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珠澳區域合作進一步密切,不少實質性惠民合作進一步走上日程,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橫琴「澳門新街坊」就是其中之一。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約可提供4,000多個住宅單位的「澳門新街坊」專供澳人購買,對比澳門高昂的樓價,可謂是不少市民心中的一方美好家園。但是,近日社交平台出現不少藉此「招搖撞騙」的虛假廣告,當局應該及時向社會釋放更多相關資訊,令市民有辨別能力,並且嚴加監管虛假廣告,長遠而言更應出台政策,防止炒賣。 都更公司昨日發文表示,發現不少社交媒體平台,陸續出現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的虛假宣傳資訊,並有地產經紀冒充都更公司,宣傳其他橫琴地產項目。呼籲市民多加注意、提防,以免受騙。都更公司又指,現階段正按序推進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其規劃設計及超前鑽土質勘探工程已完成,後續的工程招標事宜將於近日開展,項目從未開放預售。至於未來,除發布新聞資訊之外,會增設多媒體的訊息發布渠道,包括微信公眾號,讓公眾掌握公司項目的最新進展。 橫琴方面曾表示,「澳門新街坊」將採取限房價和限地價的方式,在橫琴周邊的樓價基礎上下調一定比例,作為澳門居民最後購買的價格,惠及澳門居民。曾有預測指「澳門新街坊」交樓成本價約為每平方米三萬元左右,況且不與澳門房價對比,即便相較周圍動輒五六萬的價格,也都極具吸引力。加之在疫情之下,各行各業經濟受到影響,地產的「金九銀十」也表現疲弱,極易令不合規的業界將目標瞄準「澳門新街坊」。 事實上,存在虛假宣傳資訊的內地物業項目豈止「澳門新街坊」?不少違規業界利用噱頭吸引居民赴內地置業,因內地和澳門本身法律不同,過程中難以察覺紕漏,輕則「貨不對版」不獲成交,重則誤入購房陷阱,造成損失。未來隨著大灣區城市日益融合,必將有更多澳門人赴內地置業,當局應該加以監管,真正為在大灣區內工作生活的澳門居民創造便利條件。市民本身也要擦亮雙眼,避免造成財產損失。
由於網絡的高匿名性,雖然警方能夠掌握騙徒的犯罪模式,卻往往難以將罪犯繩之以法,被騙走的金錢也難以追回。
一對姊妹及一名婦人,涉嫌自稱是「馬來西亞莊園發展計劃」澳門總代理,於2017年在本澳舉行投資講座,聲稱可於七個月回本,一至兩年回報率高達320%,亦可吸納下線投資及可提成;七名本澳居民信以為真,見有利可圖便付款,在付款後對方給予網上賬戶觀看收益,投資款項被轉換成積分。惟有關網頁於2018年初開始無法登入,三名婦人被追問時分別以項目轉型、公司被收購等藉口拖延,「投資者」懷疑被騙,今年3月分別報案,司警調查後前(7)日拘捕一對姊妹,涉嫌騙取至少七名事主合共近370萬澳門元。司警仍在追緝另一婦人。 司警昨(8)日公布此宗「巨額詐騙」及「層壓式傳銷」案,指三名婦人涉嫌以虛構投資計劃行騙。被捕姊妹姓張,為本澳居民,分別為62及55歲,姊姊報稱髮型屋東主,妹妹則報稱無業,二人涉「相當巨額詐騙」及「層壓式傳銷」罪送交檢察院處理。司警指,暫時接獲七名本澳事主報案,包括一男六女,年齡介乎35至73歲,損失4.7萬至150萬澳門元。 兩年回報率達320%? 案情指,七名事主因工作關係或透過朋友介紹認識本案在逃婦人及兩姊妹。三名婦人疑在2017年在本澳舉行投資講座,推介「SKY」公司的馬來西亞莊園發展計劃,並聲稱可於七個月回本,一至兩年回報率高達320%;投資收益可分為靜態及動態兩種。靜態收益主要視乎投資者購買星級會籍多少而定,購買愈多及星級愈高,在投資期結束後,收取投資總額的利益愈多;動態收益是會員介紹下線參與投資,並根據被介紹人所投資的金額,介紹人則可收取額外收益。 司警表示,前(7)日分別在北區及氹仔帶拘捕涉妺的本地姊妹,並搜出多本數簿等,且懷疑有另一名涉案女子在逃。司警又呼籲若有曾參與相關投資的居民盡快報案。
內地一連八日「國慶中秋黃金周」假期昨(8)日迎來最後一天。
昨(8)日為「世界視覺日」,澳門奧比斯「愛眼行動2020 」啟動儀式昨日下午3時假澳門科學館舉行,今年以「打開希望之窗」為題。
