用科技回收硬幣 有本地科企公司亦有研發所謂「神沙機」的自動兌幣機回收硬幣。創辦人梁子鏗表示,公司在2017年成立,今年1月起第一部「神沙機」在氹仔一個大型商場內一間店舖試行,短短兩個月已成功回收六萬多個硬幣,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他指「神沙機」操作簡便,市民只需帶備家中硬幣,不用自行分類,在現場將手上硬幣倒進「神沙機」便可,「神沙機」會自動分辨不同面額硬幣並計算金額,之後市民可選擇兩項服務,分別為兌換商戶現金券及捐款予慈善機構,選擇結束後便完成操作。「神沙機」的營利模式主要為收取加盟商戶的回佣,由於「神沙機」能替商戶提供額外人流及消費,梁子鏗指普遍商戶都對「神沙機」持正面態度。 梁子鏗認為按目前發展,預計今年可回收萬至2,000萬個硬幣,他亦表示有了解政府的鑄幣政策,他希望能通過科技為澳門出一分力,雙管齊下協助澳門回收不必要硬幣。

05/03/2021
46030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