近期不少市民及外僱成為水客大軍,以螞蟻搬家的方式運送貨品到珠海,主要為奶粉、化妝品、日用品和食品等,每次可賺取幾十至幾百元不等。
過去本澳黑沙環馬場北大馬路沿岸水環境污染問題十分惡劣,散發的臭味讓附近居民怨聲載道,為此有關部門不斷整改排污措施以改善惡況。
橫琴新口岸開通啟用並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便利通關模式,北區社諮會委員何敬豐昨(8)日在平常會議議程前發言時指出,不少居民在國慶假期間嘗試橫琴口岸的通關流程,紛紛反映便利快捷,希望其他口岸也能採用同樣的通關模式。
再有居民懷疑墮網上投資騙局,一名本澳無業女子中招,「投資」比特幣起初賺錢並且可提現,但最終仍「損手爛腳」收場,損失124,000元人民幣。司警接手調查案件,暫時未有人被捕。 司警表示,女事主30多歲,今年6月在社交平台FACEBOOK認識一名男網友,雙方其後保持聯繫。男網友取得信任後開始行騙,今年8月向事主介紹一個名為「BJSBJS」的虛擬貨幣比特幣投資平台,並訛稱投資短時且容易賺錢。事主起初開戶注資100元人民幣,結果如願迅速賺錢,於是加碼至20,000元人民幣,同樣賺錢兼可提現。 事主其後不斷被遊說加碼,但最後贏錢卻被投資平台客服用各種藉口拒絕其提現,又訛稱必須加碼至一定金額,甚至要繳交「個人利得稅」等才可提現。最終事主付出愈來愈多之下,仍未能如願提款,合共損失124,000元人民幣。
受疫情影響,特區政府節省開支,公共資本企業的監管受到社會關注。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主任陳海帆昨(7)日出席活動後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現時正檢視對公共資本企業監管的制度,會盡快做好專門為公共資本企業而設的法律制度,立法進度方面現時正進行第一步工作,預計明年會有草案以及做好諮詢,但未必能趕在立法會換屆前完成。陳海帆亦透露,今屆政府已與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又指沒有必要保留的企業政府會撤股。 陳海帆指出,政府會關注公共資本企業的設立目的,有一些公共資本企業設立並非為了盈利,是為社會利益,這些企業則會保留,但一些沒有必要保留的,政府會全面退股。她透露,這屆政府已經自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另一間正進行撤股工作,目前暫未有其他公共資本企業政府有意向撤股。她亦稱,有一些公司,即使政府是全資,沒有存在意義的企業都會考慮短期內關閉。 而現時制度方面,她指出根據《公共資本企業對外公布資料指引(下稱:指引)》的要求,政府持股超過50%的公資企業需要公開企業的基本資料、組織架構、財務報表等,供市民可在網上查閱,而且相關企業要更新他們的資料。至於政府持股不超過50%的公資企業,則可選擇是否公開,早前澳門電訊及澳門電力公司即表明不參與《指引》。 陳海帆指出,兩間公司並非完全不公布資料,他們亦是公共資本企業之一,亦受制度監管,但他們在另一個層面公開,正如世界各地其他政府一樣,政府獨資、控股及參股的企業有不同對待。現時本澳共有22間公資企業,其中14間政府持股超過50%。 持股創科中心15% 去年全部轉讓 澳門創新科技中心是澳門特區政府和企業支持的一所科技孵化中心,於2001年9月11日成立,致力協助有志創業人士在最短時間內,將其商業和產品概念,發展成實際可行的產品及業務,亦與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資訊系統審計與控制協會(ISACA)澳門分會、澳門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澳門電腦學會、澳門電子商務協會等機構合作,共同推動澳門科技產業。 根據資料,特區政府持有澳門創新科技中心15%股權,但已全部轉讓。 公共資產監督規劃辦公室主任陳海帆表示,今屆政府已與公共資本企業「澳門創新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撤股。(陳嘉俊攝)